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疫情之年,我在新加坡苦苦等候美國簽證,最終卻又回到中國

我用了小半年的時間,幾乎經歷了疫情之年國際旅行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機票、簽證、隔離,以及貫穿始終的焦慮。
2020年6月29日中國北京,外國居民抵達北京後,必須完成14天的隔離,中國防疫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工作。

「異鄉人」每月一期,由身在香港、台灣和海外的端傳媒編輯們輪班主持,為讀者帶來移民、逃離、互動、對峙和作為「他者」在彼岸尋找自我的點滴,歡迎點擊訂閲。我是本週的值班編輯田葉,和你分享國際旅客在疫情期間「返回」的故事。

【寫在前面】之前在端傳媒寫了不少中美脱鈎的評論和分析,大多是以旁觀者視角,儘量避免參雜個人因素。然而在2021年,因緣際會,我用了小半年的時間,在疫情下的中美穿梭了一趟,幾乎經歷了疫情之年國際旅行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機票、簽證、隔離,以及貫穿始終的焦慮。這個經歷大約可以算是這個奇怪年代的一個小小注腳,權記之。

我被卡住了

2020年1月初,我從美國到中國出差。一月初的北京,大家忙着春節前的各種拜訪與社交,歌舞昇平景象。除了酒店裏英文財經媒體偶爾提到武漢出現的某種流行病(我現在還記得,那段財經新聞的焦點是3M之類生產醫療用品的公司股價),沒有人意識到世界已經在天翻地覆的邊緣。

1月31日,美國宣布了針對中國大陸的旅行禁令。除了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所有之前14天有中國大陸旅行史的人都無法入境美國。疫情之外,這一禁令的選擇性顯然與中美交惡有關。禁令將於美東時間2月2日生效,而我原定的航班是2月3日到達。得知消息後我第一時間給航空公司打電話,不出所料——所有2月2日之前的航班都訂滿了。

我被卡在了一種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雖然老闆第一時間表示理解,並告訴我說在中國遠程辦公也沒有問題,但誰知道這種狀況會持續多久,是一個月,三個月,還是半年,一年?一大堆現實的問題隨之而來:美國公寓冰箱裏的東西怎麼辦(謝天謝地我出門前清理了所有食物)?簽證過期了怎麼辦?房子租約到期了怎麼辦?工作怎麼辦?

得知消息後的美國和歐洲的同事們紛紛前來慰問,表達同情與關切;但沒想到不久之後,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就急轉直下。視頻會議裏的交談,也從歐美的同事來安慰我,變成了我去安慰其他人。紐約和巴黎辦公室相繼關閉,住在國際大都會的同事紛紛逃回鄉下老家;有一位「留守」紐約的年輕同事一度出現重感冒症狀,但當時紐約診斷資源不足,醫生建議居家。一週後這位同事自愈,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COVID,在辦公室裏成為長期的話題。

快進到2021年3月,在中國的家中工作一年多之後,特朗普時代橫亙在中美旅行者面前的兩座大山(旅行禁令和簽證禁令)中的簽證禁令將在4月1日過期。我決定去新加坡試一試。

2020年3月18日新加坡,一名戴著口罩的乘客於新加坡乘坐火車。
2020年3月18日新加坡,一名戴著口罩的乘客於新加坡乘坐火車。

「衝坡」

在中美處處對峙的年代,新加坡是為數不多的還能夠起到某種「橋樑」作用的地方。新加坡在2020年底率先對中國旅行者放開入境限制,中國人在新加坡的逗留期限也比較長(理論上短期簽證可以待三個月)。最重要的是,美國駐新加坡使館,仍然接受中國公民的赴美簽證申請。

COVID爆發之後,美國駐華使領館的簽證業務幾乎全線關閉,大批留學生和商務人士湧向柬埔寨、迪拜、新加坡等地辦理美籤。之後除新加坡外,其他幾個國家的美國使領館之後逐漸收緊了政策,限制非本地居民飛來辦理美籤。因此對美簽有「剛需」的留學生,在美職業人士,以及跨境家庭成員,紛紛前往新加坡繞道赴美。

做了一個禮拜各種功課,我訂下了3月末去新加坡的機票。必須要深吸一口氣,因為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計劃,一環扣一環,任何一步出問題都會導致後面的所有流程出問題。

首先是換護照。我的護照臨近過期,先要去本地「移民管理局」(以前叫「公安出入境管理局」)申請換發。以前換護照非常簡便,填表拍照即可。但這次卻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仔細詢問。我的印象是,如果不是已經拿到錄取通知的留學生或者在國外已經有工作的申請者,應該很難拿到新護照。領護照時還需寫下《聲明書》一紙,聲明離境後如遇新冠感染問題,「本人願負全部責任」。

新加坡的入境手續相對簡單,隔離也只需要一天——拿到核酸陰性測試結果即可自由活動,這也是中國人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新加坡樟宜機場空空蕩蕩,機場內的防疫人員人數似乎超過旅客;出租車司機一聽我從中國來,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你是要去美國吧?」電梯裏也時常遇到要去美國看兒女的中國退休夫妻,素昧平生但絲毫不妨礙尬聊的熱情,「小夥子你是辦什麼簽證啊?」

2020年4月1日新加坡,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散步。
2020年4月1日新加坡,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散步。

酒店商務中心遺留不少無人認領的打印資料,不少是中國人的美國簽證申請材料。除了學生簽證和工作簽證之外,那些字體特別大號的,一般是在美國的子女為從中國前往探親的父母準備的旅行指南,指導如何值機,如何過海關,如何回答簽證官的問題等等。我忍不住多看了幾頁,申請人裏有在中國家中上了一年美國大學的留學生,有剛迎來新生命,期待祖孫見面的家庭。還有一些我這樣的國際打工人。

第一個問題出現了。美國簽證禁令解除後的第二個工作日,我走進美國駐新加坡使館辦簽證,簽證官上來就問我要學校成績單和導師簡歷。我一度懷疑我聽錯了——我供職的並不是什麼科研機構,學的也不是什麼高精尖專業,被盤問背景還是第一次。

這就算進入著名的「行政審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又被廣大的中國留學生稱為 「check」)了。簽證官說最少要等4-6周,且等待時間沒有上限。如果此時打道回府放棄赴美行程回中國,那等待我的將是14+7共三週的隔離(集中隔離14天,居家隔離7天);如果在新加坡等待,那麼將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我有可能在新加坡白等三個月。

權衡再三,我決定留下來等簽證。一大堆麻煩事自不必說,酒店要重新訂並且會產生高昂的費用,機票要不斷改簽,美國的工作計劃需要重新安排,焦慮值爆表。

4月初的新加坡相對平靜,本地病例幾乎沒有,餐廳和電影院限制人數,但也處於開放狀態。所有的室內場所,進出都需要「打卡」,也就是用一款政府指定的行跡追蹤應用(Trace Together,「合力追蹤」),備案到訪的時間與地點。我拜訪一位做相關工作的朋友,感歎新加坡行跡追蹤力度之大,或是當下熱議之「監控型國家」(surveillance state)的一個有趣樣本。這位朋友透露說這個項目的「數據潛力」十分巨大,已經吸引他國政府學習興趣,云云。我留意新加坡本地媒體,倒是未見任何異議。

新加坡本地居民對於戴口罩的執行極為認真。即使在電影放映期間也有專人巡場提醒口罩不可拉下。我一次出了酒店房間才想起沒帶房卡也沒戴口罩,只得坐電梯下到前台另取一份房卡。在電梯內沒戴口罩的我被眾人凝視好似裸體,一位本地大叔更是嚴厲教育了我一番,讓我之後再沒敢忘記口罩。

進入5月,新加坡輸入型COVID病例開始增多,本地社區傳染也開始出現。室內聚集人數上限從一開始的8人,縮減為5人,再到2人,斷了我任何訪友的念想。餐廳從開放堂食變為僅提供外帶,酒店室內健身房關閉,室外泳池限定為每位客人每天使用一小時,新加坡全城風聲鶴唳,我開始擔心斷航問題。

2020年6月1日中國北京,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降落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2020年6月1日中國北京,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降落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美國簽證作為一種玄學

雖然明知無用,但我還是忍不住瀏覽各類簽證經驗論壇,結果就像上百度求醫——越來越焦慮。論壇上的倖存者偏差情況非常明顯,發帖者大部分為簽證不順利的申請人。有中國留學生分享自己美國簽證申請「掉入黑洞」,一年甚至兩年沒有任何迴音,學業計劃完全打亂;「國防七子」(七所有中國國防系統背景的大學)的畢業生,以及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的公派留學生,基本上都默認自己拿不到美國簽證,申請簽證心態與抽獎無異。這樣的網絡討論還常常帶有某種「許願池」、「錦鯉」、「互助組」屬性。經常有人跟帖許願,或者通過分享成功經驗來換取「人品」,回報群友祝福。想來也是因為簽證對於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學業極為重要,但申請者對結果又完全沒有控制力,因此只好納入玄學範疇。

最有意思的還是各類微信互助組,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簽證互助組。類別從「美國簽證經驗交流」,到「美國工作簽證經驗交流」,再到「在(新加)坡工作簽證經驗交流」。群內除了日常信息共享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在醫院病友,或者離亂難民中常見的同志情誼。此類群內每天最常見的內容就是楊超越主題的成功拿到簽證許願動圖。還有人挖掘出號稱拒籤率很高的美國簽證官個人照片,作為某種魔王偶像。

這種群裏自然少不了噴子和騙子。噴子們可以從中美關係,氣候變暖,到比特幣等各種角度解釋某人的簽證為什麼過或者為什麼不過。而騙子們則許諾有「特殊關係」,可以加急辦理簽證,並且「不成功退款」,可惜騙術普遍一般,有人直接看破: 「如果會上這種當,美國博士豈不是白讀了」,振聾發聵。

枯等簽證一個半月,我終於拿到美國簽證,用簽證群裏的話來說,叫做「衝(新加)坡成功」。至於為什麼被查,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我這批衝坡者是第一批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批。幾個月之後美國駐華使領館恢復了暫停一年多的學生簽證申請受理,同時新加坡疫情反覆,後續「衝坡」知難而退。

2021年8月19日愛荷華州得梅因,遊人參加愛荷華州博覽會。
2021年8月19日愛荷華州得梅因,遊人參加愛荷華州博覽會。

美國恢復正常的錯覺,以及返回中國之路

5月終於回到紐約。時隔一年多,路上又折騰了兩個月,回到熟悉的街區每個紐約人在我看來都長着一張劫後餘生的疲憊臉。

6月和7月,美國處於一種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娛樂的狀態。憋了一年的各種煩悶,變成了機票、酒店、餐飲。酒店價格幾乎翻倍,國內航班經常爆滿,平日裏覺得只是普通的餐廳都變得緊俏起來。穿着短褲曬得紅紅的遊客們出現了,獨立日的煙火表演聚集了人潮。餐廳開始解除強制戴口罩的要求。

「終於恢復正常了啊」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事實證明這只是一種錯覺。

在美國疫情反彈的前夜,我又踏上了去往中國之路。倒不是我神機妙算預見了美國疫情的再次爆發提前逃離,只是各種際遇的巧合,讓我在這一言難盡的年份裏,挑最麻煩的路,走上一個來回。

從美國到中國雖然不再需要繞道,但受到中國「五個一」政策(「一航司一國家一航線一星期一航班」)限制,航班數量少,機票極為高昂。紐約飛上海的經濟艙機票,高達近10萬人民幣一張且一票難求。西海岸機票較為平價,但也是正常年份的5-6倍。

從美國往中國的航班還有一個「規律」,就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每個月每個航空公司都至少有一個航班會取消。航班本身已經很少,再加上這種莫名其妙的風險,旅行者們全都被逼成了股票分析師,日日關注各個航空公司之間的「板塊輪動」——這周停東航,那麼下週東航的航班應該能飛;這個月國航的航班還沒有停過,那麼下週的國航航班危險了。

預測自己的航班能不能夠按時起飛對於旅行者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政府要求航班起飛前48小時需要進行血液和鼻咽的雙重COVID檢測,檢測結果必須經過中國使領館認證才可以登機。因為沒有轉機選擇,許多外州旅行者需要提前數日到出發地進行檢測,一旦航班時間改變,則整個旅行計劃全部打亂。

中國領館指定的本地COVID檢測機構生意興隆(要價390美元),配備大量中文服務人員及微信建群服務,以示物有所值。如何證明是本人檢測?領館一度要求在抽血時拍照。後來可能抱怨太多,改為手持護照和檢測證明在診所內拍照,診所為此配備服務人員一名,專門替人拿手機拍照。

整個檢測-認證的流程步驟多且複雜,細心者製作大部頭攻略若干,幫助後來者。只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規則更新速度實在太快,旅行者往往要做好準備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全程飛行16個小時,在浦東機場各種檢測程序還需要5小時。等到住進隔離酒店,已經是頭暈目眩。期間伴隨各種狀況,諸如老人不會用手機急得滿頭大汗,幼兒做鼻拭子難受得哇哇大哭之類,更是此起彼伏。只是願意在這個時間點走這躺旅程的旅行者,往往是需求超級剛性,心理建設超級充分,個個特別能忍。

COVID檢測群進化為旅行之友群,大家一路上交流各種心得體會。到了上海隔離酒店分配沒有明顯規律,自然又是一番探討。有住市區商務酒店的,有住遠郊度假酒店的,伙食與服務也不盡相同,抱怨和羨慕之聲各有。最「危險」的話題則是比較中美防疫。對於防疫要求或者住宿條件的抱怨常常延展到其他「深層次」話題。常常是群裏兩個人針鋒相對,而其他人默不作聲。最後兩個人吵不下去了,便默默休兵,等待第二天的早餐提供新的話題。

2020年2月14日中國北京,一名工作人員穿著防護衣在北京的一個購物區檢查顧客的體温。
2020年2月14日中國北京,一名工作人員穿著防護衣在北京的一個購物區檢查顧客的體温。

尾聲

上海隔離結束,我這疫情之年的中美之旅也就算正式走了一個來回。這一路上我「攢」了很多微信群,新加坡簽證群、美國診所群、上海隔離群,等等。一直到今天我都沒有退出這些群,偶爾還拿出來翻看。一路上我所經歷的那些疲憊、不安、焦慮、友誼、危險、分歧,仍然在這些節點裏循環播放着。世界在斷裂,但是慣性驅使下,人們努力維持舊日的羈絆。跨國留學,跨境家庭,國際旅行,這些我們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哪些能夠倖免?沒有人知道答案,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掙扎。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折腾折腾,就是一生。

  2. 我们知道那条路充满艰辛,但这就是人生。

  3. 我一月中,同样在新加坡转机拿到学生美签到纽约,比作者的三月早很多。我应该是新加坡第一批申请美国签证的中国学生,当时新加坡对中国开放航班只有两三天,新加坡美使馆预约已经被中介挤得爆满,好在名额是使馆分批放出才有可能让个人申请到。
    我已经在中国黑白颠倒上了整整一年网课,在之前申请学校又两年,无论如何都不想再拖延。比我年轻的同学则会选择 defer 和推迟半年入境。
    纽约没有疫情的压力和感觉,但国家之间互相为难,这种经历很难让人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说,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

  4. 雖然中國官方可以藉宏大敘事來扭曲史實,但是從此類普通人的經歷之中,可讓人見到當時疫情發展的時間線究竟為何。

  5.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做检测的时候,检测机构两个说普通话的工作人员手拿POS机,一溜扫下来,每人320欧元,按大概600人每趟航班来算,一趟航班检测费用140万,一周只算五趟航班的话,月营业收入已然近三千万。

  6. 十万人民币一张机票,检测一次核酸要两千多人民币,乱世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