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婁燁《蘭心大劇院》:主旋律年代,一部諜戰片可以擺脫自己的命運嗎?

時代像鎖死的棋局處處掣肘,但「人」依然可以做一些很純粹的選擇?

《蘭心大劇院》電影劇照。

《蘭心大劇院》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賈選凝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10-28

#蘭心大劇院#婁燁

原定於兩年前公映的《蘭心大劇院》姍姍來遲登陸中國院線,百萬元(人民幣)規模的單日平均票房,被陸媒形容為「鞏俐都帶不動」。其實婁燁電影向來是影迷之蜜糖、大眾之砒霜,而這部除了一貫被吐槽的「鏡頭太晃」,也顯然不太符合一般觀眾對「諜戰片」的期待,豆瓣短評就出現了諸如「能把一個諜戰片拍得這麼不引人入勝」的差評。

2003年,婁燁首度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紫蝴蝶》就是諜戰片,故事也在上海發生。十多年過去,《蘭心大劇院》褪去了當年的粗糙青澀,甚至不再有近乎炫技的場面調度,但重點依然是「個人迎向命運」而不是「間諜完成任務」。所以縱然有珍珠港事變前夕詭譎的「諜戰大片」背景,《蘭心》卻並不是那種正氣凜然的主流商業片。

曾有大陸電影研究者指出:婁燁是特別重視「功課和習作」的創作者——如果他曾經在一部作品裡做過某種嘗試,下次就一定要突破,要在電影語言和風格上有新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蘭心》的諜戰敘事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不似諜戰片的諜戰片

婁燁處理諜戰題材的方式在中國卻獨一無二。這種獨特性放在《蘭心》也就是我們當下正身處的時代來看,也許會更凸顯出其珍貴。

婁燁的影迷都知道他影像風格的關鍵詞是:自然光、手持攝影和跳切。當這三者再疊加「黑白片」和「戲中戲」時,對一般觀眾來說,就會出現更大的觀影障礙。過去大家總吐槽他的鏡頭晃得讓人頭暈,而這次恐怕連時空的虛實都搞不太清楚了,因為《蘭心大劇院》是諜戰戲裡又嵌套了一齣舞台劇。諜戰的大框架來自虹影小說《上海之死》,但婁燁把原作裡舞女和詩人雙雙殉情的舞台劇《狐步上海》,替換成了日本「新感覺派」作家橫光利一以「五卅運動」為背景的小說《上海》的部分情節——移花接木之後的左翼舞台劇,和電影裡男主角「左翼導演」的人設也更渾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