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與普京割席:古典音樂界如何成為「表態」的戰場?

敢於直斥普京獨裁的俄羅斯音樂家,絕大部分都已移居俄羅斯境外。而不肯跟他割席的音樂家,演藝事業在幾天之內崩潰。

2017年6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和馬林斯基管弦樂團的指揮葛濟夫(左)參觀馬林斯基劇院的音樂廳。

2017年6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和馬林斯基管弦樂團的指揮葛濟夫(左)參觀馬林斯基劇院的音樂廳。攝:Alexei Druzhinin/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邵頌雄 發自多倫多

刊登於 2022-03-23

#烏克蘭戰爭#古典音樂#俄羅斯

烏俄戰爭揚起的硝煙,幾乎從一開始已籠罩着古典音樂樂壇。當今的頂尖演奏家不少來自俄羅斯,而他們對戰事的取態聚焦了全球目光。

戰火自2月24日點燃,此前一天,位於義大利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剛開始了首場柴可夫斯基歌劇《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由有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沙王」之稱的俄羅斯指揮家葛濟夫(Valery Gergiev)領導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及合唱團(Teatro alla Scala Orchestra and Chorus)演出。然就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天,米蘭市長薩拉(Giuseppe Sala)對葛濟夫嚴正表明,若這位眾所週知的普京支持者不公開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動,即馬上跟他終止合約。

這樣的脅迫,當然不單是因為葛濟夫的俄羅斯國籍。葛濟夫對普京的力挺,早已接近惡名昭彰的地步--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Georgia)就地緣政治發生衝突之際,他特別到90年代從格魯吉亞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另譯南奧塞梯)演出,替俄羅斯作外宣交流;2012年,葛濟夫在普京的文宣廣告中粉墨登場,細訴往昔到美國演出,於入境時經常遭遇關員的不禮貌對待,甚至看到他拿的是俄羅斯護照便將之扔在一旁,但自從普京上台後,這種情況已不復見,並指大概是因為「(對俄羅斯)的畏懼或尊重」。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Crimea),葛濟夫也毫不猶豫公開支持。到了2016年,時為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Syria)內戰翌年,葛濟夫又重施故技,擔起普京的外宣大任,率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到敘利亞演出。

戰事開始前,樂壇普遍對貴為大師級的葛濟夫,依然容讓有加。2月25日,葛濟夫原定從米蘭飛到紐約,於卡內基音樂廳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作三場演出。音樂會前一星期,《紐約時報》的記者埃爾南德斯(Javier C. Hernández)質問維也納愛樂樂團主席弗羅紹(Daniel Froschauer)有關葛濟夫對俄軍入侵烏克蘭的政治取態,弗羅紹即大耍太極,推說葛濟夫到紐約演出,目的是詮釋音樂;而他們都不是政治人物,只是嘗試架起溝通橋樑。至於卡內基音樂廳執行與藝術總監基林森(Clive Gillinson)也口風一致,較早之前已開始為葛濟夫護航,指藝術家不應被剝奪表達政治意見的權利 。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