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穩定之手16年:離開「母親」梅克爾,德國能否學會自行走路

綠色和數位化,被遲滯的未來。

執政16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招牌手勢。

執政16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招牌手勢。攝:Reuters/達志影像

戴達衛(David Demes)

刊登於 2021-09-24

#默克爾#梅克爾#戴達衛#評論

今年7月,德國總理梅克爾(默克爾)前往美國進行被稱為「告別之旅」的國是訪問,會面她任期內的第四位美國總統——拜登,以轉寰在總統川普(特朗普)任期內愈見分離的德美關係。拜登會後指「好朋友也會有不同意見」,除卻兩國存在利益分歧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外,梅克爾雖表明在中俄的反民主問題上與美一致,但也顯然避免在中美之中只選一邊的立場。9月初,梅克爾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雖然德方僅披露談到阿富汗問題,中方發布的會議記錄則強調「兩國高度互信、友好交往」,這與在中美通話中提到的「遭遇嚴重困難」的氣氛截然不同。

這樣八面玲瓏的外交展演在過去16年不斷上演,成為了梅克爾的招牌之一。德國憲法並未限制政府首腦的任期次數,她何以長期連任16年,過去也已有多方總結:人們大致上肯定,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梅克爾是被一場又一場的危機所磨練出來的政治高手,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難民潮、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等國際危機的應對,使她獲得「危機總理」(Krisenkanzlerin)之稱。世運不佳時會有人期盼強人政治,這條規律在德國也得到幾次驗證:「德國媽媽」,喜歡她的人這樣稱呼她,肯定她堅持西歐核心價值、維持德國和歐盟穩定的角色。最受歡迎時,梅克爾的支持率超過80%

德國即將在9月26日舉行國會大選,而梅克爾則不再尋求連任。有不少專家認為,因下一屆國會的席次分佈會更加多元,不同黨派的聯合政府談判將變得更加複雜。因此,可能要等到聖誕節,甚至1月初才能見證新總理上任。換言之,梅克爾很有可能超越其政治教父柯爾(Helmut Kohl),成為歷來任期最長的德國總理。

而顯然,針對梅克爾過去16年執政的評價並不只有正面的面向,評論甚至是呈現兩極分化的。在對她的「中間路線」的稱許下,有「機會主義」的批評,在「歐洲穩定劑」的讚美下,也有人指實為歐盟分裂暗埋危機;許多人著眼於她為女性帶來的就業機會,但了解基民盟的評論指她對性別政治其實是付之闕如;在她為國家帶來「穩定」的認可下,也有人認為梅克爾過度強調穩定,導致國家頓足不前、錯過許多改革和轉型的機會,消極的態度也令德國社會對政治更加疲憊。

德國的未來會是什麼?這會是在梅克爾卸任之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