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專題大陸深度

中國職校學生的困境:不得已的選擇,「混日子」的學習,看不清的出路

職業教育在中國的官方論述中「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卻在民間一直被戲稱為「斷頭教育、次等教育」。

2020年9月15日中國平江市,學生參加了由職業技術學校和當地一家食品廠共同舉辦的課程。

2020年9月15日中國平江市,學生參加了由職業技術學校和當地一家食品廠共同舉辦的課程。攝:Yang Huafe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10-11

#職業教育#中國教育#教育改革

【編者按】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培訓學校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並禁止上市融資。在教學內容上,禁用境外教材。

8月31日,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原則上只組織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佈、不傳播,不得根據考試成績設置「重點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9月起,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今天是專題的第三篇,講述中國職校生的故事。

「職高是提前被社會淘汰的小孩待的地方,比起學校它更像一個收容所。」這是學生李維對職校生活的總結。

「(職業學校)類似於托兒所的存在,從家長的角度,只要不出事,平穩度過這三年就行。」研究職校教育的學者周舟說。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中國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重提「普職比大體相當」。

2018年開始,中國官方接連頒布文件和提交法律修訂案,為提振職業教育背書。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製造缺乏增長動力的背景下,官方寄望職業學校培養能推動製造業轉型的高級技術工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4月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期間,指示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作出批示:「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

而另一方面,在教育資源不平衡和大學擴招的影響下,職業教育的成效頗受質疑。職校學生近20年來一直遭遇歧視,不被社會輿論和就業市場認可。今年又常常見諸報端的「普職比大體相當」(指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的提法,引起了不少家長的爭論和恐慌,職校學生的現實處境和國家政策的規劃之間,有着明顯的落差。

這種落差為什麼會長久存在?中國的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真的能夠接軌嗎?學生們為什麼會選擇上職校?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畢業後的出路又在何方?

2020年5月6日中國武漢,學生於省武漢市第六中學教室内學習。
2020年5月6日中國武漢,學生於省武漢市第六中學教室内學習。圖:Getty Images

不得已的選擇

李維出生於2000年,在成都長大。2015年初中畢業(相當於香港的中三畢業或台灣的國三畢業),因為中考成績不高,只能上離家很遠的一所普通高中,或者讀職業高中(簡稱「職高」)。

填報職校志願和高中志願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座城市的高中排名總是口口相傳,也有歷年錄取分數線作參考;職校的信息則混亂且不透明,李維的分數夠得上成都所有的職校,但她並不知道應該報哪所學校。

在中國職高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以下簡稱「中職」)的一類,此外還有中等專業學校(中專)、技工學校(技校)等,屬於高中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後可以獲得中等學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