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倪匡宇宙中的香港流行前史:曾經今夜不設防,而今處處都設防

這些言論成為今日小粉紅們對他批判的理據。但要了解倪匡,其恐慌與明志,豈能碎片化地只憑幾個金句就做判斷?

倪匡宇宙中的香港流行前史:曾經今夜不設防,而今處處都設防
2013年7月4日,著名科幻作家倪匡的舊照片和手稿在香港書展上展出。

1957年。22歲剛抵香港的倪匡,因為嚐到一口叉燒飯而落淚。用今天的潮語,那些年,他是成功潤(run)走的先驅,「潤」了出來的幸運兒。以至後來他回憶起,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是選擇到香港,其他的事,成功與否皆不足掛齒。那似乎說出了今天不分地域,大陸、香港都鋪天蓋地懷念倪匡的不同原因:

對今天內地仍被圍困的人而言,那是一段那怕是偷渡、都至少保存着一點自由意志堅持與行動自由的日子;對香港人而言,倪匡是那曾經擁有過的、不受束縛的創作向上年代的最佳見証人,與成就者。

初到的香港

說的是「南來」,無論是學術大師、報館編輯、影圈財伐、打工營役,香港作為那往南逃逸的臨海終站,彷彿一切從那塊色變大地中流徙而來的,都是往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