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人類群星閃耀時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2-05-09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brutalnumbergirl42,回應《世界這麼壞,我們還只顧瘋狂追星嗎?——粉絲從公益應援,到走過黑暗?

我覺得不是說吹捧mirror吧。這樣的粉絲應援其實在中國韓國之前都有。爲什麼要專門寫這個報道?其實是因爲在香港這兩年發生了很多事情,社會氣氛比較低迷蕭條的情況下,mirror作爲這樣一個偶像的存在,能夠讓很多粉絲,甚至是粉絲之外的民衆團結起來,重新cheer up收穫快樂,並且能夠力所能及地爲周圍的群體做一些公益,成爲一個精神支柱,是很好的。就像人類群星閃耀時這首歌表達的,在這樣一個崩壞的世界,愛自己,愛自己周圍的人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Mirror作爲地元偶像,在香港成爲一個特殊的存在,能夠有這樣一種偶像和粉絲的羈絆和互相陪伴,纔是他們能火起來的原因。

2. Bitterly_Swing426,回應圓桌話題《日本網友控訴自己在VR遊戲裏睡覺時,慘遭其他玩家「強姦」,你如何看?

VR世界的性犯罪是現實世界泛濫到invisible的性犯罪的縮影,但是當警察或公司在現實世界都無法有效應對性侵指控時,如何指望VR世界中警察或中心化處置系統就突然間起效了呢?反過來,VR中的性犯罪可以成為新聞,大家熱熱鬧鬧的討論如何在VR中應對性侵害,彷彿現實世界女性的安全問題已經得到很好解決了一樣。實際上,性犯罪不以VR或現實而有任何不同,罪犯都是將他人身體視作權力延伸的對象。不過是,現實中不合意的性接觸,是如此普遍又如此孤立而不可見,得不到這般報導的噱頭罷了。

3. fek,回應圓桌話題《日本網友控訴自己在VR遊戲裏睡覺時,慘遭其他玩家「強姦」,你如何看?

既然在一個新的平台能夠暴露出來問題,於商業公司來講,它可以在技術上和監管上處理這個問題,比如在VR中定義侵犯,如何避免這種給玩家帶來不好體驗的情況等等。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消費者是如何向平台方施加影響力以獲得自己的話語權的。在一個有潛在增長空間的平台,消費者作爲城邦式公民的身份,參與到平台的規則制定和監督當中,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

4. Johnnycheung,回應圓桌話題《在有研究顯示當女性工資比男性多,兩者婚姻容易不幸而走向離婚,你如何看?

我不介意女方比男方掙的更多,至於做家務的問題,兩方可以輪流做,今天男方做,然後第二天就歸女方,第三天又歸男方,依次循環。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打破這些傳統觀念的束縛。其實在父權社會,男方也承受了很多壓力,比如一定要比女方掙得錢更多,比如不能隨便流眼淚,比如要事業爲重。可這些本身就是違背人性的,女性也有掙錢能力強的,男性中也有比較感性容易流淚的,這些本身都客觀存在,可父權社會偏偏忽略了這些存在。

5. gnihc,回應《情調,還是冷感?一個台灣青年詩人的五四私記憶

當大陸共產黨不斷搶奪歷史話語權、企圖壟斷對「中華文化」、「中國」等等的定義,就有越來越強勢的聲音要求作為「中國人」就要愛國愛黨,而且愛不愛國還不是以你個人感受作準,本來不可能有標準的「愛」,變成以黨的演譯為準。「中國」本來是所有華人的文化及種族身分的根源,但當「中國」在人們的意識及語境中越來越跟「中共」成為一體,香港人、台灣人縱然愛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但多少要與「中國」作出某種切割,或保持某種距離。

6. Detective,回應《羅訴韋德案要被推翻了麼?——美國女性墮胎權及其政治鬥爭的歷史脈絡

只能說最高法院的法官配置對於案件的判決結果實在是太重要了。上個世紀,一些共和黨總統提名的保守派法官在上任之後紛紛「轉左」(比如著名的自由派法官大衛·蘇特),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共和黨提名的法官越來越極端右化,以確保「永不叛黨」。

以川普提名的三位大法官爲例,戈薩奇、卡瓦諾和巴雷特都是典型的「憲法原旨主義者」,持這種觀點的法官往往是保守派法官中最保守的那一類,他們主張完全遵循美國建國之初制定憲法時的原意,按這種理解,顯然憲法制定之時根本沒人會想到二百多年後的墮胎權之爭,自然會將墮胎權排除出憲法保護的範圍,所以秉持憲法原旨主義的法官,幾乎沒有可能會支持羅伊案的判決,在未來也基本不會發生轉向。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川普提名的三位保守派法官年齡都在五十歲上下,加上阿利托、羅伯茨、托馬斯三位保守派法官,幾乎可以認定不出意外,未來三十年的時間裏最高法院都會被保守派所控制。我猜如果川普回憶起自己的四年執政時光,他會說:儘管後來的總統可以推翻我的政策,但我做的一件事情卻註定會深遠地影響美國的未來,那就是提名了三位大法官!

我本身是學習法律專業的,近些年來美國最高法院裏憲法原旨主義的日益崛起讓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法官到底應該如何適用法律?是固守法律最初制定時的「原意」,還是讓法律與時俱進、隨着社會發展而做出解釋上的調整?往小了說,這關係到我們如何理解法律,往大了說,這可能關係到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命運。

7. kate_i,回應《五四文學遺產:我們講述農村,和魯迅寫「故鄉」,該有什麼不同嗎?

作者對知識分子和鄉土關係的理解未免淺薄。不管是田園牧歌式或是悲情式都是鄉土樣貌多面向的真實的一部分。鄉土表述本身就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社會底層結構的基礎上,也一直是中國文學傳統的中堅力量,鄉土社會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根基,其「高高在上」並不損耗表達的真實性和真情感,更多肩負的是社會責任感。鄉村的新表述充其量也不過是前人未盡之講述,尤其是官方話語下被抹殺、隱匿的講述罷了。以所謂集體書寫來模糊化文學的尖銳性,未免辱沒魯迅的名頭。

8. jian_jan,回應《「含撚」是屈辱,離開要內疚?19歲香港青年摘英詩大獎後,為何成為網絡熱話?

我認為文中杜教授所述台灣學生對於這首詩的反應不如香港,其原因並非因為台灣缺乏殖民經驗,而是台灣人,尤其年輕一輩,缺乏離散經驗。

台灣人的認同掙扎和香港不太相同,而且台灣社會近年的趨勢是向本土文化更深地扎根,但香港人卻是被連根拔起,因此台灣人較難對離開鄉土、身處異地、面對前殖民者高權力背景下產生的詩作產生共鳴。語言經驗也不同,例如近年的雙語國家政策便能顯示出台灣人對對於英文的自卑心理缺乏反思。(唉,是說這和向下紮根挖掘追尋本土文化似乎矛盾,但兩者就是並存於台灣)

我相信著首詩若經過一些文化和歷史經驗的轉譯還是能令台灣人更有共鳴的。

9. 月影,回應《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非常好的分析!看完覺得收穫很多。帝國的一段分析也可以聯想到中國和西方衝突的深層原因之一,即中國不會放棄的帝國夢和對勢力範圍的執着。

關於樓下的討論,確實主流國際關係理論是以美國的學術成果爲基礎構建起來的,能跳出美國的話語體系很難。在北約的東擴問題上怎麼用現實主義以外的理論來解釋,大概也比較難找替代答案。我現在能想到的也許就是建構主義的觀念衝突,本文其實在帝國的意識上也提到了一些了。

還有樓下有提到的一帶一路,當然跟北約直接類比是不可能的。但是學界也有一些關於經濟影響力輻射帶來政治影響力的討論,一帶一路沿線搞的軍港疑惑,也同樣給一帶一路帶來了讓外界憂慮的軍事要素。

10. dianarthemis,回應《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很好的一篇文章。不過作爲一個學過一點國際關係、現居歐洲的讀者,我有幾點思考:

1)凱南是冷戰時期現實主義的代表;米爾斯海默則是當代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雖然在我上學的時候,現實主義似乎依然是中美國際關係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但也存在不同的流派,比如女性主義、建構主義以及社會學視角的國際關係等。歐洲的話我粗淺的感覺,國際關係相對重視現實主義之外的「alternative theoriee」。米爾斯海默在中國似乎也特別有影響力,但他的言論並不能代表國際關係學界

2)本文講述的是美國學者的觀點,視角從美國出發也無可厚非。但感覺在整個討論中,歐洲是相對缺席的。我不知道這種缺席是現實美國、歐洲在北約中權力關係的反映,還是僅僅是美國在學術上更爲強勢?

3)接上一個問題:或許可以報道一期從歐洲(西歐)視角分析北約東擴的文章?如果要寫這樣的文章,又可以從哪一個主權國家入手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