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七週年大陸深度

一對中國母女的避孕選擇:當身體自主遇到國家規訓

她們對於性與生育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選擇,又在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變動裏共同顛簸,共享或見證著一些相似的生命體驗。

中國上海,媽媽帶著小孩到一個市內一個公園玩耍。

中國上海,媽媽帶著小孩到一個市內一個公園玩耍。攝:Carlos Barria/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易小艾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8-28

#端傳媒七週年#生育#計劃生育

【編者按】「我的身體,我的選擇」,一句來自1960年代末的口號,萬未料到,會在半個多世紀的未來,再次撞到一堵堵令人心寒的高牆,還是那一堵父權、還是那一堵暴力。這個系列的故事,來自2022年,她們——我們——時而被視作生育機器、時而被道德甚至法律綁架,時而奮力維護自主權、時而被同為女性的至親質疑⋯⋯想問未來,這些故事還要重演多久?本文來自端傳媒七週年專題報導「Not My Choice」,歡迎點擊閱讀更多關於生育與身體的故事。

2018年8月的某個下午,21歲的李虞躺在N縣婦幼保健院的手術床上,左臂被綠色布簾遮擋,她把頭僵硬地偏在右側,緊閉雙眼,一動也不敢動。

N縣是中國東南內陸的一座小縣城,李虞的出生地。這座縣城的婦幼保健院保留着上世紀事業單位建築的所有特徵——窗戶排列整齊森嚴的三四層樓,方正,老舊,李虞所在的二層手術室甚至簡陋得像舊教室,嚴實的窗簾更塑造出一種恐怖片的氛圍。

「我當時真的超級無敵害怕,」李虞回憶,那是她第一次皮埋,整個過程不過10分鐘;但她腦海裏已閃過武俠電影中手腳經脈被挑斷,再也無法動彈的片段,「我沒有做過什麼『大』的手術,又很怕痛,上一次需要打麻藥躺在手術床上,還是拔牙。」

「她覺得很害怕,但我覺得沒什麼。」李虞的媽媽陳慧是一名醫務工作者,50出頭,對醫院和手術器具早已見慣不怪,她平靜地站在手術室外等待著。

皮埋是皮下埋植避孕法的簡稱,將含孕激素的埋植劑放在女性手臂皮下組織中,向人體緩慢釋放孕激素,以停止排卵、宮頸粘液變稠阻礙精子的方式實現避孕,有效期可達3-5年。除了用於高效、可逆的避孕,皮埋也是有效緩解痛經的方式之一,部分國家或地區還會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不過,因需到期更換,部分人會出現不規律的突破性出血、月經延長等後續影響,持續問診概率高,因而在中國大陸未被普及。

與此同時,放置時間更長、成本更小、避孕效率同樣高的宮頸內節育環(IUD),尤其是銅製節育環,則成為中國計劃生育時期執政者推行強制節育的首選。但與皮埋一樣,節育環也非人人適用,除宮頸型態可能導致脱環、不匹配等,同樣可能引起經期延長、血量增多、或痛經加劇等症狀。

陳慧就因月經時間過長、出血量過多,40歲時在醫生的建議下摘掉了節育環。

李虞與陳慧,是諸多站在不同世代路口的中國母女的縮影:她們一面對於性、婚姻、生育、甚至女性的身體,有不同的理解,做不同的選擇,一面又在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變動裏共同顛簸,共享或見證著一些相似的生命體驗。

2010年12月,中國西安瑪麗斯特普診所,一名醫生為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做準備。
2010年12月,中國西安瑪麗斯特普診所,一名醫生為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做準備。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皮埋

難忍痛經,是李虞提出做皮埋時,對陳慧擺出的最主要、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幾乎每次來月經的頭兩三日,李虞都是靠吃布洛芬渡過的。某次年底回家恰逢月經週期,半夜12點痛到無法入睡的李虞,哭喊著要吃布洛芬,陳慧一面覺得心疼勸她早點睡,一面總擔心「是藥三分毒」,於是安慰說第二日早上去買。

「不!我現在就要吃!」李虞怒氣沖沖地拿起手機搜索外賣,並立刻下了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