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何40年後依然重要:後浪潮港片,不靠大陸也能成事嗎?

這不是一個港產片沒落的故事,金像獎不是香港電影已死的輓歌,相反,一股新氣象在來臨⋯⋯

《手捲煙》劇照。

《手捲煙》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李照興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2-07-15

#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

1982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藝術中心壽臣劇院頒獎,那只是一個中小型劇場,沒有電視轉播。最佳電影是方育平的《父子情》。最佳女主角是《長輩》的惠英紅。許冠文憑《摩登保鏢》得最佳男主角,甚至沒有去領獎。四十年後,今屆許冠文將再次上台,領取終身成就獎,這個被打趣形容為「光榮老人奬」的榮譽。一代又一代星光燦爛,又淡退。但永遠有新一輩在趕赴影棚喊一聲 Action!的路上。

金像獎頒獎禮,最好看的不是得獎名單,而是那些即席的感言,或驚爆唐突,或意味深長。電影人真我的個性,帶點火氣在台上展現(這火氣不一定代表憤怒,也可以是堅持「活在真實」的激情),那樣真誠而個人的表述,不用誇誇其談緊貼使命學習精神,更多是光影半生的做人領悟。

這些年來,我們當然有感於楚原「不因碌碌無能而後悔,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的無負此生大道理;為劉青雲「你總有辦法令我好安全咁返嚟地球」(你總有辦法令我如此好安全回來地球)的太空船發言而迷醉;更有印象是周潤發說等了三年終在他穿得最「爛身爛世」(衣衫襤褸)的一次才獲獎。狂放過後,又可轉到華語電影區中,給與影壇逝者最莊嚴的回顧一刻——由倪匡到羅啟鋭以至更多的電影先輩,今年這致敬一刻也尤為珍貴。

踏入不惑的金像獎,得重新在城市新血脈中找到能量,面對城市與電影業本身變化,才敢說自己是代表電影文化工業的豐碑,而非老祖宗的裹屍布。若它仍然重要,是因為它所代表的香港,依然有話要說,而且沒有別的華人地方比它說得更好、更響亮、更有火。

《父子情》劇照。
《父子情》劇照。網上圖片

毋忘故人,也就是看看這個曾經繁盛的行業,是如何一路走來,又得往哪裏去。的確,若台上人再不能暢所欲言,沒有「電影之火」,無法想像他們拍出的作品會好到哪裹。香港電影,與金像獎一樣,傳承下去,就得有這把火。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