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屆金馬獎風物深度

《花果飄零》評論:藏在抽屜裏的澳門

導演帶觀眾凝視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花果飄零》不只與香港有關,同樣也對澳門非常重要。

《花果飄零》劇照。

《花果飄零》劇照。圖:金馬奬網頁

特約撰稿人 黃小雅 發自台灣

刊登於 2021-12-06

#羅卓瑤#《花果飄零》#澳門研究#香港電影#澳門#金馬獎

今年不少香港電影入圍金馬影展,對香港電影來說意義重大,《花果飄零》作為其中一套也盛載了對香港深深的感情,而關於香港電影與《花果飄零》影評文章,我相信會不少。然而作為澳門人的筆者,也希望是借這部電影,去帶出《花果》中同樣重要的一個角色—澳門,這電影對澳門人的意義。

我仍認得那一夜我坐在台北的影院內,大銀幕上的澳門景色一出現,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隨著導演帶我如何凝視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讓我知道這部電影不只與香港有關,同樣也對澳門非常重要。

澳門出現在大銀幕上其實並不少見,最早期在眾多香港粵語長片中,已常常出現澳門,澳門作為香港的後花園,成為港澳人拍拖或尋找親人的場所,也能看到當時的港澳關係密切。再到後來,杜琪峯導演也把澳門帶入他的電影中,藉澳門去講香港的未來與政治隱喻。到了賭權開放以後,澳門賭城的地位受到世界注目,不少商業片都紛紛來澳取景,如荷里活大制作的《非常盜(Now you see me)》,《007: Skyfall》,《尚氣》等,中港澳的合拍片也不少,如《北京遇上西雅圖》,《遊龍戲鳳》等,但在這些電影當中,澳門大多不過是個可以隨時替換的賭場/罪惡的佈景板;那麼澳門本地的電影呢? 澳門電影發展較香港及台灣緩慢,從最早期葡萄牙人的影像紀錄,看到關於葡萄牙人對自己作為殖民宗主與這片殖民土地上人們的關係,但這些電影都比關聚焦在葡國人身上。而真正由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拍攝的電影,也在近90年代才開始出現,例如1995年朱佑人導演的《亞明的澳門》,可以說是最早討論起澳門人身份認同的電影,回歸前的朱佑人從美國回澳,在香港一大片討論回歸的聲浪裡,朱佑人也以自傳的方式探問回歸後的澳門是甚麼,澳門的未來又會怎樣。及後出現的城市短片集《堂口故事》三部中,創作者以澳門城市不同的角落去書寫澳門人的故事,當中也有不少回應澳門人如何看自己身份的故事,如土生葡人對澳門的感情與歸屬,賭業下澳門人與城市的轉變,城市中的外來人口如何在澳門中找到位置等等,到近期的年青導演如徐欣羨的《骨妹》,借一對同性戀人的愛情在澳門回歸的背景下,也嘗試探問自己和澳門的關係。

但這些很多的澳門電影,除了像《骨妹》曾在香港發行以外,其他的都難以在院線上映,因此他們的受眾是少數的,而且澳門電影還在一個發展的階段,無論數量及大眾的普及度,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因此澳門人並不像台灣或香港人,總能在眾多的文化媒界上,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看到關於自己的故事,而難得的是,羅卓瑤導演這次的《花果飄零》,一部個人私密的論文電影,在眾多提及澳門的電影中,再現了另一個難得一見的澳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