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民资后撤、审查向前,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未来还剩下什么?

“做当代艺术就不要指望政府关注和扶持。(政府)给了钱肯定会去控制你。最终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美术馆,就不由你来决定了。”

在广州,搭乘地铁至远离市中心的黄边站,步行一段距离便能抵达广东时代美术馆。不同于大部分美术馆对周边环境的改造,时代美术馆的展厅就镶嵌在一幢居民楼的楼顶,抬头望去仿佛从天而降一般。

由民企地产时代中国投资,时代美术馆在2010年正式成立,后逐渐成为中国少数仍坚守独立研究的民营美术馆之一。然而,在运行十余年后,美术馆已从2022年10月8日开始进入了一段“休眠期”。除主展厅关闭外,许多原计划中的展览、收藏及公共项目也已暂停。

更早之前(去年8月),一则告别的通告在美术馆公众号上一经发布便被大量传播,通告告知公众,展览《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结束之日,也是美术馆19楼展厅项目与观众的暂别之日,原计划的展览、收藏、出版及公共项目将延期至2023年年底之后。

种种惋惜与无奈的声音背后,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情绪。媒体人钟刚在当天下午发表评论道:“我们正在共情同一个时代的困境。”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和策展人蔡影茜亦在《明报》上撰文写道:“在一个年轻人觉得前景渺茫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后撤似乎又是必然。”

一家民营美术馆的背后,往往是种种资本和国家力量渗入乃至“合谋”。疫情三年,中国经济环境极速衰退,房地产企业在遭受重击之下大面积裁员,压控成本,早年为品牌镀金的文化艺术投资也难逃其中。与此同时,政治环境的急剧收紧,也在不断侵蚀当代艺术所指向的原本就十分边缘的公共讨论空间。

独立策展人哲珞长期生活在北京,对于整体环境的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种退步,而不仅仅是艺术机构或者民营资本的问题。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社会空间去做讨论、研究和表达。”艺术的未来如何?如今,这些民间的艺术从业者们正在机构内外,切身感受着时代的流向。

位于中国广州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由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阿兰(Alain Fouraux)设计。
位于中国广州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由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阿兰(Alain Fouraux)设计。

谁在资助民营美术馆?

“(美术馆)对面原本是一块废弃的田地,后来政府规划了一条新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又搞了一个创意园区,三天盖一层楼。”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和策展人蔡影茜告诉端传媒,这是一个城市在剧烈变化,甚至是不断消失的过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