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閲讀(2):打工者身份是我的錨點,閱讀讓我更新對自身群體的理解

閲讀讓我漸漸明白:為什麼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農民的兒子、新工人,耳聞目睹的都是農民、打工者的悲慘故事和命運?
讀書時間 大陸 人權 勞工 職業 風物

疫情帶來的失序仍在劇烈且深遠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封閉成為常態,權力的邊界愈加模糊。以防疫為名、以愛國為名,反思、質疑甚至討論的空間被進一步摧毀。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自我的主體性、守護思考的自由?

閲讀,修築了最後一道閘門。端傳媒和六名來自中國大陸的閲讀者聊了聊閲讀這件事。他們是翻譯者、檢修工人、大學教授、詩人、童書編輯和獨立書店的店長。通過閲讀,他們感受真實、認識社會、尋找自我,抵達一個遠比腳下豐富、開放和廣闊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中,閲讀就是生活本身。它關乎人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安頓自身,關乎個體在潮流面前的自醒和堅守,關乎自由的思想如何作為一種應對時代的方式,賦予他們超越現實的力量。

每個週六,我們將與你分享一個閲讀者的故事。今天是系列的第二篇,一個檢修工人告訴我們,他透過閱讀在不斷更新對自我、對自身群體的理解。在下週六的第三篇裏,一位譯者分享了他的閱讀取向——中國是如何走進現代的。

茫茫書海中,身體或被困居一隅,精神的遠足卻可翻山越海。願他們的故事,也帶給你力量。

點擊閱讀:我們為什麼閲讀(1):如果這代人是自我的,那自我之上,還有什麼價值?

全桂榮,檢修工人,社工機構創始人(42歲)

去年上半年,我在蘇州一個生產配電櫃的工廠工作。小工廠的工作環境很糟糕,灰塵漫天飛,沒有完備的日常防護;工作也非常辛苦,從上班到下班,幾乎沒有一點休息的時候。老闆還會不時通過監控或透過窗戶,來監督我們,就像《1984》裏描寫的場景。

幹了一陣,我就受不了了。到了八月,我來到現在所在的這家負責水務維護的外派公司,做檢修員。哪個小區水壓不穩定,或出了什麼其他問題,我們就去處理。

工作狀態靈活了不少,對我而言,就有了更多時間,見縫插針地閲讀。每次一聽能出去維修,我還挺開心的,等一忙完,就能在自己的電瓶車(註:電動單車)上看一會書。

去年一年,零零散散地,我看了三十來本書。其中有一些是出於工作和生活所需,也集中讀了不少政治、歷史、社會學相關的書。

2009年初,我在蘇州一個城中村找到一間約60平米的房子,創立了一家面向工友的社工機構。機構最初是一間工人圖書館,來人多了後,也開始為工傷工人、隨遷子女提供幫助。現在,日常工作之餘,我仍在機構兼職,做些義務性的協調工作。除我以外,機構還有其他四個專職員工。

工人身份和社工經歷使然,在閲讀上,我自然很關注與底層直接相關的議題。

去年,我讀了詹姆斯·C·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這是一本關於農民抵抗研究的經典,我是通過另一本正在讀的書的引用接觸到它的。至今印象最深的,是斯科特寫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他寫道,農民革命即使罕見地成功了,達到的結果也很少是農民真正想要的。它通常會導致一個更大更具強制力的國家機器,比其前任更有效地壓榨農民以養肥自己。

全桂榮在工人圖書館。
全桂榮在工人圖書館。

在閲讀過程中,我也不斷更新着對於自我、自身群體的理解。

于建嶸寫作的《訪法札記》是我讀後很受啟發的另一本書。在對法國社會治理的考察中,他看到,每個工人或農民都會加入十幾個互助團體,像農會、工會、行業協會、地區協會,等等。回頭想想,做了十幾年工人相關的工作,我更多還是從自己出發在思考問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點新的感悟,只有去了解、對比其他國家工人的狀況,才能知道我們的路要怎麼走。

絕大多數時候,我都是通過主動尋找,來獲取自己的閲讀信息的。

我會不定期地在網上搜索與農民、工人相關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帶着目的性地找來一些書讀。不方便讀書的情況下,我就聽一些近代史學者的講座視頻,碰到感興趣的,再擴展到閲讀。這些書一般都能通過孔夫子舊書網,或在市內的圖書館中找到。有些買不到的,我就從網上下載,再打印出來讀。

我很早就聽說過歷史學者秦暉,但以前一直以為他的著作是很嚴肅的學術研究,沒有想過進一步接觸。直到今年,偶然聽到他在網絡上的一些講座,覺得他的一些論點非常有意思,而且,感覺他也很有底層的關懷,才去買了他的《傳統十論》和《走出帝制》來看。

結果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在早年的作品《傳統十論》中,秦暉從另一個視角,重新解讀、挑戰了一些所謂的傳統論點。讓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他說,我們的傳統觀點會認為,在中國古代已經實現了鄉賢自治,但他通過最新出土的文獻去考證,發現中央政府的權力實際上延伸到了基層,包括鄉鎮,甚至村,是一個非常嚴密的管控體系。閲讀這樣的書,會讓你對社會變遷、對歷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打工者的身份是我的錨點,但思考和反觀打工群體面臨的問題,有時可能需要抽離或跳出這個群體,才能看得更清楚。

我在廣西農村長大,那時候,閲讀是我打開視野的一種方式。

小學四年級時,有個語文老師給我們定了一些作文雜誌,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教科書之外的書,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後來,村裏誰家有書,我就借閲來看,從金庸、古龍,到瓊瑤,一發不可收拾。我記得,初中畢業後,父親給了我30塊零花錢,我就立馬跑到市集,花了18塊,買下了心心念念已久的《紅樓夢》。

17歲時,我外出普寧(廣東省一個縣級市)打工,剛拿到第一份工資,又在地攤買了一本翻印的《魯迅全集》。魯迅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次啟蒙。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文學可以作為表現底層命運、揭露社會現實的方式。

書架上有不少關於工人文學的書藉。
書架上有不少關於工人文學的書藉。

對文學的這種熱愛延續到了今天。去年,我讀完了阿道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在書中的那個世界,科技發展了,人民有安定的生活,不愁吃穿,也沒有失業的痛苦,但所有的人都成為了極權主義利用科技製造出來的、沒有靈魂的工具。這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反觀現實,我們有對完美社會的設想,但在實現過程中,「人民」承受的苦難並不比任何「不完美」的社會少,而我們離所謂的「完美社會」,還遙遙無期。

打工生活充滿艱辛和迷茫,但我從未覺得在這樣的處境下,堅持閲讀是一件很難的事。對我來說,它是一種享受,一種放鬆。每隔一兩週,我們機構內部都會組織一場關於閲讀的交流分享會,四五個人一起坐下來,聊聊自己最近讀的書。

包括秦暉的書在內,這兩年來,我讀了不下二、三十本關於近代史類的學術著作和回憶錄。打工者的身份是我的錨點,但思考和反觀打工群體面臨的問題,有時可能需要抽離或跳出這個群體,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閲讀中,困擾自己二十多年的問題,也變得明朗起來:為什麼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新工人,耳聞目睹的都是農民、打工者的悲慘故事和命運?

傳統教育灌輸給我們的「史實」,其實是我們了解當下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這些閲讀中,我漸漸梳理清了更接近真相的近現代史。困擾自己二十多年的問題,也變得明朗起來:為什麼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新工人,耳聞目睹的都是農民、打工者的悲慘故事和命運?

只有站在一個更大的社會時代背景下,你才能更好地審視你所在的這個群體,去解答這一領域所面臨的問題。

因為所在的城中村面臨拆遷,工人流失得多,加上智能手機很普及,現在,來工人圖書館讀書的工友已經變得非常少了,每天只有零星幾位。

我們也考慮過是不是要換個地方,像蘇州的一些城中村,工人的聚集度還是很高的。但問題是,你需要場地、資金、人力,才能把這事重新做起來。從目前的大環境,還有我們機構的資金狀況來看,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蘇州一個生產配電櫃的工廠工作的全桂榮。
在蘇州一個生產配電櫃的工廠工作的全桂榮。

疫情發生前,我以早年在深圳一家生產手機金屬按鍵工廠打工的經歷為背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第六工業區》。初稿完成後,試着發了一些人看,其中也有大學老師,但都沒收到什麼回應。在我自己看來,它也不算怎麼成熟,就先擱置在一邊了。

去年下半年,我又開始整理自己十多年來打工生涯的心路歷程,到現在,已經寫了有十幾萬字了。寫它,算是在了卻自己的一樁心願吧。不管能不能出版,我相信它都會成為我們群體歷史的一部分。

過去一年,我時常也會有感到很沮喪的時刻。從上至下的環境影響下,每一個工人都是很原子化的,不斷的流動背後,就是關係的不斷建立、不斷破壞,彼此間的聯繫是非常脆弱的,很難真正建立互助的意識。但就像《訪法札記》中所說,只有有了各種各樣的互助組織,工人權益的維護才有可能。

這時候,每一次閲讀,都或多或少地給予了我一些特別的力量吧。它會為我提供一些經驗、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也一次次地,讓我的情感變得更豐滿一點,支撐着我去面對現實、去做出一些改變。

你從閲讀裏獲得了哪些力量?歡迎來信或在留言區分享。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佩服在这个时代还能静下心读书的人。

  2. 十分了不起,非常钦佩

  3. 能有4、5工友一起坐下来聊聊最近读过的书是一件美好又奢侈的事。

  4. 这个系列都很好

  5. 斯科特寫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他寫道「農民革命即使罕見地成功了,達到的結果也很少是農民真正想要的。它通常會導致一個更大更具強制力的國家機器,比其前任更有效地壓榨農民以養肥自己。」
    這本書在中國竟然沒被禁?

  6. 如同笔者一样,阅读也属于野蛮生长式,充满时代赋予的烙印。少年时的武侠梦,心灵鸡汤如汪国真或罗兰小语,激进如顾城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那般模凌两可,我程之为混沌的力量感,就如同同时代的崔健歌里所唱“让我在地里撒点野”;青春期,有幸长在一个理想与开放的80、90、千禧年的黄金岁月。有李敖、有村上、有米兰昆德拉。网络1.0年代,有bbs、有思想之剑、有西祠胡同、有中青论坛,才知道有康德、有卢梭、尼采、笛卡尔,一直到哈约克在新左派和自由派混战的岁月,有很多大咖提出了真知与灼见。有秦晖、有韩寒,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牛网。就像90年代看《天涯》一样。
    事实上,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阅读哈约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很困难。。但在一群志趣相同网友的极力举荐,勉强读完,却依旧混沌。直到后来在抖音上“思想万有引力”着力解读西哲系列的视频。才发现经典是需要解读的。就如同少年时看《红楼梦》是懵懂的,看蒋勋版的解读《红楼梦》是豁然开朗的。
    其实,我想说的,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系统,系统的阅读,这很关键是否有大神给予深入浅出的解读,这样才能使得自己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

  7. 中國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帝制。

  8. 『每一次閲讀,都或多或少地給予了我一些特別的力量吧。它會為我提供一些經驗、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也一次次地,讓我的情感變得更豐滿一點,支撐着我去面對現實、去做出一些改變。』
    對這個結論很有共鳴。閱讀對於個人生命的影響是廣闊無垠的,但這種體驗卻是極為私密的,且正因為這種私密,所以自由。很喜歡這篇對於閱讀體驗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