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華爾街日報廣場

全球渴求能源之際,煤炭熱潮捲土重來

俄烏戰爭加劇了天然氣和石油的供應短缺,面對全球能源匱乏的環境,各國不顧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重新轉向使用煤炭。

2022年1月11日,德國 Niederaussem的黃昏時分,蒸汽從 Niederaussem燃煤電廠的冷卻塔中升起。

2022年1月11日,德國 Niederaussem的黃昏時分,蒸汽從 Niederaussem燃煤電廠的冷卻塔中升起。攝:Andreas Rentz/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記者 Jenny Strasburg / Phred Dvorak

刊登於 2022-07-09

#去煤的未來#WSJ#端傳媒尊享會員#端 x 華爾街日報

本文原刊於《華爾街日報》,端傳媒獲授權轉載。目前,《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全部內容僅向付費會員開放,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加劇了天然氣和石油的供應短缺,面對全球能源匱乏的環境,各國重新轉向使用煤炭這一污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

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中國,世界上許多主要經濟體正在增加短期煤炭採購,以確保電力供應充足,儘管許多國家之前曾承諾要減少煤炭消費以應對氣候變化。

由於全球各地爭奪煤炭資源,加之目前煤炭供應短缺,基準煤炭價格在今年創下了紀錄新高。目前的煤炭供應短缺一定程度上是過去多年對新煤礦和煤炭資源的投資減少造成的。澳洲紐卡斯爾港現貨煤炭價格在上個月首次升破了每噸400美元。紐卡斯爾港是亞洲的主要煤炭供應地。

歐洲正在主導這一風向轉變。在俄羅斯切斷對歐洲大陸的天然氣供應後,歐洲正在增加煤炭採購量,以確保發電廠能夠繼續為家庭和工廠提供電力。德國是正在增加煤炭進口量的歐洲國家之一,德國曾承諾,到2030年將不再使用煤炭作為發電燃料。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稱,增加對煤炭的依賴是痛苦的,但也是有必要的。

專注於能源行業的律師事務所Vinson & Elkins LLP駐倫敦的合夥人Alex Msimang說:「眼下歐洲的想法是,與其問俄羅斯討更多天然氣,不如自己先採購更多的煤炭。」

美國部分地區正在增加煤電的使用。今夏,異常炎熱的氣溫引發了旺盛的電力需求,正將區域電網推到拉閘限電的邊緣。

能源專家表示,由於去年能源短缺導致全國各地拉閘限電,中國正在擴大煤炭生產和燃煤發電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

隨著能源需求增加,印度也十分倚重煤炭。新德里智庫Centr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的高級研究員Rahul Tongia說,印度煤炭發電量在4月份創下了紀錄。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上月公布,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煤炭生產幫助推動了2021年全球煤炭投資增長10%。國際能源署預計,隨著中國和印度試圖避免出現短缺,今年煤炭投資還會再增加10%。

嘉能可(Glencore PLC, GLNCY)等煤礦商正在大賺特賺。嘉能可是最後幾家仍在煤炭領域大展拳腳的大型礦商之一,該公司上月表示,現在預計今年上半年的交易利潤為32億美元,而2021年全年的交易利潤為37億美元。

「我們預計煤炭價格高企將使嘉能可成為市場上股東回報水平領先的公司之一,」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寫道。

過去十年中,許多主要西方國家都減少了煤炭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成本競爭力的較清潔能源。得益於美國壓裂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俄羅斯對歐洲的出口,天然氣供應變得更為充裕。受價格下降以及政府補貼和強制令推動,風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奪取了市場份額。

儘管如此,全球煤炭需求仍然強勁,一個助推因素是,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長,而且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今年需求有可能創紀錄高位。

國際社會著眼於到本世紀末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理想情況下是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並且正為此努力。煤炭的再度興起有可能讓這種努力受挫。燒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燒天然氣的排放量高出約一倍。

前述升溫控制目標是190多個國家基於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所同意追尋的,旨在避免全球變暖最危險的潛在後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簡稱IPCC)表示,要想實現該目標,排放量到本十年結束時得大幅減少。而目前排放量持續上升。

氣候活動人士和預測人士對煤炭使用量的上升感到擔憂,但認為這在西方國家是短期現象,他們更擔心烏克蘭戰爭和其他地緣政治事件正刺激新的天然氣投資,相關設施或許會運作幾十年。

談及煤炭用量激增時,柏林的非盈利組織Climate A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Bill Hare說:「這或許是合理的,但不會長久。」

律師和行業顧問表示,雖然很多國家正在競相鎖定短期內的煤炭供應,但這些國家並不會與煤炭開採商簽訂新的長期合同。這與天然氣市場形成鮮明對比,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與美國和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發貨人簽署長期協議。

儘管如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西方國家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努力會給全球供應帶來壓力。今年4月,歐盟同意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據Rystad Energy稱,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發電用動力煤供應國,而這項禁令影響了歐洲電廠所需煤炭供應的70%左右。

除德國外,意大利、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現在也表示,準備重新啟動燃煤電廠,增加發電量,或延長這些發電廠原定的運行期限。很多國家表示,正努力在冬季到來之前增加天然氣庫存。作為取暖燃料,冬季的天然氣需求很高。

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ep N.V., ING)高級能源部門經濟學家Gerben Hieminga表示,為了從澳洲和美國等其他供應大國購買更多煤炭,各國正在重新調整分銷渠道,但這需要時間和金錢。

Hieminga說:「全世界都在這麼做。」

在總部位於圣路易斯的煤礦公司博地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 Co., BTU)工作了14年的Chris Walker表示,在不大幅增加煤炭生產投資的情況下,美國只能增加這麼多產量,從而限制了當前這個賺取意外之財機會的持續時間。Walker直到去年一直負責博地能源的國際營銷和交易業務。

現在擔任行業顧問的Walker說:「他們現在正試圖在不對資本產生長期影響的情況下提高產量。」

能源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動力煤市場分析主管Natalie Biggs說,最容易增產的是低質煤炭,通常采自靠近地表的煤層,熱效率較低,只能滿足歐洲煤炭進口需求的一小部分。她說,對優質煤炭供應的爭奪已嚴重扭曲全球貿易,儘管俄羅斯煤炭的售價相對較低,但通過波羅的海港口將俄羅斯煤炭運往印度往往在經濟上不可取,而現在一些俄羅斯煤炭正在通過這種方式運往印度。

氣候監測機構擔心,亞洲對煤炭的依賴可能會比之前預計的時間更長。根據能源數據追蹤機構,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中國已擁有全球約一半的煤電裝機容量,其電廠佔全球煤炭消耗量的近三分之一。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中國項目聯合負責人崔宜筠(Ryna Cui)說,中國不顧供應過剩風險,仍在快速建設新燃煤電廠,因為負擔不起「電荒」的後果。

英文原文:Coal Makes a Comeback as the World Thirsts for Energy]2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