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精英熱捧香港優才計劃,可以緩解香港人才荒嗎?

對不少人而言,香港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身份、「一個過渡」;另一些人則還在猶豫,香港真的有好機會嗎?
建築工人與香港的維港景色。
星港競爭 大陸 香港 政治 移民 遷移

編者按:這是專題「星港競爭」的第三篇。我們在第一篇通過數據對比新加坡和香港的實力,第二篇追問香港金融人為何轉戰新加坡。第三篇我們回到香港主場,關注港府今年10月公布的人才新政如何吸引到渴望「潤」出來的大陸精英,並嘗試追問:這場「你情我願」的結合中有哪些未解的問題。

11月,經歷上海封城的黃璐申請了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稱「優才」)。她今年30多歲,畢業於復旦大學,在金融業工作逾十年,幫創科企業做融資。2020年末,螞蟻集團的上市被緊急叫停,隨後反壟斷風暴席捲中國互聯網。「買方不投了,很多生意做不了」,黃璐說。清零政策令情況雪上加霜,她一年損失兩百多萬人民幣,「沒辦法到處跑,不知什麼時候住的樓就封了,幹不了事。」

黃璐感到抑鬱,她想找個防疫政策比較自由的地方,一個幾年前移居香港的朋友介紹說可以來這邊,黃璐想到自己工作常常要去深圳、廣州,香港比較近,倒也適合跑動。

嚴厲的防疫政策催化了中國大陸「潤」的潮流,香港人才新政則向渴望「潤」的人拋出橄欖枝。今年10月,香港新任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披露,過去兩年,香港流失約14萬勞動人口。報告釋出多項有利於中國大陸及海外人才赴港的政策,包括取消「優才」配額,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更將這一計劃擴展至香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

「施政報告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諮詢優才的人一下子激增。」許芒是一位境外資產配置專家和移民專家。她說今年經手的案子至少是往年的兩倍,客戶們「像團購一樣」,抱團來申請香港身分,他們把優才介紹給自己的朋友,說「這挺好的,你也弄一個吧」。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香港於2006年推出,旨在吸引高技術人才來港定居。獲批的申請者無須在赴港前獲得本地僱主聘任。優才採用打分制,所有申請者須首先具備要求的學歷及語言能力。每年配額1,000個,2020年增至每年2,000,2021年增至4,000。港府宣布將於2023年起取消配額。

大陸不少移民仲介借機在各大社交平台宣傳優才:「一站式香港身分規劃 開啟新中產的美好生活」、「申請簡單條件寬鬆 簡單快速定居香港」。一篇名為《香港優才審批時間縮短!申請黃金期只有這2年》的文章寫道,「政府擺明要瘋狂吸納人才,全面給優才計劃開綠燈。」文章總結道,「沒有任何一種移民項目,可以如此高效完成身分轉換。」

「香港優才,現在是門檻最低的一個移民項目。」深圳前海布科諮詢的總經理翟翀對端傳媒表示。據他介紹,目前業界協助申請優才的仲介費在3萬至6萬人民幣之間,如果申請不成功,會扣1萬左右服務費,這對申請者來說成本不高,很多仲介會為了賺取服務費大量收客戶。翟翀指出,「取消配額不代表標準降低,(因為申請的人變多)所以難度反而增大了。」

據香港入境處回覆端傳媒查詢,2022年1-9月,申請優才的人數為9252,共1853人獲批,其中95%的申請者來自中國大陸。而去年全年申請總數為5365,獲批2004人。

對亟需獲得第二身分的中國大陸精英來說,香港是最容易的路徑,個中考量不乏成本低、離家近、照顧老人方便、文化飲食好適應等因素。

但,談到赴港工作甚至舉家遷到香港,不少人陷入了躊躇。

2022年10月31日,香港金融科技周在灣仔會展開幕。
2022年10月31日,香港金融科技周在灣仔會展開幕。

這14萬人離開,未必能找到同樣的人來填補

當大陸人才紛紛湧入申請優才的同時,受政治環境緊縮和疫情夾擊的香港,正在經歷大量專業人才的流失。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引用統計處數據指,過去兩年流失的14萬名勞動人口中,25至39歲的群組流失量最高,涉及約7.8萬人,而流失人口中又以「輔助專業人員」的職業組別流失量最多,有大約7.1萬人。(註:香港政府統計處對「輔助專業人員」的定義囊括了相當多職業,包括但不限於科學技術員、護士及助產士,建築、測量及工程技術員,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及教師,法律文員,公共關係主任等。)

「現在每個行業都面臨同一個困難,就是我有空缺,但我不容易請到人。」香港人才管理協會副會長李浩華對端傳媒表示,他在人力資源領域工作逾30年,「人才荒至少五年前就開始了,近來變嚴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移民潮,一個是疫情影響。」

連智領域(Links International)總監Keith Wong表示,今年對人才缺口的感受最強烈。「我們問客戶,你為什麼要找人?公司說那個職位移民走了。」連智領域是總部位於香港的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提供商。

「醫療領域、白領專業人士、IT專家,這三個領域流失最嚴重。」Keith指出。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也有同樣觀察,她同時也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主管,「護士是極缺,新世界有養老院、醫院,我們醫院的capacity是用不足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護士。」

不少公司透過加薪留人,Keith指出,金融行業更出現漲薪30%來挖人的現象。但並非所有職位都能靠加錢填補,特別是高度專業化、涉及本地公共服務的行業。

「比如走了100個心臟科醫生,香港是不是可以有100個心臟科醫生補齊呢?這14萬人離開,未必能找到同一樣的人才來填補。」Keith說。對一些跨國企業來說,「香港的人走了,填補的人不一定要坐香港辦公室,可以坐新加坡、上海或亞太區的其他辦公室。」

連智領域總監Keith Wong。
連智領域總監Keith Wong。

一些快速增長的領域也因招不到人而「人財兩失」,甚至離開香港。據資訊科技及數碼人才獵頭公司Venturenix估算,香港未來5年更需要額外約10萬名IT人才填補缺口。

「疫情是催化劑,導致很多傳統企業開始做digitalization」,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對端傳媒表示,有的金融企業招聘三年資歷的IT人,月薪4、5萬都請不到,令不少公司把IT部門搬去東南亞。「將整個部門移走,就等於把工作機會都拉走,而且帶動中高層去外國。」

儘管港府一直拒談「移民潮」,但人才焦慮仍然不斷蔓延,最新的施政報告終於推出一系列「搶人」計劃,包括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統籌招攬內地及海外人才來港,撤銷科技公司在「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下輸入外來人才時必須增聘本地僱員的規定;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年薪超過250萬港幣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的人才。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要在2023至2025年,每年吸納至少3萬5千名預計留港至少12個月的人才。

從哪裏吸呢?李浩華認為,「最簡單最快的,我相信很多企業都想吸引國內和海外人才來,例如,國內IT行業雖然很發達,工資不一定會多過香港,香港的稅率又比國內低很多。唯一住房是貴的,所以公司可以有些補貼。」

那麼,這些優勢足夠有吸引力嗎?

移民仲介:許多大陸精英想要的是一條後路

2021年拿到優才簽證至今,85後的張越勝至今仍未在香港找到合適的工作。

他擁有中國大陸知名大學的新聞和法律雙學位,在新聞行業一路做到知名媒體的編委,後轉型進入互聯網大廠(註:通常指知名度高、規模大、待遇好的互聯網企業)做產品經理,目前和妻子、兩個小孩定居大陸。

歷經媒體內容被審查、互聯網行業被監管,張越勝很早就做了移民的打算。「最重要的托底的東西不在了,一切行業只能有某個階段的輝煌。」他說。那個「底」就是穩定的法治社會、公民社會。

幾年前,張越勝偶然得知同事申請到香港優才簽證,研究後覺得自己符合申請條件,他在2020年初提交申請,一年半後獲批。張越勝說,今年他身邊關注、討論優才的人突然變多了,不少下屬來找他做申請優才的推薦人。

2022年4月1日,上海,疫情期間,空蕩蕩的外灘街道。
2022年4月1日,上海,疫情期間,空蕩蕩的外灘街道。

許芒指出,申請優才的大陸精英不僅在數量上有顯著增長,更大的變化是「池子裏的人的類型變多了」。目前她經手的申請者有很多是大廠中層,還有建築師、律師等專業人才,不過相比赴港就業,這些客戶更想要的是多一個身份。

「很多人要香港的身份,是想要進可攻退可守。」她表示,這些申請者中至少四成人在申請階段就表達了對赴港的遲疑。不少人規劃的未來是:可以陸港兩邊跑,或身在香港遠程經營大陸的生意。

「他為什麼選香港?就是覺得兩邊都可以keep住。」透過申請者的提問,許芒總結到:「大家感興趣的是買房有沒有優惠、稅怎麼扣、小孩怎麼上學,好像沒有人關心職場是怎麼樣的。」

「這些人辦優才主要目的是子女教育,第二就是如果國內出現什麼情況,香港可以作為一個跳板,這個身分相當於多了一條路。」布科諮詢的翟翀表示,他們經手的申請者,主要是個體老闆、大公司高管。

據翟翀觀察,過往獲得優才簽證的人裏,「真正搬到香港去住的可能不到10%。」翟翀說,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他們公司早期為很多客戶辦理投資移民,「只有不到5%的人搬到香港來住了。」翟翀認為原因是「香港沒有這種就業環境,他(客戶)的業務沒有辦法平移到香港」。(註:香港已於2015年暫停實行了11年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黃璐也曾考慮過搬去新加坡,但始終覺做金融香港更有優勢,而且新加坡近兩年把門檻提得太高、生活成本也大幅提高。此前她來過香港幾次,主要是購物、觀光和吃東西,「沒有深刻印象,就覺得是個很乾淨的城市」。她想要嘗試「數字遊民」的生活,「我英文不好,先拿香港試試。」

張越勝有類似的考量。他已獲得歐盟永居權,「隨時能跑的」。他選擇香港「是一個過渡」,一方面可以實現「螞蟻搬家」,把大陸的房子賣掉、處理好財產轉移、安頓好妻兒,「一边工作一邊挪騰」。另一方面,在香港可以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

張越勝正值事業黃金期,不想過早去歐洲養老,不過真正要在香港找工作,他覺得摸不到門路。

大陸精英:專業不匹配,信息不對稱,赴港工作多有疑慮

「我都不知道去哪裏投簡歷。香港天天說什麼年薪百萬,真正的工作信息卻是一個黑殼。」張越勝說。他對初創企業感興趣,也曾有大陸獵頭替香港的初創公司聯絡他,但他打聽了一下,覺得憑藉現有的信息量很難做出決定。作為對比,新加坡的獵頭每天都發布大量工作崗位的訊息給他,「瘋狂在挖人」。

談到在香港找工作,張越勝多次提到「沒有信息」。他承認自己對香港創科不夠熟悉,覺得港府想要招徠IT人才,就得首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對不少申請優才的大陸精英來說,他們接收到香港「缺人才」的訊號,也看到了利好的簽證政策,但哪些崗位缺人、選人標準是什麼、待遇會不會比北京上海好、利好政策具體有哪些、何時落實⋯⋯都未有進一步更新。訊號一經發布,人才便動起來了,宣傳和具體政策卻未跟上腳步。

2022年6月23日,中環交易廣場前的上班族。
2022年6月23日,中環交易廣場前的上班族。

顧天宇是一家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技術總監,目前在上海工作。他留意到,經歷此前幾年不斷收緊的管控之後,港府今年對虛擬資產領域釋出利好信息。2022年10月底,香港財政司發布《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在加緊籌備全新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考慮允許散戶直接進行投資,並邀請有關交易所在香港開拓商機。

顧天宇旋即去了解香港相關人才政策,並決定透過仲介申請優才。他是84年生人,碩士畢業於復旦大學,曾在香港金融領域工作三年。

「國內監管越來越嚴,從業人員有壓力,像我們做交易所,直接和數字貨幣打交道,是最明顯的監管目標。」顧天宇說,中國是區塊鏈大玩家,很多企業的路徑都是在國內做起來、再搬去海外。

顧天宇選擇香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公司在探索去中心化金融,而香港是金融中心;另一個是香港離家近,他對香港相對熟悉,朋友也多。

但他心裏依然有不少問號,比如,發牌制度的申請條件和篩選標準具體是什麼?可以服務的客戶限定在哪些人?顧天宇在觀望已獲得港府發牌的交易平台,看它們有沒有進一步發展。「如果沒鋪開來做,(政策)隨時可以收回。」

此前,顧天宇所在公司希望在香港的銀行開設帳戶,「幾乎所有銀行都不歡迎crypto的公司開帳戶,我聽說有同行開戶後被發現,還會勸你銷戶。」他們跑了很多間銀行,最後在星展銀行(DBS Bank)成功開戶。

許芒也指出,優才綜合計分制對一些行業的人才並不友好,包括區塊鏈從業者。她舉例說,在計分制中,擔任「高級職位」可以得分,但區塊鏈是個架構非常扁平的領域,申請者並沒有所謂的高級職位或管理經驗。「這張打分表,滿足的都是金融從業者、律師等,香港原來產業結構裏的人。」

李浩華認為,盡可能地把關於香港的信息傳遞出去非常重要。「把資訊給到年輕人、企業和決策者,大家都要多做一步。」他說,「大家現在說講好香港故事,我覺得不是講故事,是給到實際的信心給人家,『我』有信心你的故事才成立。」

香港人才管理協會副會長李浩華。
香港人才管理協會副會長李浩華。

先有產業還是先有人才?

看了一圈在香港的工作機會,張越勝發現,微軟、google這樣的大公司職位空缺很少,更多機會是在金融公司裏從事IT相關工作,職業發展空間很小。

一方面是金融企業高薪招不到人,一方面是本地初創企業只能給較低的人工,李廣宇指,這兩個局面同時存在。

張越勝並不認為香港的薪水有吸引力。像他這樣的大廠中層,年薪超過100萬人民幣,還有股票收入(雖然這兩年不太好),香港可以給多少呢?「這也是新加坡為什麼吸引人。」他說,新加坡的政府補貼可以讓企業給出非常優渥的待遇,據他了解,BAT(註:中國三大互聯網公司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首字母的縮寫)出身的IT從業者,可以在新加坡拿到遠比原來薪水好的報酬。而對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的IT從業者來說,香港的薪水雖然高,但生活成本同樣驚人。

數據亦部分折射出香港IT業的「魅力」有限:港府大力推廣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於2018年推出,每年預留1,000個入境名額,但至今逾四年,獲批總人數仍未超過1000。

「如果你去追求事業的高升或成就感,香港就只有1.5個行業,第一個是金融,半個行業就是地產。」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說。

香港創科業起步並不晚,但發展緩慢。港府早在1999年就成立創新科技署,至2020年,香港創新及科技創新產業增加值243.83億港元,僅佔GDP的0.91%。相較之下,金融和保險的佔比則超過20%。

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海外企業中,只有5.4%的企業的主要業務範圍是資訊科技服務業。翟翀用港版支付寶舉例,「在香港設立這種分支的成本非常高,它的就業人數可能只有一兩百人。」

「在香港如果你做科技,你有什麼選擇?IBM, EMC, Microsoft 全部都有人佔了位置,那你做研發團隊有幾多間呢?」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說。

因為信息封閉和就業機會的集中,在香港的大陸IT人才甚至形成了某種「閉環」。張越勝說,「香港的IT人才梯隊還沒有形成一個模型,很容易變成中資圈裏的企業互相挖人。」

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
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

這或許是香港人才新政面臨的困境之一:大陸人才在申請赴港的海外人才中佔據壓倒性優勢,他們中的不少人把香港簽證當作「備胎」;而另一部分希望赴港工作的人發現,在香港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依舊艱難——這源自香港畸形的產業結構,並衍生了一個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提問。

邱達根認為,香港創科一直以來的問題是,「外面有些什麼新(產品),我們就拿過來用或者做本地化的產品,但這麼多年來我們都沒有去『做』我們自己的產品。」他提出,「一定要在上游研發方面做多點,我們要擁有自己的產品,或者叫做enterprise solution。」

洪雯認為,未來需要兩條腿走路。除了培育本地的內在生長力,還要招商引資。「企業跟企業的競爭,早就演變成供應鏈跟供應鏈的競爭了,要找到這個供應鏈的anchor,就是龍頭企業,它會帶動上下游發展,形成一個cluster,這對人才有極大的吸引力。」

翟翀也指出龍頭企業的重要性:「字節跳動帶動了很多第三方廣告公司,騰訊帶動了一批遊戲公司,微信帶動了一批小程序公司。」

邱達根指出,香港需要在全球範圍吸納「冠軍企業」落戶香港,從而增長優質工作機會。「硅谷和深圳都是這樣,深圳有幾間大公司,全中國的人才被吸過來,之後全中國的資金被吸過去。」邱達根說,要令來香港的人才和在香港讀書的人覺得,未來有很好的前景,「我可以同tiktok做數據分析師,我可以同百度做search engine,也可以同amazon做它的系統security等等。」

不過他承認,人才缺乏和產業轉型互為限制,「雞」和「蛋」都缺的情況下,香港政府現在要什麼都要同時做,既吸人才又吸企業,同時為企業解決土地問題。

「未來做產業開發的話,一定要有特殊的土地政策。」洪雯以上海招徠Tesla建廠舉例,上海市政府在貸款、用地上給予Tesla極大優惠,作為條件,Tesla所有零部件都必須在中國生產,未來5年還要在上海工廠投入140億人民幣的資本支出。「馬斯克在上海建了一個超級工廠,給當地帶來的東西是很多的。」

在10月的施政報告中,港府承諾將制訂具針對性及吸引力的特別配套措施,包括土地、稅務和財政等方面,並提供度身訂造的企業落戶計劃。報告指,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由2024年起提供的創科土地和空間,同時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

邱達根、李廣宇、洪雯都表示,最近有內地、海外的公司透過他們了解來香港開公司的事宜。不過,今年10月高調宣布即將成立的「人才服務窗口」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至今沒有出台落實的細節。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

人才荒的真實困境是人才錯配

但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企業,都需要時間。受訪的學者和業內人士都向端傳媒指出,在「輸血」的同時,應該考慮如何用好本地人。

「不能說我們缺人了就去外面搶,你先檢討為什麼缺人?本地能夠用哪些辦法去改善?用足了這些資源,你才去外面搶,要不然你會帶來一系列後遺症。」洪雯說,「我認為搶人才這種說法,會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其實香港本地是存在一個人才錯配的問題,很多年輕人沒有找到他滿意的工作和發展空間。」

香港旅遊業和貿易及物流業僱員人數自2011年以來持續下跌,更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旅遊行業的從業人數從2010年的21.5萬跌指2020年的4.86萬。「大量的旅遊業從業者,今天是靠很多臨時工作把他們吸納了。」

「任何地方的人才政策,第一步應該是本地著眼的,幫本地人找到最合適的發展機遇。」洪雯建議要首先培育本地人:「比如全球排名前100大學的畢業生有資格來香港,那可不可以我同時有一條政策,送香港本地學生去這些學校讀書呢?比如說政府提供獎學金,你讀完後必須回來工作。」

邱達根也認為,輸血和造血要同步進行。「第一是進口(人才),第二是再培訓,第三是從小培訓,這三件事我想我們都要做。」

「比如我們缺乏寫coding(編程)的人,那我就提供coding course的各種補貼,讓成年人去修讀這些課程,幫助他們就是從錯配變成適配。」洪雯建議。

李浩華在本港多間大學參與導師計劃,他觀察到一些年輕人進入大學選科時,並不清楚專業對應的是什麼工作,畢業後合適做什麼工作。「在他們選科之前,是不是政府、學會等可以提供系統化的資訊,讓他們了解不同行業大概是做些什麼、通常需求是什麼?企業也可以去學校做一些career talk?」

年輕人對專業的不了解在IT領域也很突出。李廣宇指,香港IT人才協會近年到大專院校、中學去做推廣,發現很多中學校長、學生對創科知之甚少。「他們的mindset還停留在醫生、律師、工程師,對IT是沒concept。」

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
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

香港會變成另一個上海嗎?

12月,中國發布防疫政策「新十條」:倡導有條件者居家隔離,除養老院、醫療機構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港府也在一週後宣布取消使用安心出行,更有媒體釋出消息指,陸港將在2023年1月9日通關。

張越勝說,中國大陸放鬆防疫政策,並不會改變自己移民的決定。這三年運動式清零對中國中產帶來的創傷是難以修復的,他說,今天是防疫,明天可以是其他領域。

張越勝向公司申請內部relocate到香港,同時繼續「螞蟻搬家」。去年,他們一家來香港待了兩三個月,妻子在此誕下第二個孩子。張越勝也在公立醫院做了一個小手術,只花了一兩百塊。「還沒開始納稅就享受福利。」張越勝有點不好意思,他覺得「醫患交流很好,感受到平等,沒有一種專業上的不對等所產生的被忽悠感。」

張越勝的大孩子在大陸就讀國際學校,「所以我不擔心洗腦什麼的,」他說。倒是看到一些香港公立學校開展愛國教育的新聞,讓他有點沮喪。張越勝的妻子在教育領域工作,很難在香港找到對應的職位,夫妻倆正在討論下一步怎樣讓妻子在香港找到合適的工作。

顧天宇還在準備申請優才的材料,同時等待港府對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政策明細。他們公司的外國同事依然對香港有一些疑慮——港府會不會受到大陸政策的影響,也突然禁止加密貨幣。

顧天宇覺得,他離開的這些年,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化很大。2019年反修例運動時,他看到一些香港朋友「是支持暴動的」,「我覺得去抗議、有自己的訴求是ok的,但暴力就有些過了。」顧天宇說,就像和台灣同事溝通時要盡量不談政治,之後如果去香港,他也覺得和當地人溝通要注意一些。

2022年5月19日,香港天際100觀景台上俯瞰九龍的商住區域。
2022年5月19日,香港天際100觀景台上俯瞰九龍的商住區域。

許芒有時會感到,客戶們對香港政治環境的認知有些矛盾。「他們一方面覺得北京不會不管香港,香港現在很安全,我其實想問,你覺得北京這麼管著,香港還會帶給你多大好處呢?按照這個思路,香港會變成另一個上海嗎?」

黃璐打算,如果獲批就在兩年內到香港,嘗試數字遊民的夢想。此前,她和少數朋友談到過來香港的打算,一些人覺得「香港很亂,會不會不安全」,也有人覺得她的決定「挺好的,那你是不是就不用戴口罩了?」(註:香港防疫政策要求,在公眾地方須佩戴口罩。)

黃璐覺得最好的情況,就是找到本地的工作來做,這樣可以了解當地的人。她談到一個朋友說的話:「全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是默默過自己的日子,我們完全不了解,但地方很不錯。」她說,「得多走,才能了解真相。」

談到對香港的期待,黃璐說:「我們希望一個非常自由市場的地方,包括資本、生意,都可以自由流動的地方,只要達到這一點就好了。」

應受訪者要求,黃璐、許芒、張越勝、顧天宇為化名。

實習記者于霁、記者何恩林對本文亦有貢獻。

「星港競爭」系列報導由刺蝟工作室(陳倩兒&吳婧)策劃。刺蝟工作室 策劃深度報導、書寫時代故事。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你遲早都要潤的
    何不現在就潤

  2. 劣幣驅逐良幣,來香港的專才並不多,大多數都是以「親屬團聚」(不知真假)為由而來的新移民,只有低技術勞動力,令香港房屋和福利資源更為緊拙。

  3. 中國新移民99%都是殖民者先鋒,他們是半潤心態,不想學習和融入,甚至不想長期居住在港。這種新移民要來何用?港府接納中國新移民就是自殺式毀滅。

  4. 邱達根指出,香港需要在全球範圍吸納「冠軍企業」落戶香港
    廢話 ,之前谷歌想在香港開數據中心也是被政府逼走
    還有香港的所謂創科局,支援企業永遠只會變成私私相受、貪污的溫床

  5. 自由風吹倒劊子手表示:

    某些中囯人真的只能呵呵
    想要歲靜的話回你囯啊
    來淪陷區看跳大神嗎?
    // 顧天宇覺得,他離開的這些年,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化很大。2019年反修例運動時,他看到一些香港朋友「是支持暴動的」,「我覺得去抗議、有自己的訴求是ok的,但暴力就有些過了。」顧天宇說,就像和台灣同事溝通時要盡量不談政治,之後如果去香港,他也覺得和當地人溝通要注意一些。//

  6. 美國只有一個硅谷,中國也只有一個深圳,科創豈是說建就能有的?以前施政報告整天所講的香港本身所謂四大支柱,除了金融還勉強拿得上檯面,其他三樣有過什麼進展嗎?香港政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現在還多一個科創,本身自己的優勢都發展不好了.說專制不如內地,說民主不如歐美,進退兩難,前後不是,這種體制下連自己想要的”創科”產業是怎麼樣的都說不清楚,被動在那裡盲目追趕,長期以往,除了找那些說普通話的局長來”策應”深圳裝下門面,以及什麼政策都硬要往憑空想象”大灣區”這個碗公裡裝的導向之下,連自己的法治支柱都能拋棄的香港,還能發展什麼?

  7. 還想兩頭討好,少數中間夾層的半潤遊戲罷了,精英?比起當年的大逃港,這都算不上是開了一個口子。

  8. 新加坡不需要做得多麼好,只需要做得比香港需要做得好過中國,自然可以吸引到人過來。同樣,香港只需要好過中國,自然可以吸引到這些人過來。不過香港正處於往中國靠攏融合的趨勢之中,為了躲中國而來到香港,到時又會再逃難一次。
    另外,藍絲時常講移民走得好,給留下的人空出上位機會。此類講法迴避了一個問題,為何要等人走先可以上位,而非自己靠能力就可升職?好比band 1學校的學生移民,原本band 2水平學生順勢補位,此類音樂椅遊戲對學校質素一定有影響。
    所以引進一批無恆心的替補人才,雖可以解決一時問題,但香港必然不再是過去的香港。

  9. 很不錯的文章,道出了進退維谷的局面。我比較驚訝的是,居然有受訪者覺得香港是個「很乾淨的城市」,還有「醫患關係良好」。嗯,香港有很多優點沒錯,但我想在台灣人眼裡,前者是絕對不會用來形容香港的詞XD,後者也跟我聽到身邊人的體驗大不相同……

  10. 大流士也說,民主和寡頭政體,到最後都要走向專制君主制的,所以何不一開始就專制君主制。

  11. 即便逃到香港,也遲早要潤到海外的,那何不一開始就潤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