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人畜有別?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西川,回應《梁柏練:在香港,被「人道毀滅」的動物們

這就是Newspeak嘛。「撲殺」太赤裸,可能散播恐懼。說成「人道」就強調了人性,中和了「毀滅」的本質,過程是否真的「合乎人道」可以置之不顧。後來「毀滅」也嫌太血腥,就把它說成「處理」,只是一個標準處理程序。再進一步,「人道」也不要聯想了,這是「無害化」的「處理」,消除「有害威脅」的作案程序,你家的狗死了是你活該。
生命的終結,離別的苦難,程序的不妥,通通都不要去思考。他們就是用這種手段,要你們只看到他們設定的「議題」、虛耗你們的理智(什麼人畜之別啦、動物和人比誰大啦、倉鼠是否真的構成威脅啦、人類就是犯賤啦),那就沒有人會去追究他們了。

2.Eric_C,回應《梁柏練:在香港,被「人道毀滅」的動物們

我對本港近來的動保爭議有以下理論:

1.網絡輿論界,尤其是民主派網民已經將愛護動物視作進步價值,視之為成為同路人的必要信條之一。

2.在當今國安法同煽動罪的威脅下,動保議題讓當下不敢在政制/政治議題上批評政府的民主派網民一個較安全的切入點,繼續反對/抵制他們心目中一切政策都不持進步價值的政府。

3.當今民主派網民以理想主義者自居,傾向將時下權貴及專家視作現實/功利主義者。而事實上近年亦甚少建制派人士在動保議題發聲支持,亦予外界抱人類優先態度之觀感。
利申: 本人偏向民主派, 亦可能在 Fb 演算法之下,所看的動保議題帖子大多為出現「嬲嬲」或「慘慘」等表情符號的支持愛護動物帖子,而甚少看到支持政府相關管理動物措施嘅文章。

3.dianarthemis,回應《被抵制的北京冬奧,與中國體育外交之路的終結?

1.中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納税人也不知道多少錢是自己出的…真要算到人頭上,估計老百姓也會心疼…

2.天津全力保障北京,天津還是直轄市呢。這麼多年河北連保障北京的權利都沒有,只配給北京做後勤服務。作為高中要把「首鋼搬遷曹妃甸」作為解決北京污染問題標準答案來背的河北人,我沒啥好說的…

3.奧運裏的沙文主義越來越讓人窒息。東京奧運乒乓球是哪次雙打輸了吧,票圈和微博很多人都對日本的慶功報導憤憤不平,覺得他們小人得志。我挺奇怪的,日本人贏了,不高興還要哭嗎?再說了,越是很難戰勝的對手,贏了就越高興,哪裏錯了?
就為了這,喜歡的女排也不敢看了…

4. 解開維多利亞的秘密,回應《當台灣政府背書蔣經國七海園區:一場關於「反共」的價值真空

老實說,很多台灣人給我一種感覺,那就是覺得他們的民主自由完全是靠自己奮鬥來的,漠視【獨裁者是否願意放權】這個同樣至關重要的因素。台灣民主轉型成功,而中國還繼續在專制裏,純粹是因為你們台灣人比大陸人更勇敢更敢拼嗎?我說難聽點,把蔣經國換成鄧小平,台灣現在一樣是專制。沒有蔣經國的鋪墊,就不會有李登輝時代的台灣民主化。蔣經國的反共是內戰語言,蔡英文的反共是要追求台灣獨立,所以你覺得不爽,我完全能理解。但是別忘了如果沒有蔣經國的反共,沒有他為台灣經濟起飛和民主化做的鋪墊,也許大陸早就把台灣吞併了,根本輪不到你們在這裏談什麼追求台灣獨立的反共和作為內戰語言的反共之差別了。

5. IanMoone,回應《圖片故事:「要懂的人自然會懂」:白羅斯高壓下的政治壁畫

對無能使用或了解符號、隱喻等技巧的人,還是可以說是沒有創作自由吧?如果說藝術性必須達到一定門檻才能算創作,總覺得對沒有資源做到這件事的人太苛刻。例如媒體的報導自由不是以「只能報導正確資訊」為標準,而是是否盡查證義務、具真實惡意等。
同意有自由不能賦予藝術作品價值,但戴著腳鐐跳舞應該也是。

6.蘭路虎,回應《圖片故事:「要懂的人自然會懂」:白羅斯高壓下的政治壁畫

需要一定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才能理解的藝術被很多人批評為「不自由」。因為如果藝術不是普羅大眾的話,就有了一定的門檻,那麼就會失去其社會價值。一定要繞彎子才能搞懂的藝術,便不具社會意義了。早在19世紀的symbolism(象徵主義)就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比如Redon odilon畫的惡之花就是象徵主義其一)當時象徵主義的藝術家就是一群知識分子,有很高的教育水平。所以他們的藝術有很多隱喻,需要一定門檻才能理解。我想白俄羅斯明斯克的街頭塗鴉也是如此。

其實不止白俄羅斯,在一個藝術被限制和禁止的國家,藝術家總是需要很多哲學概念和創造迷宮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而觀眾也需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經驗才能走出藝術家製造的迷宮,找到作品真正的意義。中國也越來越是如此,藝術的語言一年比一年隱晦艱深,其實和政府的審核有關。

7. avalanche000,回應圓桌話題《大樓爆破變警察勝利,在中國每人都有快樂結局?你如何看《搏擊俱樂部》中國版新結局?

對於電影結局被改動:高中時看的一部批判消費主義且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電影,如今居然喜迎happy ending,成了一部犯罪懸疑片,簡直哭笑不得。改了結局就把作品的諷刺和批判力度減了一半。搏擊俱樂部沒了無政府理念,不過是一群抱團取暖的平凡人。結局處兩人牽手看着曾擁有的虛偽繁華(摩天大廈)炸燬的場景,能體會到搏擊俱樂部的美學,而不是僅僅是在一個精神分裂的頭頭組織下,宣泄情緒的暴力團伙。無法接受引進版結局。

無孔不入的意識形態審查與改造下,中國電影產業可以蓬勃發展嗎?電影作為商品來說,電影產業應該會因為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投資,獲得更多機會得到資金。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這一政策,或許政府主要為了帶動電影有關的經濟(比如建設電影園區帶動房地產)提出的。大概掃了一遍,有種家電下鄉的即視感。估計由於疫情以來經濟不景氣,政府決定往文化產業投資,也不單單是意識形態收緊的緣故。

消費者也許能從中獲利,比如電影院增多,電影票單價降低。但消費者能不能看到好作品,只能說看運氣。雖然審查對創作氛圍及其不友好,可畢竟意識形態收緊的氛圍已經籠罩內陸好幾年,觀眾和創作者也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對應方法。不過,不禁感歎,大家何必呢。我由衷希望這樣的日子早點結束。

另一方面,非引進的地下影視產業,也不會因為意識形態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或許是我太樂觀了。畢竟,即使有牆在,奈飛的資源照樣流入內陸,《魷魚遊戲》、《單身即地獄》沒有引進照樣火遍各網絡平台。

是去看有刪改的合法的大熒幕,還是去看原汁原味的灰色地帶的小螢幕,希望有天我們不再陷入這兩難境地。

8. Yang09,回應圓桌話題《17歲河北少年遭遇親生父母二次遺棄後自殺,誰該為這場暴力買單?

1.新京報肯定是要承擔部分責任的。但是其實它當時就這個事情進行的報導形式是以抓人眼球為目的的短視頻,這種帶風向吸流量的報導我們平時見得還少嗎?雖然其他的暫時沒出這樣的間接害死人命的事,但是我們是不是要對媒體這種短平快、為了流量不弄清事實全貌就直接一邊倒的行為進行反思呢?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因為現在越來多的媒體也都是這樣,這是個傳統媒體逐漸失去報導的嚴肅防線的事情,是媒體行業系統性的問題。

2.社會是需要通過這個事情好好反思一波的。逼人要彩禮這種習俗還應不應該存在?為什麼知道他是野孩子,學校老師會帶頭欺負他?那個猥褻他的男老師、人販子是不是要提請公訴,得到法律的懲罰?怎樣才能減少網絡上惡意滿滿的噴子數目?學校是不是應該把網絡公民教育納入體系?

3.他的親生父母在道德上、情義上都犯了錯。但是如果他們一句「我當時也是沒有辦法」,我們要怎麼應對?當個人沒有能力負擔起家庭責任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社會還需要構建一個安全網來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9. EricChan,回應圓桌話題《17歲河北少年遭遇親生父母二次遺棄後自殺,誰該為這場暴力買單?

瑞士奶酪理論:瑞士起司在製造與發酵過程當中,很自然的會產生小孔洞。如果把許多片起司重疊在一起,正常情況下,每片起司的空洞位置不同,光線透不過。只有在很極端的情況下,空洞剛好連成一直線,才會讓光線透過去。導致嚴重事故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而是多個問題同時出現。

如果只看到最後那一個叫《新京報》的孔,只能說是以偏概全了。之前的被拋棄被霸凌被性侵呢?醫生參與人口販賣呢?生父母的拋棄呢?公安機關的和稀泥拉偏架呢?拐賣案件而且《新京報》不是北京市委宣傳部掌管的嗎?又不是私人媒體,怎麼不能管?說不定這次事件就是一個契機讓中共收回互聯網上的裁判權到自己手上的開端。新京報在一盤大棋呢

10. Maud580,回應圓桌話題《17歲河北少年遭遇親生父母二次遺棄後自殺,誰該為這場暴力買單?

自己生的孩子以這樣的方式死掉,不知孩子父母作何感想?或許是這麼想:也沒什麼感想,麻煩總算解決了,話說回來,這孩子得怪自己命不好,明明是把他賣給有錢人家過好日子,偏偏他命苦,養父母早死。自始至終,劉學州都是一個人,難道沒有人應該接住他嗎?在當下,藉助網絡看來是條謀求幫助的途徑,不過,道德不清白就會被唾沫星淹死。虛擬網絡沒有辦法促成行動,更多人死於心碎。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