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專題大陸深度

我為中國孩子編撰英語教材:「我們一直在自我審查」

我們迴避中國近代史的部分,也絕對不會碰當前的社會事件。

2021年8月22日,天津一家英語教學機構的廣告板擺放在商業街的路邊。

2021年8月22日,天津一家英語教學機構的廣告板擺放在商業街的路邊。攝: Zhang Pe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實習記者 王炫迪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1-11-17

#雙減#中國教育#出版#自我審查

【編者按】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培訓學校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並禁止上市融資。在教學內容上,禁用境外教材。

8月31日,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原則上只組織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傳播,不得根據考試成績設置「重點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9月起,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這是專題的第五篇,我們採訪了一個為中國小孩編撰英語教材的外國編輯S。S曾親歷中國英語教育行業的繁榮,如今,面對「雙減」政策,S的工作又發生了哪些改變?採訪用英文進行,由端傳媒翻譯成中文。

美國人S今年41歲,在中國大陸某海外大學出版社任編輯,主要負責面向中國的英語教育相關書籍。8月初次見面,選在S家樓下的咖啡館。S穿着一件鬆鬆垮垮的T恤、踏着拖鞋赴約。自從「雙減」政策出台後,S的工作忽然按下暫停鍵,已經宅在家裏好幾天沒有出門。

S在九年前來中國教英語,一開始在一個北方城市做小學英語老師,後來到某南方城市做英語教材編輯的工作。疫情期間,S選擇留在中國,可漫長的疫情之後,S忽然發現自己身邊的美國朋友都逐漸離開了。「雙減」的到來讓S更加迷茫,懷疑自己的堅持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

以下是S的口述:

如果你是白人,你就會出現在每一張學校的照片裏。

我在本科階段學了中文。畢業之後,我有很多學生貸款要還,於是先去韓國教了幾年英語。當時這些工作機會都是口耳相傳的,沒有廣告,只有一堆網站。日本的聲譽最好,工作的薪資也很可靠,但是那裏生活成本太高了。中國的名聲在當時並不好,好像有一些資產運作的問題。韓國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薪資不錯,生活成本也可以接受。

在這之後,我念了一個東亞研究的碩士。我發現我喜歡上了教學,於是來到中國。

在那時,培訓機構開始大量招聘英語老師,而且要求非常低。你只要是個白人,不要太老就行了。這些低標準造成大量非常糟糕的老師被僱傭。你拿他們沒有辦法。老師永遠面臨短缺,而且你不能解僱他們。如果這個老師離開,培訓學校會損失一大筆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