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是門好生意?他在台灣經營朝鮮粉絲頁

「朝鮮也許是中國的朋友,但不是台灣的敵人」。
2022年4月16日,台北,洪浩在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穿上北韓的服裝。
台灣 朝鮮 政治

2022年4月15日晚,台北西門町一幢尋常大樓裡湧入近百人——都為一個名為「太陽節」的節日而來。太陽節紀念的是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的生日,也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尊重受訪者的表達,並避免敘述上的混亂,本文會統一使用「朝鮮」來指涉「北韓」)。

會場佈置得頗有朝鮮風情:不論是簽到桌、走廊兩側的牆上,到處都能看見朝鮮國旗,間或點綴金日成、金正日父子的相片;走廊兩旁的桌上,陳列著朝鮮生產的麵條、餅乾、罐頭、香皂、香菸和玩具步槍。

這場活動的參加者,多數介於20-30多歲,男女比大約7:3,其中有不少是情侶、朋友結伴而來,還有一個家庭帶著小孩一起參加。每個到場的人,都獲得了一面小型的朝鮮國旗、兩片用紙盤裝的朝鮮油煎綠豆餅,以及一卷外賣送來的韓式海苔飯捲。

除了「朝鮮生活用品展」、朝鮮飲食作為賣點之外,這場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朝鮮旅遊講座」。出人意料的是,講座正式開始之前,主講人邀請所有參加者起立,播放朝鮮國歌,接著,帶領所有參加者對金日成遺像行鞠躬禮。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參與者拿起北韓玩具槍拍照留念。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參與者拿起北韓玩具槍拍照留念。

因韓國瑜而爆紅的朝鮮情報粉絲頁

這場太陽節活動能舉辦,或許得「感謝」兩年多前的韓國瑜。

2019年10月8日,台灣總統大選剛進入百日倒數,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韓國瑜,在一場競選活動之中激昂地高喊,「台灣像北韓一樣鎖住了」、「再封閉下去,台灣就要變得跟北韓一樣了」。

這幾句話,原本應該和大多數競選修辭一樣,淹沒在選戰的激情之中。然而臉書粉絲頁「朝鮮經貿文化情報」卻在當天發佈了一則「嚴正聲明」,將朝鮮意外牽扯進了這場選舉之中。

該聲明先是質問韓國瑜:「您對於朝鮮不友善的言論,說什麼『再封閉下去,台灣就跟北韓一樣』。本報想問,朝鮮怎麼了?」接著指出,朝鮮不論是在邦交國數目、國際地位、或是社會福利上,都比台灣更為優越,又澄清朝鮮「並非主動鎖國」,而是因為在聯合國和美國的制裁禁令之下,「各國不得不暫停與朝鮮部分的經貿往來」。

因為搭上競選話題,又或許因為為不喜歡韓國瑜的選民提供了談資,這則貼文不只獲得了五千多次分享,還為粉絲頁帶來了龐大流量,粉絲數在短短幾天從3600人增至9200人——4月15日參加太陽節慶祝的人,幾乎都是在這個粉絲頁上得知活動訊息的。

平時在上海、台北來回跑的台商廖應賢(化名)回憶道,他開始關注這個粉絲頁,確實是因為韓國瑜風波——不過對於去過朝鮮旅遊的他來說,閱讀這個粉絲頁「更像是在複習」。

廖應賢之所以對朝鮮感興趣,是因為十多年前在復旦大學讀書時,班上就有兩個朝鮮學生,「當時有朝鮮籍的教官會跟著他們來上課,站在教室後面監視,阻止他們和南韓學生聊天」。

後來廖應賢在上海的辦公室,正巧就在朝鮮餐廳「平壤高麗館」以及朝鮮國營的高麗航空辦事處附近;為了親身接觸那個「神秘的國度」,他主動結識餐廳老闆和高麗航空的朝籍主任,還在2017年參團去朝鮮觀光。然而廖應賢參加的旅行團,走的是最大眾化的路線,只去了平壤和板門店,因此對他而言,「朝鮮經貿文化情報」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是平壤以外地區的「報導」和照片。

不過真要說起來,廖應賢最好奇的是:這個粉絲頁的經營者是誰?為何會在台灣為朝鮮進行宣傳?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大會放滿一桌北韓出產的商品及書籍。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大會放滿一桌北韓出產的商品及書籍。

「朝鮮也許是中國的朋友,但不是台灣的敵人」

雖然「朝鮮經貿文化情報」給人一種「神秘感」,但某個意義上來說卻又頗為「透明」:它直接在頁面簡介處,列出了辦公室地址和電話號碼。

這個地址,位在台北車站附近一座住商混用的大樓裡。按響電鈴後,一個男子隔了兩分鐘才把門打開;他身後的地上,散落著各種紙箱和貨品。他沒有邀我進門,而是站在半掩的門口,給了我一張名片——他的名字是洪浩,大部分人都叫他「洪專員」。「我們還是去別的地方談吧。」他說。

他的名片上除了用中、朝文寫上名字之外,還詳細列出了「服務項目」:朝鮮投資項目對外招商、商務考察接洽、商業資訊顧問諮詢,以及台灣朝鮮商品進出口;至於粉絲頁面,只在名片底部佔據一個不起眼的位置。

但洪浩的氣質和一般商人又有些不同,說起話來給人某種介於「真誠」和「執著」之間的感覺,用詞也彰顯了他的立場和態度:他從不使用「北韓」、「南韓」這些台灣人更熟悉的稱呼,而堅持使用「朝鮮」、「南朝鮮」;提及金正恩時,他也總會在後頭加上「大元帥」三個字。

洪浩說,他原本學的是法律,後來轉學到台大改唸歷史;他對冷戰史本就感興趣,自然也讀過朝鮮半島的當代史。「一開始對朝鮮好奇,純粹只是納悶:明明朝鮮資訊難以外流,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關於朝鮮的負面資訊?」

和很多人一樣,洪浩和朝鮮的聯繫因旅遊而牽起。2016年他第一次去朝鮮時發現:「如果想建立朝鮮人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導遊下手。可以當導遊的,家裡成分、出身都很好,基本上都是黨政高層;只要主動詢問,導遊都會幫忙牽線、也會透露生意機會。」

去過朝鮮幾次之後,他在2018年成立了粉絲頁面,面向台灣讀者為朝鮮做「正面宣傳」;經過近四年的經營,粉絲數今日已有三萬多人。

1979年出生的洪浩說,他經歷過台灣戒嚴的末期,所以能理解朝鮮人的想法。「有些台灣人會笑朝鮮人領袖崇拜,但我們在蔣介石那個年代,不也是這樣嗎?朝鮮人不能接觸敵人的文化產品,出國也很困難——台灣以前不就是這樣嗎?」

他認為,外界在評斷朝鮮之前,必須先意識到一件事:「朝鮮從1953年休戰之後,和南朝鮮一直都沒有正式停戰,基本上仍處於戒嚴的狀態⋯⋯反過來說,朝鮮人會覺得,明明戰爭就還沒結束,為什麼南朝鮮人、台灣人過這麼爽?」洪浩認為,民主自由終究必須建立在國家安全之上,如果今天兩岸要打仗了,自由當然也會受到限縮,朝鮮就是處於這樣的戰時體制裡。「而且朝鮮用的紀年,剛好跟台灣的民國紀年一樣,今年都是111年,是不是真的有點像?」

洪浩說,開始理解朝鮮之後,他漸漸覺得「朝鮮很像赤色的台灣」,「在過去的冷戰體制裡,台朝其實處於同個位置,只是來自不同陣營、顛倒過來而已,所以台朝對我來說很像彼此的鏡像。」

然而為朝鮮官方進行宣傳的洪浩,難道不擔心自己被情治單位盯上嗎?他聽後反問:「我為什麼要擔心?朝鮮也許是中國的朋友,但不是台灣的敵人。」

洪浩聲稱,粉絲頁成立之後,第一個來找他的並不是台灣的國安人員,而是韓國駐台的代表處,主要想暸解他為何會去朝鮮;後來韓國代表處又約了他第二次,但他沒有答覆。「我知道要避免和他們接觸。如果這點政治思維都沒有,就不要和朝鮮談生意了。」

談到政治思維,洪浩確實有些「底氣」——他說自己是「金日成金正日基金理事會」的成員,曾對理事會捐過錢、盡過一點心力。「這個機構名義上是管理金氏父子的陵墓、接受捐款,但也能方便生意款項的進出⋯⋯過海關的時候,官員看到那張捐款證明,就不會多做搜查,他會知道我是朝鮮的朋友。」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洪浩向現埸觀眾派發北韓食物。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洪浩向現埸觀眾派發北韓食物。

「我很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就是平衡報導」

細看「朝鮮經貿文化情報」的貼文,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最常見的,多和旅遊情報、朝鮮風情相關,洪浩把這類貼文稱為「風花雪月」,除了有他在朝鮮旅遊時拍的照片、隨筆之外,「美女圖」、朝鮮料理也都是常見主題。

這類貼文看似無關痛癢,卻呈現了觀光客鮮少涉足的場所、或平壤以外的地區,經常給人一種「insider」的真實感;提及朝鮮商品時,他還會附上匯率、幫讀者換算,再補上當地薪資水平,用直觀的數字描繪朝鮮生活。「為什麼我有一些資料或照片,看起來是內部人士才能拿到的?因為我就是有官方的人在提供資訊。」洪浩說道。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真實感,直到現在仍不時有讀者留言懷疑,「小編是會中文的朝鮮人嗎?」

貼文的第二種類型,則帶點官方新聞稿色彩,有些像政績宣傳,有些又像在對外招商;朝鮮疫情爆發之後,粉絲頁也會定時發布「疫情報告」,儼然是朝鮮官媒在台灣的傳聲筒。

經常關注粉絲頁的廖應賢認為,這些官方新聞稿特別有意思,「你平常在台灣,根本看不到這種朝鮮觀點的官方說法。」

至於第三種類型,就更像為讀者量身定做,緊跟著台港兩地的時事脈動。

比方說,台灣2021年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時,洪浩就寫過一篇貼文,指朝鮮的電力供應近年來已有「很大改善」;港台疫情在 2022 年先後升溫、社會爭論是否應維持「清零」路線時,粉絲頁也曾發文指,「朝鮮完全不必考慮是要『清零』或是『與病毒共存』。因為,一直都是『零』」,並指朝鮮早在 2020 年便關閉國境、動員防疫工作,「令民眾感到安心」。

洪浩說,粉絲頁的貼文都是他自己寫的,資料取自朝鮮的中央通訊社和平壤日報,基本上不需和「金日成金正日基金理事會」報備,但他知道「拿捏分寸」、「有敏感度」,「我很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就是平衡報導,然後在遇到假新聞的時候,根據事實予以反駁。」

粉絲頁爆紅之後,洪浩每天會收到2、3則網友傳來的訊息:有些人想和他買酒、買菸,問他「能不能辦移民、想娶朝鮮老婆」;還有些則是罵人的,說他「替獨裁者講話,報喜不報憂」。

不過,他所謂的「平衡報導」,更像朝鮮半官方的傳聲筒。對此,洪浩認為:「我自己當然不做平衡報導,我是支持朝鮮的。我說的平衡報導,是從大格局去看的。台灣關於朝鮮的報導負面太多了,如果我補充正面的,讓台灣人聽到多一種聲音,那不就是給台灣觀眾的平衡報導嗎?」

然而洪浩終究還是得顧及「本地市場」,而不只是為朝鮮政府服務。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他的粉絲專頁就一直很少碰觸戰爭議題,原因很簡單——「台灣人不喜歡看,寫了我的頁面會掉粉。」

俄烏戰爭開打後幾天,洪浩曾寫過一篇貼文,說明朝鮮外交部對「俄烏衝突」的官方立場,並表明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美國忽視俄羅斯的安保要求,一味追求霸權和軍事優勢」,結果讓頁面「掉了二十幾個粉絲」。

「我們還是得兼顧台灣的口味,畢竟我們的任務是推廣朝鮮的經貿文化,政治文章不是最優先的。」洪浩說。

「我帶你們看北朝鮮」的經營者李文傑。
「我帶你們看北朝鮮」的經營者李文傑。

在美國星條旗旁紀念朝鮮「偉人」:「我們在哪裡都可以做生意」

在那場太陽節慶祝活動上,洪浩穿著朝鮮國家代表隊的運動服在會場裡四處走動,紅藍白的鮮豔色塊像能發光似的。

但洪浩並不是這場旅遊講座的主講人。站在投影幕前,是臉書粉絲頁「我帶你們看北朝鮮」的經營者李文傑,也是洪浩在朝鮮業務上的夥伴。

李文傑說他是個公共交通迷,曾在民進黨籍的前台中市長林佳龍手下擔任過交通事務的幕僚。「有些人懷疑我,為什麼一個綠營的支持者會去愛朝鮮?」但他無意評斷朝鮮的社會制度,只覺得朝鮮是個「可以去旅遊、去身心放鬆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滿現狀,也可以去體會一下,看朝鮮人是不是幸福的。」

真要說起來,李文傑也是因為公共交通而被朝鮮吸引。2017至2019年間,他曾召集過一些同好,讓朝鮮旅行社為他們量身定做「公共交通主題」的旅遊路線,特地搭乘了好幾趟地鐵、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

疫情爆發後,他決定乾脆考取領隊執照,以便在疫情結束之後「合法揪團」,並將自己經營的公共交通主題粉絲頁,改為以朝鮮旅遊為主題。

國語標準的李文傑說,自己在香港出生,97年跟著家人移民來台。他從皮夾裡掏出身份證,「我沒騙你,我身分證上面寫我是在香港出生的。」

雖然是旅遊講座,實際內容卻包山包海。他首先簡介了朝鮮的地理知識,以及前去旅遊需要注意的事情,接著開始聊起朝鮮人的日常飲食、「主體思想」、住房配給、兵役制度和休閒活動。

「你們知道朝鮮人午休多久嗎?2個小時!我以前帶一個在賽馬會工作的香港人去,他聽了之後罵了聲髒話,跟我說他在香港的午休時間只有20分鐘。」

雖然講座內容不時要引用「愛的迫降」這類南韓影視作品,來提起觀眾的興趣,但整體來說,講座的內容確實是以朝鮮為主體的——或者用李文傑的話說,至少「是沒有被西方妖魔化的真實的朝鮮」。

「為什麼南朝鮮人要發明泡菜專用的冰箱?原因就是他們的氣候,不如北朝鮮適合醃泡菜。北朝鮮在天然條件上,比南朝鮮優越太多了,我們根本不需要泡菜冰箱這種東西。」

然而和這種「站在朝鮮這邊」的態度相比,會場裡的一些細節卻不太合理。

比方說,儘管朝美關係並不和睦,但會場裡的朝鮮國旗旁,卻貼著印有自由女神的海報,女神手裡的火炬旁,還用英文寫著「如何在美國工作和生活」,招攬嚮往美國的台灣人。

洪浩給出了解釋——這裡平時是個叫作「國際教育諮詢」的公司,主要業務是為前往美國暑期打工的台灣人提供諮詢服務。

「台灣人會覺得奇怪,對吧?但如果覺得奇怪,那就代表你的價值觀還不夠開放。」經營代辦公司、免費為活動提供場地的李述智反問,「台灣本來就是民主社會,如果可以宣揚美國價值觀,為什麼不能宣揚朝鮮的?放在一起,有什麼不行?」

和李文傑一樣,李述智也在香港出生,很小的時候就跟家人移民來台灣,至今在中國大陸、香港都有親戚。「嚴格來說,你要說我是中共的同路人也沒錯啦,如果馬英九是中共同路人的話,那我也是。」他接著打開手提電腦,帶點自豪地展示自己經營的 YouTube 頻道,「之前我還被百靈果(註:台灣一個知名的 podcast 頻道)認證是統派頻道。」

洪浩之前舉辦朝鮮相關的活動時,有幾場也是由李述智出借場地;倆人之所以會走到一起,李述智說原因很簡單:「某程度上,我們在台灣都是異端。我們有一點是相似的,我們的心胸都很大,在哪裡都可以做生意。」

說起來,李述智的場地倒也不算白白出借。朝鮮商品展示桌的角落邊,擺著幾瓶從馬來西亞進口的葡萄酒,以及幾罐台灣本地產的果汁,全是他自創品牌的商品,「我們就是一起擺攤,多少賺點零花錢。」

除了美國打工代辦、飲料品牌,李述智說疫情爆發之前,他也在中國大陸經營過一些「教育訓練」的小生意——對他來說,和誰做生意、做什麼生意似乎都不是重點。「只要符合台灣利益,我們為什麼不和朝鮮做生意?」

李述智轉換話題的節奏和他的語速一樣,讓人很難跟上。他一會聊起自己在中國大陸參加的馬拉松服務如何周到,一會解釋他經營的美國暑期打工計劃,最後又談回台灣:「你說台灣是真正的民主嗎?這個問題,大部分台灣人都不會去思考——台灣人不思考,就跟大陸人不會覺得自己不民主一樣,其實有什麼不同?所以兩邊一定是同胞嘛。」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展出北韓香煙。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上,展出北韓香煙。

「像朝鮮這樣的市場,才有更多空間可以讓我提供服務」

「朝鮮經貿文化情報」的爆紅,除了源於繁中讀者對朝鮮的好奇之外,有時也反映了人們對另一種體制、和「非西方主流敘事」的興趣,甚至能讓人投射自己對現況處境的不滿。

洪浩有次在頁面介紹平壤的遊樂園,提及朝鮮民眾只需1,600朝幣(約合台幣7元、港幣2元),便可「暢玩遊樂場內的所有設施」,有讀者便在貼文下留言,「偉大的主席⋯⋯不像資本主義到處欺負人」,而洪浩則回覆了兩個大拇指的Emoji符號,跟著寫道「資本主義就是明擺著欺負人。」

朝鮮的住房政策則是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關於這個主題的貼文,早在頁面因韓國瑜風波而爆紅之前,就已經是粉絲頁的「月經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精準擊中台港讀者面對高昂樓價、買房困難的心理痛點。

這種針對中文讀者的發文策略,有時也會「破圈」,在臉書上吸引到簡體中文網民。有次,洪浩提及朝鮮疫情爆發後「沒有執行嚴格的封區、封戶」,「更沒有上海進行的強制入戶消殺」,並強調朝鮮的「社會保障體系」,讓民眾「本來就能取得國家供應的糧食、燃料、基礎副食品、蔬菜、日常用品」,而且「無需擔心房貸的沈重壓力,可以躺平安心休息」。貼文除了讓台灣網民感嘆「平壤比台北更科學」外,也引來上海人留言「看到我們在上海被小編輕嘲,真的覺得羞愧難當」。

這並不是「朝鮮經貿文化情報」第一次破圈。「韓國瑜事件之後,我的頁面就在中國的朝圈(註:中國的朝鮮迷社群)引起轟動,他們很驚訝,台灣人居然也有欣賞朝鮮的。」洪浩如此說道。
不過就像粉絲頁的名字,「經貿」終究是擺在「文化」前面的。洪浩自承,如果台灣人能對朝鮮多一些「正常的認識」,對他來說也是有利的,因為一旦有人看了粉絲頁,而想和朝鮮進行接觸,他就能幫忙安排牽線——套用洪浩的說法,「是明眼人就會看到商機。」

比如在一則關於咖啡的貼文裡,洪浩先是說明「咖啡被時下(朝鮮)年輕人視為代表時尚的飲料」,又提及「各種花式咖啡的咖啡廳也漸漸崛起」,最後再告訴讀者「各區域內都有街邊商店設施,應可發展『city cafe』模式」。從表面看,這則貼文描述的是金正恩上台後朝鮮出現的變化,背後卻是洪浩向咖啡業者招手的意圖。

「原則上我們是協助招商,當然這裡和朝鮮方的費用,都是要酌收的。」洪浩說道。「朝鮮方的費用」指的是什麼?洪浩不願詳談,只說可以「視為安排商務考察的費用」,會包含在參訪的團費裡。「第一步,就是安排廠商去朝鮮一趟,以洽談購買、或合作的名義,去了解他們的生產線和主力商品,瞭解狀況後,第二步再決定要不要參加平壤的春季或秋季商品展。」

大部分想做朝鮮生意的外國廠商,擔心的都是同一件事:錢投資下去,究竟拿不拿得回來?洪浩說,這就是他的「專業所在」。「要和朝鮮做生意,你就要有能耐,讓朝鮮必須給你錢⋯⋯你說朝鮮人治,但每個地方都有人治的成分,像朝鮮這樣的市場,才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讓我提供服務。」

洪浩不願透露他牽線的廠商有哪些,只說好些項目原本「都已進入洽談階段」,卻在2020年遇上疫情,只好擱置至今。

那麼疫情爆發至今,他究竟靠什麼維生呢?「既然在協助朝鮮推廣,當然會有基本的收入,不可能做白工的」,但這個「收入」的來源他不願多說。「我當然也想賺錢,但這只是馬斯洛說的最低層次的需求。我最高層次的需求,還是幫助台灣正確了解朝鮮。」洪浩微笑道,但語氣不像說笑。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近百名觀眾參與。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近百名觀眾參與。

不時顯影的台朝關係:從冷戰敵營到互通款曲

不論如何,洪浩的說法確實反映了一個事實:台灣與朝鮮的商貿往來,比多數人想像的要熱絡。

由於冷戰秩序,直到1990年之前,台灣和韓國的關係一直都更好,與朝鮮幾乎沒有往來。然而中韓於1992年建交後,被譽為「兄弟情誼」的台韓關係立刻急轉直下,自覺被韓國「背叛」的台灣,也旋即開始探索與朝鮮接觸的可能性。

於李登輝執政時期擔任「中華開發」董事長、被視為「國民黨掌櫃」的劉泰英,便在專欄裡自承,1992年台韓斷交後,李登輝曾指示他前往朝鮮,與朝方建立經貿關係;劉泰英甚至透露,當年台灣政府曾考慮以中華開發的名義、對朝方借貸2億美元,只是因為美國政府出手介入,計劃才不了了之。

洪浩指出,劉泰英那場貸款風波結束後,台朝之間仍有來往,只是接觸頻率端視台灣「對美國尺度的揣摩」、以及對美國的需求而定:「陳水扁執政時,台朝關係也很不錯,甚至還有包機直飛,原因就是當時台美關係、兩岸關係都有點冷,朝美關係也不好。」

「相對地,朝鮮官員來台,終究也要經過北京同意。如果朝中關係不好,朝鮮可能就會想和台灣接觸。」洪浩以2017年朝鮮遭聯合國制裁的事件為例:當時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在制裁案決議時投下贊成票,朝鮮於是開始對台灣釋出善意,以此作為對北京的報復。

「當年在平壤的國際商品展覽會上,朝鮮甚至還讓台灣廠商掛上中華民國國旗、直接以『台灣』稱呼台灣。」洪浩說道。隔年,朝鮮更傳出有意在台北開設「觀光辦公室」,而曾擔任朝鮮新義州「特區長官」的荷蘭籍華人楊斌,也在同年稍後來台密會劉泰英和多位台商。

不過從國際社會制裁朝鮮的脈絡來看,台灣確實有一項特點,恰好切中朝鮮的需求:台灣並不是聯合國的成員,無需遵守聯合國的制裁規定,因此本來就是朝鮮尋求貿易往來的天然對象。

根據台灣關務署統計,台朝之間的貿易於2012年達到高峰,而且從2011年起,朝鮮對台灣便轉為「出超」狀態,最高曾在2014年錄得近3,70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讓台灣在帳面上成了朝鮮外匯的一大來源。據彼得森國際經濟學院引述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的數據,台灣於2016年甚至曾是朝鮮的第五大出口市場。細看數據,台灣出口至朝鮮的商品,主要是化工產品和紡織品;而朝鮮出口至台灣的商品,則以礦產品、金屬、植物產品為大宗。

然而這個情景,卻在2017年出現了變化:當年九月,台灣政府決定跟進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決議,宣布全面禁止與朝鮮之雙邊貿易。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研究員 Pamela Kennedy 指出,台灣的這個決定實屬合理,因為一旦和朝鮮太過靠近,台灣很可能會失去美國的支持,甚至危及佔台灣總貿易額六分之一的美、韓市場。

不過官方的貿易數據,終究無法記錄到檯面下的交易。2021年3月,《紐約時報》曾刊登一則調查報導指出,聯合國對朝鮮進行制裁之後,一間辦公室位於台灣的船公司仍在幫助朝鮮運輸石油,也再次讓台朝之間隱晦的關係浮上檯面。

洪浩亦指,除了旅遊、貿易之外,體育和醫療也是台朝之間重要的民間交流管道,「台灣的足球隊、桌球隊和朝鮮的往來也不少,因為只要去那裡比賽,就有機會認識當地人。」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場地外,放著北韓前領導人的肖像。
2022年4月16日,台北,慶祝「太陽節」的活動場地外,放著北韓前領導人的肖像。

尾聲:一定有支持主體思想的人,只是你還沒遇到

在太陽節活動的參加者名單中,市川春樹特別顯眼——他是整場唯一的外國人。他在台灣某所大學教日文;來台之前曾在韓國讀研究所,不只會韓文,對朝鮮政治也有涉略。

市川報名活動,主要是對台灣和朝鮮的關係感興趣,也好奇主辦人、來參加活動的聽眾是些什麼樣的人。「我最意外的是,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參加活動⋯⋯我原本以為只有十幾個,好像小眾的同好會那樣。」此外,他也驚訝於參加者都是一般的民眾,而不是專家學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和朝鮮在國際社會裡,剛好都是比較邊緣的國家,人民才會對朝鮮有興趣?」

不過,市川這個臆測,小林並不同意。

高中時就對韓國感興趣的小林,大學讀的就是韓語系。小林對朝鮮半島的興趣並不侷限於韓國、也不只關注流行文化,而是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都有熱忱——2015年他在中國大陸交換學生,還特地去了趟朝鮮族聚居的延邊、集安,也參團去過朝鮮。

「朝鮮是個非常封閉的地方,我在看和朝鮮有關的資訊時,都不會完全相信,畢竟每個人看到的朝鮮,都只是某一面而已。今天這個活動也是一樣,就是抱著開放的心態去看。」

聽完講座後,小林最想問洪浩的問題其實是,「他今天是穿這樣出門的嗎?還是來這裡才換上運動服的?穿這樣在路上不覺得丟臉嗎?」

小林說,他參加活動後對朝鮮確實有改觀,但不是「心理上的認同」,而是對朝鮮人的生活樣貌認識更多了。雖然活動起初播放朝鮮國歌、主講人帶領觀眾對金日成遺像鞠躬時,他感覺「有點詭異」,但在某些瞬間裡,那種逼真的氣氛還是有種神奇的魔力。究竟有沒有人,是衷心抱持「對共產主義、甚至是主體思想的憧憬」而來的呢?

正好經過的洪浩聽見問題,立刻湊了過來。「有,一定有的,只是你還沒遇到而已,」他不假思索回覆道,彎起的嘴角依然掛滿自信。

讀者評論 1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也好奇這時另二十多省的人,以至朝圈中人怎看朝鮮和自己的地方。這兩個主權國家有很多共同的目標、群眾情緒和外部處境,如何的互相看(民眾來往難,交流也難),仍有留意的價值。

  2. 「南韓從1953年休戰之後,和北朝鮮一直都沒有正式停戰,但基本上以發展經濟優先⋯⋯反過來說,南韓人會覺得,明明戰爭已經結束,為什麼北朝鮮不停戰,還要擊沉天安艦炮轟延坪島?」

  3. 我也短暫關注過這個專頁,剛開始是滿足好奇心,看他的貼文也能了解北韓,起碼很多東西都是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
    而後來慢慢就變味了,偶爾還聽到為極權辯護的發言,一副我知道我國家政治上有不足,那又如何?我管不了政治,你們來旅遊就對了,也別想管太多。誠然,我並不會用好壞來區分人事物,譬如北韓有各種各樣的人,這不能單一而論。
    但是這世界是有是非黑白的,你可以避而不談,你也可以中立客觀,但是為極權辯護是我永遠無法忍受的。我能理解作為北韓人想宣傳自己國家,為自己國家自豪,但我觀感上接受不了,甚至這種情況下連說服都懶得去說服,直接unfollow。

  4. 文章寫的是台灣與北韓的事情,歸類是大陸,這個算數歸類錯誤還是有編輯的想法在裡面呢?

  5. 好棒的文章,以朝鮮為主體的角度來撰寫非常特別。關於台灣或中國是否真的有民主那段也值得省思。

  6. 我的印象中,我一直有聽過台灣跟北韓的私下往來很密切,大概十年前金正日死掉的時候,台灣也有媒體到北韓去採訪

  7. 不敢苟同吧,不過是個換了語言的政治宣傳。我個人,十分主觀,不帶客觀地認為他就是不介意自己當小丑角色的撈錢行為,並且十分大方地承認這一點。事實上宣傳旅遊而避談政治其實是很自私的,在北韓旅遊和在北韓居住完全是兩回事,前者純粹是一個享樂、消遣的行為,在這種層面上,北韓的文化、習俗、消費等等對人們來說就只是一種新奇;但居住不同,居住意味著你將要和這些東西共存。舉個例子吧,你到日本品嚐地道美食、上富士山看日出,由東京迪士尼,這些體驗給妳對日本留下的印象固然是好的;但當聽說日本移民訴說自己的高壓生活,長期加班,本地人的不善目光等等,日本生活又成了另一種概念。新奇是短暫的,新奇消退以後,北韓的體制又剩下了什麼?這點先生卻避而不談。

  8. 挺有意思的,政治小众同好会在民主国家很常见,不足为奇,但朝台的贸易往来我是第一次知道。

  9. 洪浩 ,將來必定出賣台灣。

  10. 謝謝李易安這篇生動有趣的報導
    也沒料到台灣與朝鮮在商貿上有這種千絲萬縷的關係

  11. 感覺就是換個套路的直銷...

  12. 咁一句,點解唔得閒去住一頭半個月?點解要起台灣做朝鮮生意,唔起朝鮮做台灣生意?話人妖魔化,咁佢哋算不算美化?另外,我覺得個種投射式宣傳其實好混淆是非。你話朝鮮新冠一例都冇,咁你唔講朝鮮人唔理有冇疫情都冇得出國?

  13. 好奇他們会介紹朝鮮非平壤市民的普通人生活嗎?

  14. 李易安的報導仍然深度與廣度兼具!
    關注「朝鮮經貿文化情報」粉絲頁也很久,覺得管理員的經營可以當作教學範例了。一方面軟性資訊撩撥讀者對封閉朝鮮的好奇心;政宣文章明知道在塗脂抹粉,管理員不卑不亢的認真態度,比起戰狼小粉紅高明太多;背後隱隱買辦牽線的動機,也小心翼翼地藏得很好
    我還蠻喜歡看這個粉絲頁,雖然不見得都同意po文的觀點。感謝這篇報導揭開管理者的神秘面紗,就像粉絲頁展示朝鮮的另一個面向

  15. 別的不說,我支持臺灣官方民間不要在用北韓南韓稱呼該兩國,他們都有正視的華語文名稱,就叫韓國跟朝鮮。就像臺灣不想當中國的臺灣或是中國不想當西邊的臺灣一樣,不要給別的國家用不喜歡的誰的誰來取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