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蘋果之死香港媒體變局

後《蘋果》時代︰最後一代報檔,他們在賣樽裝水和油墨味的回憶

「你可以說,現在檔口就是披着報檔外皮的雜貨檔。」

在旺角亞皆老街開設報檔廿多年的莊先生。

在旺角亞皆老街開設報檔廿多年的莊先生。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實習記者 鍾健華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6-26

#紙媒之死#報紙檔#蘋果日報

香港的報檔,幾十年來與紙媒同歷興衰。這些年過五十的報販們,見證過1995年《蘋果日報》加入紙媒戰場後,減價戰下老牌報紙撐不下去而停運;也親睹六四、七一這些日子,誰家的報紙賣得最快。

一眨眼,香港《蘋果日報》已停運一年。「這一年最大的改變是,少了《蘋果》後,很多熟客都不再讀報,甚至是連新聞都索性不看,看了可能心情更差,又沒法改變。」在灣仔經營報檔35年的陳小姐幽幽說道,「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早在去年盪然無存。」

現在熟客來到檔口前,大多只為了繼續支持她,來買支飲料,順道吐吐苦水——在這社會氛圍下,整個人都很壓抑。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於6月中發表有關2021年過後港人的新聞使用和信任度研究,提及《蘋果》於2021年仍營運時,不論其報章及電子版本的讀者接觸率都在研究中佔較高比例;而在《蘋果》消失的這一年,其他報章的使用程度未見明顯上升,即《蘋果》停運後,其讀者大多並無轉向閱讀其他報章。

隨着紙媒逐漸被時代淘汰,加上《蘋果》寫下最終章,報檔現在最好賣的,是香煙和樽裝水;檔主既是掙扎求存、討個生活,也是打發時間。檔口還會留給下一代嗎?「現在給你,你也不會想做吧?」在旺角銀行中心經營報檔20多年的明哥說。

在灣仔經營報檔35年的陳小姐。
在灣仔經營報檔35年的陳小姐。攝:林振東/端傳媒

看着政治和社運,看到《蘋果》的生與死

採訪陳小姐那天,天下着微雨,她身穿全黑色、印有「香港加油」暗花的運動T恤,如常在檔口前利落地整理報章及雜誌。雨水無礙熟客站在檔口前聊天,他們一時批評港區國安法如何令人不敢高調發言、政府應對疫情反應緩慢等,一時談論《蘋果》記者散落不同新媒體後的出品。「也是因為仍有熟客支持,才繼續經營報檔。」陳小姐堅定地說。

2019年,反修例運動初期的抗議活動常在港島中西區、灣仔區一帶進行,陳小姐報檔的運作和生意,無可避免地受驅散行動影響,三不五時會聞着催淚氣體邊咳邊關舖。那些日子,檔口收入轉瞬縮減大半,短期內只是咬緊牙關撐住,長遠則顯然不樂觀。但幸得街坊、熟客特地跑到舊檔購報、買飲品,讓陳小姐仍能繼續經營報檔。

但她仍然支持反修例運動,亦曾公開支持《蘋果日報》,如自費印刷推廣《蘋果》的文宣,光明正大地貼在舊檔口的當眼處,呼籲客人主動購買《蘋果》來接收時事資訊。市民得悉後,每天風雨不改往她的報檔「打躉」(流連),既是關心她狀況,也閒話家常,解悶除憂。「那時也有很多記者來關心我,擔心我表明立場後會遭人騷擾。」

這擔憂不無道理。她後來因與業主政見不同,還是被逼結業,要再另覓地方開檔。

當初她支持《蘋果》,原因是它會大幅報導社會運動,多年來從未缺席。「老實說,即便我是賣報紙的,我也不常讀報,最多是每天整理報章時,看一下每份報章的頭版新聞。《蘋果》的頭版標題一定是與眾不同,他們從不忌諱說出社會問題的核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