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禾炚」門口時,一場急雨剛好結束,細密的光線從雲層間穿透出來,老屋門口陳列的陶瓷器皿裡盛放著小型植栽,在暴雨之後顯得溫和。近處基隆河水流聲湍急,除此之外一切都很安靜,沿途有一兩家食店開著,卻幾乎聽不到人聲。站在門口等候片刻,到了約定的時間,店主阿燊從屋內緩緩打開門。他一身素色衫褲、踢著拖鞋,簡單招呼後,又轉身回到屋子裡,開了燈,默默執拾。
就在這扇窄小的玻璃門後面,藏著一間開在台灣北部深山、以香港為主題的圖書館。而它的前身,是一處礦坑附近、廢棄了幾十年的澡堂。

如何走進一間隱世圖書館
現實中的解散與離開,卻不斷提醒著人們:廢墟或已成為一種普遍狀態。活在廢墟中,該如何重組、構築起新的空間?
如果要從台北市區出發,必須預先算好時間——離這裡最近的三貂嶺車站,以全台灣「唯一無公路扺達車站」著稱,火車一小時一班;也可以從比較熱鬧的瑞芳車站轉乘公車,兩小時一班。在三貂嶺下車後,沿著魚寮路一直走,經過疏落的民宅、咖啡店、宮廟,間以荒草蠻生的廢屋,以及至今關閉逾四十年的三貂煤礦,大約步行一公里後,方可到達。因此說它隱世,一點不為過。
踏進門,卻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正中間的浴池佔地最大也最搶眼,正圓形內外鋪滿彩色細石,是五、六〇年代台灣流行的馬賽克拼貼風格,如今在店主阿燊的悉心打理下幾乎不見塵埃;右手邊的大半面牆擺放著陶瓷工藝品,都是出自阿燊手筆,其他三面牆則陳列圖書,書櫃附近放置了各式各樣的板凳,供客人坐下,慢慢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