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國際深度

誰是「烏克蘭人」?兩次革命,一場戰爭,如何建構他們的民族認同?

「當俄羅斯導彈飛過我們屋頂,烏克蘭重生了。」

2013年12月4日,基輔獨立廣場上的一名男子臉上塗上了烏克蘭國旗的顏色。

2013年12月4日,基輔獨立廣場上的一名男子臉上塗上了烏克蘭國旗的顏色。攝:TyStoyan Nenov/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楊子琪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3-14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烏克蘭#身份認同

「與自由同在!支持烏克蘭!」

在德州,聽見千里之外的祖國被俄軍炸開,巨大的憤怒使她身體顫抖不已。2月24日當日,烏齊西娜(Oksana Lutsyshyna)馬上到議會大廈前參與示威。烏齊西娜是詩人、作家,也是大學教授。這些年,她總是被美國生活和大學工作佔據自己,死線、學生、課堂⋯⋯一夜之間,這一切都不重要了。這一刻,她是烏克蘭人,家人仍在她兒時的故居,一個叫烏日霍羅德、在烏克蘭與斯洛伐克邊境的小城市。

「四月、四月,雪在融化。」

烏齊西娜那時仍是孩子。在烏日霍羅德,烏克蘭最西邊的城市之一,她和同學們一起學俄羅斯文學,這是一首關於四月的詩。在四月的俄羅斯北域,雪才剛開始融化;然而在烏齊西娜出生的烏克蘭西境,四月已是春天,孩子們跳入河水,櫻花也開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