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橋大火、斷電斷訊號︰一場對香港社區受災力與未來電力規劃的考驗

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可配合儲能設備,在斷電時提供低限度社區電力支援;開放電力市場亦可能提高社區電網的自癒能力。
2022年6月21日,元朗朗屏中電電纜橋發生大火,導致元朗、天水圍及屯門大停電約13小時。
香港 氣候與環境 氣候與能源 污染 消費 災害 社區

6月21日晚上,家裏的燈突然閃爍了幾下,住在天水圍嘉湖山莊美湖居的K小姐還未意識過來,全屋已陷入一片漆黑。她走到窗邊張望,發現附近大廈的燈同樣全都熄㓕,同時傳來小孩的哭叫聲。沒有人知道發生甚麼事,電訊網絡中斷了,收不到訊號,窗外街道上的交通燈停止運作,行人只得摸黑過馬路,車輛也因此慢駛。

大約隔了6小時後電力恢復,她才知道事發當晚7時許,元朗一條屬於中電的電纜橋起火,導致元朗、屯門及天水圍一帶大範圍停電,逾50萬人受到影響。

時隔14日,中電於7月6日晚上發出新聞稿,表示已就事故向政府提交進一步報告。新聞稿並沒有公開報告內容,只指出在化驗和分析結果未完備前「未能確定起火成因」,並排除多項因素,包括電纜超載、電力保護裝置失效,及高溫天氣。中電續稱,已即時審視同類型的電纜橋,確認運作正常,也已為電纜橋加強保安和安裝防火裝置。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2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從技術角度睇電力公司可以加發電容量,但唔可能過量發電去“賺盡”,因為會令電網頻率同電壓唔穩定。至於開放電網其實香港有幾大潛力?一搬都係開放電網俾其他私人發電廠同電力零售商使用輸電網,但香港唔係唔夠發電容量亦唔係發電成本貴,而即使有投資者起新發電廠又去邊度搵地?反倒規劃上例如海上風場同利用水塘大規模起太陽能發電係應該要唸

  2. 有幾點睇法:
    第一,關於EAS的問題,我覺得問題反而不在於用唔用EAS,亦不在EAS在大停電下用唔用到,而在於政府究竟可以用EAS發出一些什麼信息?如果政府只是用EAS通知聲大家屯元天停電,意義似乎也不大?因為市民似乎都是得個知字,他們可以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從哪裏可以獲得援助及支持。似乎目前政府相關緊急機制並未為類似這種區域性停電做好計劃與準備,自然也無法系統地通過EAS通知市民他們能怎麼做。
    第二,作為重要的經濟情況警報系統,EAS在停電狀態下不能使用不是一個理由(excuse),而是一個缺陷。停電不是一種嚴重威脅城市運作的緊急情況?當正需要EAS的時候EAS無法運作,咁樣嘅system你整來把鬼啊。
    第三,分佈式發電與儲電並非就喺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這麼簡單。固然香港有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有好多地方可以發展,但最終還是要看這些地方發出來的電能供應香港目前用電量的佔比是多少。而且在這次大停電中談可再生能源其實是有點緣木求魚,因為問題在於供電網絡而不是在於發電端(當然受訪者可能都喺被問到就順便答埋?)
    而儲能設備亦不止是簡單地將塊電池並入電網這麼簡單。香港好自豪於自己的供電網絡穩定性,換句話說就是這類儲能設備如果單純是為了提升供電穩定性,其實意義不大。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年會開始運用這類儲能設備是為了應對在大量運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的電網中,發電尖峰和用電尖峰不匹配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將白天發的電儲存下來在夜晚用。但對於在社區中可再生能源發電潛力有限的香港市區設置這類分佈式發電及儲能設備的成本與效用是否成比例?當目前香港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基本上都可以即刻發電即刻就用完的時候,整分佈式發電+儲能設備相比於提升電網可靠度似乎價效比不佳,而如果是求環保,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即刻上網使用其實會比儲存進電池,需要時再用,中間歷經重重升壓降壓的損耗,更為環保。
    再加上儲能設備直到目前仍是大量採用鋰電池(各種各樣嘅鋰電池啦),在擁擠的香港都市運用這類鋰電池也不是沒有風險。去年北京豐台區的光儲能站(即將太陽能發電與儲能電池合一的電站)就因為內部磷酸鐵鋰電池短路,發生爆炸及大會。在地廣人稀的澳洲,這類儲能電站固然可以設置在遠離民居的地方控制風險(而且有足夠的土地與空間)但在香港,如若設置在鄉郊,其實亦不一定能避免這次屯元天的大停電。設置在人口稠密的市區,帶來的安全風險相當高。到頭來還不如先加強電網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