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四問台灣公投:選黨不選事?什麼議題「適合」公投?

公投和民主制度不只為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讓人民有知情、討論和參與決策的權利,也有制衡公權力的機會,重要的是過程。

2021年12月12日,秋鬥團體與國民黨同時舉辦遊行,呼籲民眾一起「反萊豬、護藻礁」。

2021年12月12日,秋鬥團體與國民黨同時舉辦遊行,呼籲民眾一起「反萊豬、護藻礁」。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 特約撰稿人 周彥妤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12-16

#2021台灣公投#台灣公投

12月18日,台灣即將迎來史上第四次全國性公投。

台灣的公投制度起步較晚,雖然1996年便首次舉辦總統直選,但《公民投票法》卻直到2004年才訂立;然而由於《公民投票法》起初規定的提案、連署、通過門檻過高,2004年和2008年舉行的兩次公投,都沒有議案能夠通過「同意票數佔總選舉人數一半」的門檻,因而被譏為「鳥籠公投」。

直到2017年,台灣立法院修法,大幅降低公投案的各項門檻,而議案的贊成票,只要達到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且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即可過關。

在這個背景之下,2018年與縣市長選舉一起舉行的公投,終於首次有公投獲得通過,然而包括「反空汙」、「反燃煤發電」、「反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核電」、「同性婚姻」、「性平教育」等議題,公投結果都違背民進黨政府當時所推行的政策,因而被視為民進黨的一次挫敗。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