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香港未來無人抽煙?吸煙與禁煙中的殖民史和現代性

與千千萬萬種禁令一樣,「禁止」的對搏雙方都各有執着的意識形態。

香港,一位在後巷吸煙的男士。

香港,一位在後巷吸煙的男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杳三、符雨欣

刊登於 2022-11-14

#吸煙#禁煙#評論

煙斗和雪茄的狂熱愛好者、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譏諷地說,「人是唯一會吸煙,或者需要吸煙的動物」。但隨着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早前建議,本港應仿效紐西蘭的「無煙世代」法案,立法禁止向2009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出售煙草產品,人或許有天再不能合法地吸煙。換句話,若立法順利,本屆政府2027年任期屆滿時,18歲或以下人士將永遠被禁買煙,並在期間逐步調高煙草稅,目標是在2025年將零售價提升至約200元。

人類使用煙草始於公元前5000至3000年左右,繼而打破國界藩籬,由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文化,逐步傳遍整個美洲,再流傳至世界每個角落,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人類的共有習慣。禁煙令表面上是一項政策手段,可以用科學、公共衛生等說辭將其合理化,但與千千萬萬種禁令一樣,「禁止」的對搏雙方都各有執着的意識形態。這些對搏不僅是現代性的產物,也是殖民史的遺留。我們手中的一支煙到底反映出人類怎樣的需要和慾望?

禁煙有用嗎?

禁煙倡議者最引以為豪的不丹,在2020年放開禁煙令,恰恰是因為禁煙以來黑市不斷猖獗擴張,而疫情封鎖導致不少人前往不丹和印度交界處尋找私煙,增加染疫風險。

總括而言,控煙政策離不開三大範疇,一是規管煙草宣傳和健康忠告,二是制定產品售賣限制,三是擴大禁煙範圍。

港府自1980年代起推出不少控煙措施,如首次訂定煙害警示(1982年)和設立法定禁煙區(1983年)、禁止將煙草產品售予或給予18歲以下人士(1994年)、限制煙草廣告和管制捲煙焦油含量(1999年)、成立控煙辦公室(2001年)、以及屢次擴大法定禁煙區和上調煙草稅等等。自1982年有統計開始,本港整體的吸煙比率已由23.3%回落至去年的9.5%,除了2002至03年間略見反彈,多年均見穩步下降。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