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每月一期,由身在香港、台灣和海外的端傳媒編輯們輪班主持,為讀者帶來移民、逃離、互動、對峙和作為「他者」在彼岸尋找自我的點滴,歡迎點擊訂閲。我是本週的值班編輯田葉,和你分享國際旅客在疫情期間「返回」的故事。
【寫在前面】之前在端傳媒寫了不少中美脱鈎的評論和分析,大多是以旁觀者視角,儘量避免參雜個人因素。然而在2021年,因緣際會,我用了小半年的時間,在疫情下的中美穿梭了一趟,幾乎經歷了疫情之年國際旅行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機票、簽證、隔離,以及貫穿始終的焦慮。這個經歷大約可以算是這個奇怪年代的一個小小注腳,權記之。
我被卡住了
2020年1月初,我從美國到中國出差。一月初的北京,大家忙着春節前的各種拜訪與社交,歌舞昇平景象。除了酒店裏英文財經媒體偶爾提到武漢出現的某種流行病(我現在還記得,那段財經新聞的焦點是3M之類生產醫療用品的公司股價),沒有人意識到世界已經在天翻地覆的邊緣。
折腾折腾,就是一生。
我们知道那条路充满艰辛,但这就是人生。
我一月中,同样在新加坡转机拿到学生美签到纽约,比作者的三月早很多。我应该是新加坡第一批申请美国签证的中国学生,当时新加坡对中国开放航班只有两三天,新加坡美使馆预约已经被中介挤得爆满,好在名额是使馆分批放出才有可能让个人申请到。
我已经在中国黑白颠倒上了整整一年网课,在之前申请学校又两年,无论如何都不想再拖延。比我年轻的同学则会选择 defer 和推迟半年入境。
纽约没有疫情的压力和感觉,但国家之间互相为难,这种经历很难让人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说,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
雖然中國官方可以藉宏大敘事來扭曲史實,但是從此類普通人的經歷之中,可讓人見到當時疫情發展的時間線究竟為何。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做检测的时候,检测机构两个说普通话的工作人员手拿POS机,一溜扫下来,每人320欧元,按大概600人每趟航班来算,一趟航班检测费用140万,一周只算五趟航班的话,月营业收入已然近三千万。
十万人民币一张机票,检测一次核酸要两千多人民币,乱世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