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香港媒體變局

當理想碰到荊棘,香港新聞之路如何走下去?

「有朝一天,新聞的真象可能就保存在你內心,最後的防線就是你。」

San(化名)於1997及1998年採訪香港回歸、新機場啟用及首屆立法會的採訪證。

San(化名)於1997及1998年採訪香港回歸、新機場啟用及首屆立法會的採訪證。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盧其微 余適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1-17

#新聞#眾新聞#新聞系#立場新聞#蘋果日報#李立峯#傅景華

在九龍的一間陶瓷室裏,Chris把身體微微傾向木桌,用力反覆搓揉陶泥。她拉出一條幼細泥條,輕輕劃上幾道木紋。經歷《蘋果日報》結業,她加入網媒《眾新聞》,也開始學造陶瓷。眾新聞宣布停運後,她到陶瓷室練習的習慣沒有中斷。

告別27年分秒必爭的記者編輯生活,Chris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搓泥不能心急,走捷徑的話,陶泥容易燒裂;至少一百次的按壓、拉扯,才能開始勾勒形狀。Chris在過程中放空心神,雙手卻不自覺地把泥土掐作一個蘋果、一個監倉。

「沒事做便去找事做。」是不是真的能紓緩情緒?她不知道。

2021年中至2022年初,幾家甚有影響力的傳媒相繼倒下。《蘋果》共7人被起訴「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後,他們和《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同被起訴「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立場》倒閉後4天,《眾》宣布會停止運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