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著一副閃亮的護目鏡,半掛在頭上;護目鏡的蝴蝶結有一個小耳機,可以塞進他的外耳。這款耳機具有一些內置的降噪功能。這種事情在穩定的噪音上效果最好⋯⋯護目鏡在他的眼睛上投下淡淡的煙霧,並反射出一條扭曲的廣角視野,一條燈火通明的林蔭大道一直延伸到無邊無際的黑暗中。這條大道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是一個想像中的地方的電腦渲染視圖(computer-rendered view)。」
「他在一個電腦生成的宇宙中,他的電腦正在繪製他的護目鏡並註入他的耳機。在行話中,這個虛構的地方被稱為 Metaverse。」
以上兩段話出自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 1992)。他在書中杜撰了「metaverse」這個字眼,現在我們譯成「元宇宙」。
如果說現在的網絡是2D版,metaverse就是能令用戶以沉浸(immersive)方式參與的3D版,和電影《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台譯「一級玩家」)裡描繪的非常接近。用戶戴上頭套或眼罩(或加上耳機和投射裝置等輔助工作)後,利用了「虛擬實境」(VR)和「增擴實境」(AR)等技術進入網路上以立體圖像和影像合成的虛擬世界,不只能讓用戶身歷其境,和其他用戶交能,也能把實體(brick and mortar)世界和虛擬世界結合。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資深科幻迷,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接觸讀過《潰雪》,會發現馬克·朱克伯格在「The Metaverse and How We'll Build It Together -- Connect 2021」這條片 裡提及的科技發展,不管是技術(VR、AR、MR、XR)、裝備(smart glass, AR glasses, VR 頭套, 全息影像等)和應用(他特別強調的休閒娛樂、教育和辦公室應用)等,其實並不出人意表,只是「終於要來了」。
現實中的元宇宙,組成部份並不限於VR和AR等,還包括人機介面(HMI, human–machine interface)、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等。元宇宙實際上是包山包海,整合各種相關技術,並進行升級的產物,就像智能電話是集電話、手提電腦、攝影機、攝錄機等技術於一身。
就如iPhone面世帶來的石破天驚,讓我們由網絡世界進入流動通訊世界,臉書改名Meta的大動作,同樣宣告人和網絡世界互動的範式轉移,不只刺激相關概念股的股價飆升,也引起KOL製作大量影片吸引流量。有些KOL認為未來不只可以把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互動經驗結合,甚至還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在虛擬世界解決所有衣食住行的問題。前者我不懷疑,後者則明顯脫離現實。
就算未來的電腦技術在畫面運算、聲效、網路傳輸上能夠模擬現實世界,可是,這始終只能動用視覺、聽覺和觸覺,別說味覺,連嗅覺也做不到。一旦缺了後面這兩樣,擬真度再高,也取代不了我們在實體世界的體驗。元宇宙可以帶你去體驗身處古羅馬帝國和迦太基的三場布匿戰爭(Bella punica),或帶你「前往」離地球數以百萬計光年上的行星,但無法讓你品嚐一杯摩洛哥薄荷茶的味道。
另一例子,就是肉身的限制。醫學界很早就利用AR去培訓醫護人員。去年Johns Hopkins醫院的外科醫生完成了該院第一宗AR外科手術。利用遙距技術做手術更早,在2001年,由在紐約的醫療團隊替在法國的病人開刀。不過,有一點沒有改變,病人仍然要去醫院或診所,那裡才有無菌手術室,也有護士和麻醉師等醫護人員親身提供協助,除非你連肉身也不需要,把自己完全數位化(跟把你的個人資料和思考方式數位化是兩回事),但那是另一個層次的網絡世界。
元宇宙的高度擬真度同樣帶來問題,但讓我稍微拉開話題,先談AI。AI現時是一個發展步伐比元宇宙更快速的產業,我認為它是構成元宇宙的最重要部份。
我在2009年寫科幻小說《人形軟件》(台版:人形軟體)時,構思AI能透過學習主人的行為、喜好和心理狀況,成為他在網絡上的虛擬替身,不只能替他處理工作、回答短訊,也能代替他進行各項社交活動,和其他人互動。這概念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畢竟大部份人連AI概念也不清楚。幸好過去短短十年間,AI由我讀大學時只是一個難以找到實際應用的學科,高速發展到很多人都能琅琅上口,水準之高,包括本文開頭的《潰雪》引文全部都是用人工智慧自動翻譯(我只是把「計算機」改成「電腦」),應用層面之廣,也去到一般人能利用deepfake進行欺凌的地步(見「不忿女兒被朋友離棄 母親製 Deepfake 裸照並發短訊滋擾報復」)。
「人形軟件」用現在的話去說,就是AI avatar(化身)。就像我們在臉書上有頭像供其他人辨識,進入元宇宙的立體的辨識物就是avatar,並確立我們的「數位存在」 (digital presence)。我們理所當然會擔心這個對我們理解透徹的avatar被盜竊和全方位監控,但那種問題現時已經存在,並不是元宇宙帶來的新問題。
當俗務和娛樂選項愈來愈多,愈來愈花多眼亂時,最昂貴的「貨幣」不是任何加密貨幣,而是注意力,也就是時間。我們已經身處碎片化的時代,不只我們的興趣愈來愈分眾,連時間運用上,也愈來愈講究善用零碎時間。元宇宙不斷強調利用科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不懷疑做不做到,但是我們很難長時專注在同一件事上,也無可能同時做兩樣事情。如何分配時間,成為當下最重要的學習技能。當要處理的事和要聯絡的人愈來愈多,要出席的工作會議也無止境,一個再擅長多工處理(multitasking)的人也無法應付得來,一個(或多個)AI avatar就是解決分身不暇的好幫手,這不完全是我的杜撰,也是目前業界發展的方向(AI Avatar: Understanding the Next-G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問題來了,你能夠確定面前擬真度極高的「真實感繪製」(photorealistic) avatar是不是冒牌貨?就算是真的,但你能否確定這個 avatar 和本人長得一模一樣?就算是一模一樣,你又能否確定這個avatar是本尊,而不是他的AI avatar?我在《人形軟件》就安排了一對男女在網路上約會,但大家都是派出AI avatar。
現時的遊戲已經充斥大量非玩家角色(NPC, Non-player character),元宇宙裡一樣會有大量AI avatar,包括已逝去的人。AI avatar因其數位化的本質,能被輕易複製,屆時我們不只能夠和名人的avatar互動,甚至可以擁有名人授權的avatar為伴,即使對方的肉身早已消逝。同樣地,我們也許會在意,死後會留下一個怎樣的AI avatar給這個世界,不只讓家人和朋友有感情寄託,也是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
到時我們要思考的,並不是誰真誰假的問題。當「真實」這個概念延伸入數位世界,網路和模擬世界裡的數位物品和人際關係就不能用「假」去形容,就像現在網店是進行貨真價實的交易,你會去買電子書、音樂和軟件。不管模擬和實體世界的界線變得多模糊,模擬世界和實體世界一樣是真的,而且,模擬世界由於其數位化的本質,能輕易改變、調整、不受實體世界的物理法則限制(如改變物體和空間大小,並進行傳送和複製),即使無法百分百模擬現實世界,但在追求便利、和價格上,帶來比實體世界更豐富的體驗,也就是更大的滿足感,因為和俊男美女交往、住大屋、有各種玩意(虛擬跑車比實體跑車便宜)、受人景仰等眾多凡夫俗子畢生追求的基本慾望,在實體世界並不容易實踐。
如果說現在的網絡是個把人性各種慾望放大,元宇宙就是質與量的升級,也更容易令人沉迷。你沒錢只能住在小小的窩居裡,沒關係,你在元宇宙裡能住豪宅,反正沒人看到你真實的窩居。即使你在實體世界裡沒有朋友,但在元宇宙裡有一堆AI avatar為友,也有漂亮無比的虛擬伴侶,對方比真人更瞭解自己,也沒有性格上的缺點。如果我們在元宇宙裡過得比現實世界更好,滿足於元宇宙的生活,很自然滿足於宅在家,反正宅經濟能支撐這種生活模式。
大前研一提出「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很可能與便利商店的普及有關」,在虛擬世界容易獲取的滿足感,只會令人更喪失物欲和成功欲。在貧富更懸殊的未來世界,大部份人不是找不到結識伴侶和成家立室的理由,就是物質條件上根本做不到。現在我們也許會覺得很悲哀,認為他們的世界是dystopia,但他們未必會這樣想,反而會說,他們重視的是元宇宙裡的物欲和成功欲,因為元宇宙也是真的。他們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很有可能取決於他在元宇宙裡的身價和建樹(一如現在講究流量和帶貨量的網紅)。他們雖然不組織家庭也不生育,但死去以AI avatar的方式長存不朽。
我們對成功和生死的價值觀,並不會在面臨元宇宙降臨時突然受到「衝擊」。如果元宇宙需要三十年才能逐步完成,我們將會逐漸感受到這種價值觀的變化。就像現時不少人在網路上的自拍照會用濾鏡和美圖軟體加工(如果本人和照片相差太遠,就索性去整容),照片或影片裡令人稱羡的滋潤生活,到底有多少是灌水,是為打卡而留影,和本尊的實際生活根本不符,大家心知肚明。
現在二十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將有可能在五十歲前,和在元宇宙降臨後出生的新世代(metaverse generation)在社會——到時就是在元宇宙——裡在價值觀上產生激烈碰撞。當你一出生時就活在元宇宙裡,元宇宙就是你的motherland。也許老一輩人認為元宇宙的 AI avatar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這些metaverse generation思考的是更進一步,讓自己徹底變成 AI avatar。
元宇宙現時發展最大問題是晶片缺貨,不過這問題終將消失。現時網路上已有的欺凌和私隱等問題,透過法規和監管,也許會有解決之道(或無法解決,或被忽視)。箇中的哲學問題,也許只是我們庸人自擾,但有一個我們全人類最逼切(或已經迫在眉睫)的危機,始終沒有富可敵國的大企業拿出等同開發元宇裡的資源和決心去解決,那就是極端氣候帶來的環境變化。我們不妨想像世界各沿岸城市被水淹,人類缺乏飲用水,甚至另一場世紀疫症來襲時,人們仍然沉浸在元宇宙裡,覺得元宇宙果然比實體世界來得美好,實實在在的生存危機被䁁在一邊。這個滅頂的情況,是任何哲學解釋都無法挽救。
最後要說,我閱讀元宇宙的新聞時,一個不斷冒出來的字眼是「商機」,這和網絡在九十年代初剛冒出來時,那種由hacker文化演化而來,追求自由和開放的風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感觉元宇宙很像电影头号玩家里描述的场景
很懷疑目前的硬件設備是否可以支持到此類效果,何況還有許多人3D眩暈或者脊柱不好,不過這不妨礙我先買入一些迪士尼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