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民間譚是什麼?被霸凌的男孩長大了,講一萬個民間故事給你聽

一人扮演二三十個角色,他像是憑空創造出了一個個敘事宇宙,那些故事是他的秘密基地,讓他在恐怖的現實中找到喘息。

藝術家楊雨樵。

藝術家楊雨樵。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吳思薇

刊登於 2022-06-22

#傳媒考古學#表演藝術

「民間譚是以語言的形式保留下所有人類行為的記憶」

一個雨季稍歇的假日午後,三四十個觀眾為了觀看楊雨樵《聲融質變》的演出,將一個藏身在台北鬧區二樓的小藝廊擠得水泄不通,楊雨樵沒有使用麥克風,僅僅將聲音由丹田透過口腔傳出,抵達觀眾的耳朵,身體像個樂器一般共鳴。

他先是以中文講述了一則來自立陶宛的民間譚〈Tinginys〉(懶人):

這小兒子呀,哎呀,他躲着的時候什麼都不做呀,既不做這也不做那,你叫他做一點事情,他就伸個懶腰,哎呀,我沒心情做呀,一邊說就在火裏面伸懶腰,也不在乎自己的的腿毛、手毛和頭髮被火燒焦了⋯⋯

接着,配合着實驗音樂吉他手 Jyun-Ao Caesar 的演奏,將立陶宛原文摻雜着其他語言,以特殊發聲加上語速的變動,使得聲符被拉扯到能夠被理解的極限,觀者在其中,體驗與回憶剛剛故事在回放的表演裏的變體,好像依稀能回溯至故事的情節,但有時似乎又會牽連起觀者更底層的記憶⋯⋯

2022年5月29日,台北,楊雨樵《聲融質變》的演出。
2022年5月29日,台北,楊雨樵《聲融質變》的演出。攝:張國耀/端傳媒

一萬個故事在腦海裏

「當中每一個所謂殘忍的行為,都有一個幾何上的要求,或敘事上的對稱,因為這件事情會發生很多次,首先是A對B,接着B對C、C再對A這樣。」

「民間譚」是楊雨樵鑽研的一門學問,在日語中又稱為「昔話」、「民話」(Folktale),也是在童書中常見的民間故事。民間譚通常所指的是某個地區或村落流傳久遠的故事,時常以「在很久很久以前⋯⋯」開頭主要是以用口傳的方式傳播;在過去沒有媒體(書籍、廣播或電視)的時代,聆聽與講述民間譚,就是當時人們農忙之餘最主要的一種娛樂活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