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認為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教父的顧嘉煇,1月3日以92歲高齡離世,雖然作為一位幕後創作人,顧嘉煇倒是早早就在香港觀眾中留有印象。
在1975年電影《天才與白痴》中,顧嘉煇客串一個天才發明家「軍火輝」,表情木然甚至傻戇,拿出一部改裝照相機,說那其實是一部一按掣(按鈕)就會噴出墨水、以追蹤目標人物的偉大發明。類似的橋段在近二十年後周星馳的電影中,可以由羅家英飾演的達文西這角色重演,但就欠了那種「死幽默」(dead humor)。
那是顧嘉煇作為香港娛樂圈公眾人物一次深入民心的曝光,也定下了作為公眾人物的那個「幕前」顧嘉煇形象。許冠文準確形容了顧嘉煇片中的表現:「百分百沒有表情,內心卻是天才橫溢」。
顧嘉煇就算在他「業餘」的演出範圍,都顯示了他其中一個專業強項,往往能夠在短時間最重要的表現一瞬間(one shot),精準地把握到需求,並產生令人難忘的效果。那年,顧嘉煇已經四十歲開外,許冠文已拍了多部超級成功的粵語喜劇,其弟許冠傑已開啟了他的流行音樂時代,黃霑也由活躍樂壇跨到影視圈。顧嘉煇所服務的機構無綫電視廣播公司(TVB)的電視工業如日方中,成為全香港其時最全面普及的娛樂,家家戶戶「用電視送飯」(另有一抵死/極為貼切的形容是「連電視汁都撈埋(謂吃飯時電視好似可以與飯攪拌後好味而下飯的菜餚湯汁)」)。
顧嘉煇的跨世代跨領域廣泛作品流傳性,自和這個香港電視黃金時代的背景息息相關,但簡單把他和電視劇作品掛上等號又遠不精準。在顧嘉煇身後,其實是一個艱難時代求生意慾的展現,以至那個時代的人,是如何裝備好自己,把握到一個機會就迎風而上。
成為大師前的顧嘉煇
「現在的人事事要講興趣,其實有些東西都是面對壓力才逼得出來,以我那時環境,就算學做會計,一樣能計得好。」
成就人的是那個風口,但你得先學會飛行。而那種飛行的本領極富個人色彩,這和顧嘉煇那種默默觀察,學習及靈活運用極有關係。在此,有必要從成長及作風去理解在成為大師前的顧嘉煇,甚或釋破一些誤解。
誤解其一是,他上述的害羞內向保守形象,並沒有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甚至相反,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極為開放、包羅萬象,更常見的反是把過多的激情與嘗試實驗,擠壓在作品之中(這也可解釋他極高的生產率)。
誤解其二是他今天被看作為粵語流行音樂之父(「之父」這詞被過多濫用,但似乎只有放在顧嘉煇身上是切合的),他的職業生涯開展,卻實非始於粵語歌曲創作。
誤解其三是由於太多大歌星演繹其創作的金曲深入民心,以至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另一項於華語創作世界的重要貢獻:華語電影配樂的革新和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