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評論大陸台灣深度

王信賢:中共二十大人事「猜測」,及台灣需考量的三個劇本

二十大人事大概是最近30年最難預估與「猜測」的一次,主要是過去的規則與慣例由於習近平因素可能被打破或調整。

2022年9月30日,北京國慶假期前夕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晚宴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政治局常委們一起步出大堂,習近平揮手致意。

2022年9月30日,北京國慶假期前夕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晚宴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政治局常委們一起步出大堂,習近平揮手致意。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王信賢

刊登於 2022-10-12

#中共二十大#大陸#習近平#台灣#評論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若時光快轉到未來再往回看,二十大肯定躋身為中共黨史中的重大會議之一,甚至是轉折點,主要是當前中國所處的內外環境都極具挑戰性,2018年美中戰略競爭以來面對來自美國的政經圍堵,再加上今年2月俄烏戰爭所造成的詭譎國際情勢;在內部方面,經濟新常態後的持續下行、社會重大事件不斷,再加上2020初以來新冠疫情的衝擊,當全球各國都逐步解封時,中國仍採取「動態清零」政策,也對其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影響。

而值此歷史關鍵時刻,權力最為集中的領導人習近平將打破慣例、開展他的第三任期,此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是習近平所要面對的挑戰,也是他得以再集權並延續任期的資本。其結果不僅對中國,也將對全世界與兩岸關係產生重大的影響。

權力鞏固的習近平

過去十年來,黨內縱然存在諸多對習的不滿,不是已被剷除就是不成氣候,故類似反習勢力大集結發動政變之說實不符合當前中共政治現實。

2012年十八大後,習近平透過反腐打貪、機構體制與軍事改革掌握大權,成立諸多如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等「頂層設計機構」,以及不斷通過法律與條例以便「依法治國」,並在去年11月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發布「第三次歷史決議」確立自身歷史地位。其中可歸納其出幾個集權的方向,一是從市場與社會集中至國家,二是地方向中央集權,第三則是從政府集中到黨、再集中到個人,此些趨勢使得習近平權力更為集中,甚至可媲美毛澤東。

近期不少國內外媒體均提及中共內部可能發生的「權鬥」,且從各種跡象看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也將會影響二十大的大局,其中如習李權鬥、反習力量的集結,甚至傳出習近平在9月中訪問完中亞後被軟禁,而引發了政變之說。

平實而論,當中共公佈10月16日為二十大開議日期,而非像十六大與十八大遲至時11月才開會的「換屆年」,就表示所有的人事與權力安排都已確定,再加上習在二十大前安排出訪,甚至11月中還規劃至印尼峇里島參加G20,也透露出方方面面都安排妥當的訊息。

而日前傅政華等「孫力軍政治團夥」被判刑,正如同十九大前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落馬一般,所表明的不是權力受挑戰而展開新一輪鬥爭,而是站在權力高位釋放出殺雞儆猴的訊號。

就此而言,過去十年來,黨內縱然存在諸多對習的不滿,不是已被剷除就是不成氣候,故類似反習勢力大集結發動政變之說實不符合當前中共政治現實,也無助我們對中國情勢進行判斷,此類傳言真可休矣。

2017年10月25日,十九大公佈了新的政治局常委,韓正、王滬寧、栗戰書、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趙樂際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媒體。
2017年10月25日,十九大公佈了新的政治局常委,韓正、王滬寧、栗戰書、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趙樂際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媒體。 攝: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二十大人事佈局「猜測」

二十大人事大概是最近30年最難預估與「猜測」的一次,主要是過去的規則與慣例由於習近平因素可能被打破或調整。

在民主國家有時透過開會決定人事,但在中國,往往是人事決定後才確定開會,因此,中共二十大高層人事早已確定。不過近年來,由於中共加強管制,即便是長期派駐在北京的外交人員與媒體都難以獲得與中共決策相關的訊息,這也使得對中國情勢判斷的難度大增,更遑論是完全黑箱的人事佈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