大陸深度

民資後撤、審查向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未來還剩下什麼?

「做當代藝術就不要指望政府關注和扶持。(政府)給了錢肯定會去控制你。最終要做成一個什麼樣的美術館,就不由你來決定了。」

2022年,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叱吒於街中」 特別策劃項目「時光倒流二十年」現場。

2022年,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叱吒於街中」 特別策劃項目「時光倒流二十年」現場。圖:受訪者提供

端傳媒實習記者 驀然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2-03

#藝術審查#國進民退#民營美術館#當代藝術

在廣州,搭乘地鐵至遠離市中心的黃邊站,步行一段距離便能抵達廣東時代美術館。不同於大部分美術館對周邊環境的改造,時代美術館的展廳就鑲嵌在一幢居民樓的樓頂,抬頭望去彷彿從天而降一般。

由民企地產時代中國投資,時代美術館在2010年正式成立,後逐漸成為中國少數仍堅守獨立研究的民營美術館之一。然而,在運行十餘年後,美術館已從2022年10月8日開始進入了一段「休眠期」。除主展廳關閉外,許多原計劃中的展覽、收藏及公共項目也已暫停。

更早之前(去年8月),一則告別的通告在美術館公衆號上一經發布便被大量傳播,通告告知公衆,展覽《河流脈搏——穿越邊界交疊的世界》結束之日,也是美術館19樓展廳項目與觀衆的暫別之日,原計劃的展覽、收藏、出版及公共項目將延期至2023年年底之後。

種種惋惜與無奈的聲音背後,折射出一種普遍的情緒。媒體人鍾剛在當天下午發表評論道:「我們正在共情同一個時代的困境。」時代美術館副館長和策展人蔡影茜亦在《明報》上撰文寫道:「在一個年輕人覺得前景渺茫的時代,當代藝術的後撤似乎又是必然。」

一家民營美術館的背後,往往是種種資本和國家力量的滲入乃至「合謀」。疫情三年,中國經濟環境極速衰退,房地產企業在遭受重擊之下大面積裁員,壓控成本,早年為品牌鍍金的文化藝術投資也難逃其中。與此同時,政治環境的急劇收緊,也在不斷侵蝕當代藝術所指向的原本就十分邊緣的公共討論空間。

獨立策展人哲珞長期生活在北京,對於整體環境的變化有更直觀的感受:「今天,我們每個人都面臨一種退步,而不僅僅是藝術機構或者民營資本的問題。我們幾乎沒有任何社會空間去做討論、研究和表達。」藝術的未來如何?如今,這些民間的藝術從業者們正在機構內外,切身感受着時代的流向。

位於中國廣州的廣東時代美術館,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阿蘭(Alain Fouraux)設計。
位於中國廣州的廣東時代美術館,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阿蘭(Alain Fouraux)設計。攝影:Iwan Baan ©Domus 926

誰在資助民營美術館?

「(美術館)對面原本是一塊廢棄的田地,後來政府規劃了一條新的主幹道,直到最近又搞了一個創意園區,三天蓋一層樓。」時代美術館副館長和策展人蔡影茜告訴端傳媒,這是一個城市在劇烈變化,甚至是不斷消失的過程。

這一獨特的視野,離不開美術館的空間形態。時代美術館的建築就散落在一幢居民樓中的不同樓層:位於一樓的接待處面向街道敞開,緊挨着的是一個小型的展覽空間和一家書店。搭乘電梯可以去到19樓頂層,也就是美術館佔地大約1300平方米的主展廳,其中包含一個視野開闊的陽台,可以一眼望到街對面大片的建築工地;稍一轉頭,又會有居民晾曬在窗外的尋常衣物撞入眼中。

與蔡影茜的大部分對話,發生在美術館團隊位於14樓的工作室。「社區居民們都可以免費來看展覽,我們也做過一些和社區有關的項目。」蔡影茜介紹,雖然偶爾會有一家人懷着教育的目的帶着孩子來看展,但美術館最核心的觀衆社群仍是對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恰恰是年輕人在這個時代裏,會和當代藝術討論的一些情境和其中生發的情緒有更多共鳴。」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