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歷史使命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10-23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raeye2,回應《我聞到被清洗的味道:一個美國教師在香港

我們生活的時代就是這麼沉重,每個人都得在一個被擠壓的空間裏自我妥協。這個空間是多維度的,它可以是政治上的冷感與失語,可以是經濟上的失衡與蕭條,也可以是社會上的規訓與懲罰。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自我妥協是缺乏崇高性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缺乏崇高性的向度。這不是說我們的教育不夠「進步」,而是說我們的教育既不進步,也不保守——它只是庸俗。它崇尚傳統倫理的社會控制,但表現在教材上就是「愛國」、「黨的領導是根本特徵」。它崇尚進步,但表現在教材上就是「全民所有」、「公有制主體」。不論是誰都能看出這套理論體系在其精密外表下的空洞內涵。

我們能指望這樣的環境帶來什麼崇高性麼?這最終只會帶來「犬儒與玩笑」,帶來普遍的政治冷感。我們當然應該承認,超越性向度的喪失在發達工業社會普遍存在,原子化的個人並不能走向自由意志的實現。但這本應該以這種程度、這種廣度在如今的中國社會存在麼?到底是什麼在阻止我們追求超越性的向度?

我們還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隨着公權力的擴張,我們不得不提前給出我們的答案。在近幾年的政治事件中,超越性的向度到底價值幾何,每個人都已作出選擇。

2. madlex,回應《我聞到被清洗的味道:一個美國教師在香港

這篇文章所言,正正反映了這些中國學生思考方式上的一些問題。不僅僅是這些學生,端傳媒見到的親共分子亦是如此。

首先,如此位教師所言,無法準確定義詞彙。譬如外國媒體講一些他們不中聽的話,就會講其受眾是「被洗腦」。其實若果以現實的媒體生態對照辭典上「洗腦」之定義條件,就會發現兩者相差千里。或者以「民主等同一人一票」作為定義,講一人一票如何差,自己畫靶來進行攻擊。

其次,缺乏一個完整的論述過程。若果需要將兩件事情建立因果聯繫,僅僅於其前面加上「因為...所以」是不夠的。需要一步步有一個明確的推論過程。而推論過程中,亦應當避免false cause這種淺顯的邏輯錯誤。譬如許多人認為「美國有槍擊,有吸毒,有種族歧視,有xx...」是因為「自由民主」,那麼如何從「自由民主」推導到以上的問題?這些人最多會舉一些例子,以說明「因為美國有了自由民主,然後這些事發生,所以是自由民主的問題」。

現在的中國人,可以很容易接觸到成套有許多艱深名詞的話術,更為神奇的是這些話術還可以幾句話解釋各種複雜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人需要勤於思考,而且不要被馴化得怕思考,這不僅僅可以防止認知障礙,亦能有效拒絕此類罐頭話術。

3. panda991,回應《我聞到被清洗的味道:一個美國教師在香港

我還記得快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期在看到知乎上面許多中國人對社會問題的分析,深入淺出且邏輯清晰,心下擔心未來要與如此優秀的年輕人在世界的舞台上競爭實在是壓力山大,當下更加督促自己用功——不要在台灣以管窺天,以為週邊的年輕人不思考社會議題不關心公民政治就可以放鬆自我的學習。

結果現在快十年過去了,我發現台灣年輕一代和我這代的人們都開始關心社會議題,每個人都在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再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反而是中國那邊開始變得奇怪,知乎上關於政治社會議題的評論也都越發淺薄與殘忍:低端人口清理、新疆光榮的勞動改造、入關學、留島不留人…等,無不顯示這代中國年輕人對於弱勢族群的蔑視,以及為了達成「歷史使命」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

知性的話語被冠上公知恨國黨的帽子被棄之如敝履,「民主」、「自由」變成負面的詞語,「獨裁」、「專制」與「遠見」、「效率」劃上等號。為了政治將中醫治療COVID-19作為議題瘋狂炒作,但專業人士都看得出來這是在唬爛。

如此瘋狂的國家如果真的能在未來取得如他們主席所說的科技創新與突破,擊敗美國建設起人類共同體的話…我對人類這個物種的期許也將徹底改觀:因為這證明了人類的進步不是依靠自由與智慧,而是暴力與思想控制,這將是多麽可悲絕望?希望那天不會到來,希望。

4. Matters404,回應《我聞到被清洗的味道:一個美國教師在香港

我最近求職面試,面試了一個已經被體制收編的公益組織,(以前是做流動人口和農民工的,現在做流動兒童)我講出很多我知道的公益現狀,負責面試的HR和業務,第一幸好她們沒有反駁我,第二她們好像也沒有太了解例如黃雪琴,維權律師的情況,我之前一直以為國內的公益組織起碼是互聯的,結果發現大家已經不太關注自己行業內的其他群體了。我表達我的政治觀點的時候,也沒有被反駁,她們的年齡都比我大一輪,也沒說我不懂事,我和我爸聊政治,他也表示很明白當下的情況是惡劣並且糟糕的。目前活躍的粉紅一代,一方面是網絡封閉和娛樂至死,一方面我感覺是精神無處安放,除開愛國這個價值體系,只要活着,你就能感覺到是有問題的,但他們仍舊選擇如此。粉紅手裏也踩着加速的油門,民粹會有好果子吃嗎?歷史不早就證明了。當然,我就是底層,目前仍舊幸運地活着而已。

5.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非自願單身」:為何外貌與兩性關係焦慮,會引他們掉入網上的仇女黑洞?

中國也有,中國網民把這個Chad和Stacy的這個系統高度概括成「交配權」三個字,不過因為「網友定義裏」的中國女性相對歐美人起來並不太喜歡肌肉男,所以小鮮肉似乎更受歡迎就是了,另外沒什麼區別。而且中國人更現實一點,談婚論嫁的時候房子車子都在擺在明面上的東西,而不是某個地下論壇裏的牢騷。所以中國人的焦慮反而沒那麼陰暗,因為大家都焦慮(笑)

不過拋開這個,東亞人較少受困於歐美對阿爾法男性的那種追求,以及不想變成Loser的思維,美國人的例子比如文章裏那幾個典型的,「我想成為Chad,但我成為不了Chad,我焦慮,最後演變成仇恨」。

然而東亞人特別是日本人明顯想的更開,他們選擇躺平,變成食草男。這和歐美社群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INCEL社區的核心還是對和女性建立關係抱有期待的,抱有期待才會批評自己,才會焦慮,才會想讓自己躋身Chad男行列。而日本草食男以及自稱垃圾的阿宅的思維則完全不同,他們的自我認知不抵觸變成Loser,甚至直言我就是Loser,「反正我就是Loser,你們就別要求我那麼多了」,這種思維模式裏直接放棄了和女性建立關係,既然放棄建立關係了,那麼任何討好的行為都沒必要進行了,長得好看,會打扮,事業有成,身材優越自然也不會成為對比的標準,因為一旦我放棄和別人對比,那對比標準就傷不到我。

當然日本人的精神娛樂方式確實和歐美人有些區別,日本人沒有歐美那種Party社交文化,且創造了很多適合單身一人享受的物質和精神替代品,最典型的就是宅文化,還有諸如單人餐廳,單人温泉等等。

我有一位日本友人,住在大阪,他就是典型的這類人,當然他是上班族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阿宅,按他的話來說「能和女性建立關係當然是好的,但是我不會主動去尋求,如果單純是為了滿足自己,替代品有很多(對內有宅物,對外有旅行等),不一定要把這個放在首位,而且為了滿足自己去追求女性,很自私,對大家都不好」。他甚至連性慾都能通過風俗業解決,他對女性的需求已經演變成柏拉圖式戀愛的境界「有最好,沒有就算了」。

6. Raeye2,回應《「非自願單身」:為何外貌與兩性關係焦慮,會引他們掉入網上的仇女黑洞?

我相信很多大陸網友對incel群體的了解都來源於周愚選取並翻譯的sickpedia及4chan笑話集。毫無疑問,這種了解是片面的。其片面性比所謂「倖存者偏差」要複雜得多:一方面,【對性和女性身份構建的解構】既是4chan笑話集的一大選取對象,也確實是incel群體的內在思潮之一;另一方面,incel群體對於兩性問題的認識是以性,尤其是性交,為核心的,而在這一認識過程中,解構絕對不是主流。

Incel群體以【性】為核心出發點,試圖理解和構建社會意義上的男女關係。他們既有可能主動追求兩性關係,也有可能鄙視兩性關係。但核心特徵在於,他們的認知是以性為出發點的。我認為,他們偶爾表現出的對性的解構傾向,其實更多的是整個社會思潮的結果。Incel群體作為極其原子化的個人,表現出對於女性主義文化景觀的消費與解構行為其實並不令人費解。

很多時候問題在於,以性為核心的社會關係構建本身就是受到社會控制、不符合社會規則的。一旦你接受了這種視角,很多倫理規則就會顯得庸俗、多餘。因為倫理作為傳統的一部分,天然具有對性的控制與規訓功能。而我們的社會正需要這種傳統紐帶以在發達工業時代維繫很多基本規則。現代社會對於個人的解放使得性看上去不像新教倫理中描述的那麼禁忌,但兩性關係作為人類社會繁衍生存的核心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動搖的。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兩性關係作為一種親密關係必然是多向度的,它從來不應有一個核心價值。我們可以在4chan笑話集找到一個體現這一觀點的例子「說真的性與真正的親密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東西,正因為性是如此強大的一個支柱,與一個人有性關係就意味着你可以在其他許多方面都只和對方保留非常膚淺的關係。如果你真的想要認識和了解一個人,你就不該和那個人有性行為」。而版友對這一觀點的回應則更加有趣:「要這麼說的話我對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女性都太了解了啊」(出自http://meipin.im/p/100945)。嬉皮士們早就突破新教倫理,將性大規模引入兩性關係並放到一個神聖位置。Incel群體很多時候正是嬉皮士們的延長線上尋求對傳統兩性觀念的再突破——但這往往是建立在否定兩性關係多向度內涵的基礎上的。

我得承認,我很喜歡他們的解構傾向,也很理解他們對如今的兩性關係的反動。他們的解構既有趣,也提醒着我們現存兩性關係與進步主義訴求的片面性。不過,無論如何,他們終究走的太遠了。

7. Maru^^,回應《「非自願單身」:為何外貌與兩性關係焦慮,會引他們掉入網上的仇女黑洞?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又很重要:它代表着各種被落下的群體的一支。因為被忽視所以偏執,又因此更為被忽視。這種群體的出現值得探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執念依然不值一提。

社會是人互動形成的混沌系統,沒有那麼多真理。對個人而言,完全有機會過成自己希望的樣子。假設自己是禽獸,那世界就是蠻荒叢林,人退化成動物。假設自己擁有高貴的人性,那世界就完全兩樣。

我直說吧,一樣是獨來獨往的人,我有值得託付的朋友和花哨的簡歷,有平和的心態與堅持。因而,容許我對條件比我好卻墮落至此的生物,表現出額外的鄙夷。

8. Matters404,回應《整頓政法系統:中共為何將槍口對準自己最重要的維穩工具?

整完也沒什麼用吧,被壓制的慾望再次被喚醒,就會反撲得更加厲害,看劉家駒的書,腐敗會不斷滋生,在各大運動裏從上到下,沒有所謂真正乾淨的時候。這篇稿子裏到處都充斥着「人治」,肆意專斷,沒有統一標準,把人逼到死為止,不想通過制度設計制衡,不想讓新聞媒體發聲,只依靠人的意志,本身就非常虛妄。圍繞「習」作為核心的人,能夠提出反對意見嗎?並不能吧,錯了依舊按照錯的方向硬落地,人都死了再來不鹹不淡地反思,這幾年的事情不都是這樣嗎?只唯上,又不受監督,糾錯就更加馬後炮。沒用,人死亡了,自己玩吧。

9. molau16,回應圓桌話題《有愛國團體建議將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是去殖民化還是違背歷史?

「殖民」並非一種思想,而是一個鐵實發生過的歷史,除非愛國團體有時光機,回到過去並有能力阻止中國輸掉戰爭,否則即使名字怎樣改,也不會改變所謂「殖民思想」。正如中國禁止人民提起六四,不代表能夠「去六四化」,因為這件事發生過,經歷過的人對共產黨的恐懼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其實,不止是香港,澳門亦被葡萄牙統治過,但他們沒有摒棄這種特色,依然留着相關建築、街道名稱等等。香港如是,摒棄歷史只是自欺欺人的舉動,當時中國輸了就是輸了,就是因為輸了才要割讓香港,不承認自己輸了只是逃避問題。

當然,制度還是要因事制宜,司法是應該要保留,因為這是令香港在世界存有獨特地位的條件,但如有些政策已不再適合,例如丁屋政策,那就需要修改了。

10. 佳茵,回應《端問答:my little airport 的內地歌迷,對香港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理解?

我是先來的香港,後聽的mla,起初只是驚喜於他們描繪出了我在此地生活,但又難以表述的某種感覺。19年下半年開始,注意力還是向社運相關的作品轉移。mla曲調輕盈,「功能組別還不夠醜惡嗎」「這個政府靠得過嗎」,初聽時不會有過多感受,熟悉之後歌詞會在日常的某些時候突然浮現,不得不感慨舉重若輕的效果。覺得mla在亂世中(好不習慣用這麼文縐縐的詞),幫我借一步理清及確定了自己的情感與價值判斷。這麼說好像很奇怪,但他們的曲詞於我而言就是香港本身。已經懶得留意因為什麼脱粉的表態了,懂得人自然懂,時間會篩選出最契合的聽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