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珍珠奶茶在美國:從「亞洲驕傲」到「波霸自由主義」

當疫情讓台灣「珍珠」暫時無法運往美國,大家才深刻體會到:珍珠奶茶已成為美國主流雅痞和年輕人趨之若鶩的潮流飲品
北美 台灣 國際 美國 族群政治

2021年,農曆牛年春節,從台灣發往美國的貨船比平日慢了,行至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長堤港口時,又遇到碼頭工人罷工,將近四十艘貨輪因此滯留海上,動彈不得。北面,舊金山港口的情況也不樂觀,疫情之下,工人不足,有二十艘亞洲來的貨輪拋錨停靠,無法卸貨,還有十九艘在近海上漂著,等待進港。

這些貨輪上裝的是全美奶茶業主翹首期盼的物料——珍珠,也就是台灣出口的木薯粉圓。天氣轉暖,疫情稍緩,本是餐飲業復甦的好時機。但供應鏈没有跟上,商家和顧客的心都凉了一截。

「這一行全面缺貨⋯⋯99%的原料是從海外進口,特別是台灣⋯⋯供應情況多變。」在舊金山、洛杉磯和紐約等地擁有連鎖店的奶茶品牌Boba Guys在Instagram上貼出影片,三位亞裔老闆無奈地站在鏡頭前,「若你見到店裡波霸粉圓缺貨,別生氣。人人都盡力了。」

一時間,美國的奶茶店紛紛貼出告示:「物料緊缺,每份飲料只可點一份珍珠。」「大家都在搶貨、囤貨,」台灣裔商人俞宗明對端傳媒說,他的公司樂立杯(Lollicup)是北美最大的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之一,「以前我們的貨櫃30天可以到美國,現在延到可能要75天、80天。四月非常短缺,五月也很緊張。」海運費數次加價也難解燃眉之急,「直到7月,才比較接得上貨。」

「珍珠荒」引來《紐約時報》等媒體爭相報導,人們才意識到珍珠奶茶早已跳脫華人移民客源的範圍,成為美國主流雅痞和年輕人趨之若鶩的潮流飲品。它的平均售價比星巴克高,最貴可賣到八、九塊美金一杯;它的菜單新奇,花樣繁多,珍珠、布丁、爆爆珠、粉圓、奶蓋⋯⋯它層次分明、色彩繽紛,最適合在社交媒體上集讚。

俞宗明估計,全美至少有兩萬家珍珠奶茶店,而出售珍奶的餐館則不會少於三萬家,就連美式連鎖餐廳Sonic Burgers、Chilli’s和Taco都通過俞宗明進貨,研發珍奶產品,搶佔市場,追趕潮流。

回憶2000年在南加州開第一家樂立杯的時候,「兩塊錢一杯,買一送一,」俞宗明說。他在八十年代從台灣移民美國,做國語錄影帶店起家,「VCD、DVD那些,」和珍珠奶茶一樣,曾都為華人社群一解鄉愁。而今,他做珍奶原料和包材的公司登上納斯達克,自家開起「奶茶學院」,專門教美國人煮珍珠、做奶茶,許多咖啡師轉行求學。

「奶茶給人快樂的感覺。」在杜克大學從事東亞文化研究的學者周成蔭對端傳媒說。它不僅是亞裔孩子尋找身份認同的標籤,也被香港、泰國、緬甸等年輕人用作反對極權政治的「奶茶聯盟」(泰國、香港和台灣的網友在2020年4月發起,以泰式奶茶、香港絲襪奶茶和台灣珍珠奶茶而在社交媒體上結盟聲援民主社會運動)口號。哪怕在美國出現「亞裔仇恨」(Asian Hate)、暴力頻發的時候,珍珠奶茶都沒有成為靶子。

因奶茶本身依然是「很舒服的東西」,「雖然貴,但是你負擔得起。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小獎勵。」周成蔭說。

2009年12月29日紐約皇后區,天仁茗茶一名員工製作珍珠奶茶。
2009年12月29日紐約皇后區,天仁茗茶一名員工製作珍珠奶茶。

「泡沫」還是「波霸」?

美國首都華盛頓下城,白宮東西兩側各有一家奶茶店。東邊的「貢茶」(Gong Cha)是來自台灣的連鎖品牌;西邊的叫做「SecreTea」,是一位中國大陸移民打造的獨立品牌。盛夏午後,烈日炎炎,街上空蕩蕩的,只有奶茶店門庭若市,且顧客多元:剛剛從白宮換班的警衛、以家庭為單位的遊客、陸續返校的大學生和談公事的商務人士。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六個小時也可以賣近三千塊(美金)。」SecreTea的創始人唐榕對端傳媒說。

在唐榕的店里,最受歡迎的是水果茶,新鮮的芒果或草莓加上茉香綠茶,和冰一起打碎。還有她和店員一起研發的「海灘變色龍」(Beach Chamelon),最上面一層是蝶豆花做的藍色果汁,中間是白色的奶冰,下面是黃色的芒果。「藍天、白雲、沙灘。不光好喝,還好看。」唐榕說。她的店員都是美國大學生,菜單只有英文。

在白宮東邊的貢茶,淡紫色的芋頭味珍奶很受追捧。其原料並非新鮮芋頭,而是調味粉末,但許多美國顧客偏愛喝這樣的口味。貢茶在美國是加盟制,商家付加盟金、使用貢茶的物料並接受貢茶培訓,董事長是年輕的印度裔姑娘Anchal Lamba。最初是她家人到香港出差時喝到了台灣開過去的連鎖店貢茶,大讚美味。她便瞄準商機,與貢茶接洽,接著在紐約、新澤西、麻省和德州等地陸續開了55家連鎖店,並登上了福布斯「三十歲以下企業家」榜單。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紐約天仁茗茶的商店。
紐約天仁茗茶的商店。

珍珠奶茶店於是成為移民孩子在課後與朋友廝混的地方,被比作「未成年人的『酒吧』」。

從「加州茶棧」到時髦飲品

1996年,台灣天仁集團在洛杉磯南部的華人區聖蓋博谷開設「加州茶棧」(Tea Station),售賣冷熱茶飲和鹽酥雞。對許多移民來說,這是珍珠奶茶第一次「登堂入室」的記憶。2000年,俞宗明在洛杉磯開了第一家樂立杯(Lollicup),越賣越紅。2001年,天仁集團的跨海運作更進一步,輕鬆小站(Ten Ren’s Tea Time)問世。2003年,快可立(Quickly)在美國出現。

美國城市規劃鬆散,不似亞洲高密度,很多商家在天黑之後便不再營業。珍珠奶茶店於是成為移民孩子在課後與朋友廝混的地方,被比作「未成年人的『酒吧』」。

祖籍台南、在洛杉磯長大的美食作家Clarissa Wei回憶,「店裏破舊的棋盤遊戲,沙發上到處都是麵包屑,背景是亞洲流行音樂⋯⋯光顧這些奶茶店的客人基本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上完漫長的Sat補習班,在珍珠奶茶店聚會。這是一個為重要考試而臨時抱佛腳的地方,也是一個參加約會和心碎的地方。在這個空間裏,他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歸屬感,這就超過了奶茶本身作為飲品的意義。」

很多移民孩子長大後的第一份兼職工作就是在奶茶店打工。甚至直到成家立業,仍將奶茶店當作交友、聚會和放空的場所。

1984年在美國出生的台二代王冠翔(Philip Wang),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正值世紀之交,人們都在談論「亞洲驕傲」(Asian Pride)。當時日本動漫和韓國流行樂進入美國,亞裔美國人越來越接受亞洲流行文化的輸出,作為對主流白人文化的對抗。「第一次,珍珠奶茶讓我覺得在美國有一個屬於亞裔群體自己的文化產品。」他現在是美國最有名的亞裔YouTuber之一,主打亞裔題材的原創影視短片,也經營自己的珍珠奶茶店「Bopomofo Cafe」。

周成蔭回憶90年代在斯坦福念研究所時,「那時候開始很多人談食物、談美食——但是美國郊區式的亞裔美國人文化(Suburban Asian American culture),而不是唐人街文化(Chinatown culture)。」前者被認為是美式中產生活,後者則代表了勞工階層的生活方式。

「對奶茶的共鳴有兩個:一來是華人家長對小孩的嚴厲,二來是飲食。」周成蔭對端傳媒說。

「這些美國郊區長大的中產小孩,他們父母多半是1965年以後美國移民法改變後移民的,甚至是90年布什特赦後留下來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對之前比較左的、勞工階級的平權運動,是比較沒有感覺的。他們的傷痛是在美國社會被忽視,被當作看不見的(invisible)。無論是謀職,還是在螢幕上,妳再用功、再出色,到頭來,人家不是很重視。因此,他們希望被看到。」

布什(布希)特赦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為避免流亡海外的中國學生遭到政治迫害或被迫回國,美國總統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布希、布什、老布希)於1990年發佈第12711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2711),暫緩遣返1989年6月5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間抵達美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他們的直系親屬,取消回國服務兩年的限制,並給予他們在美工作的許可。國會後通過《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CSPA),給予此一人群永久居留權。

張馨瑋引用紐約大學食品系教授Krishnendu Ray的理論:海外的移民食品的價格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和這個時間段的經濟、軍事和移民實力的總和。「當你的海外食品價格越高,說明輸出移民的質量越高,輸出移民或者在當地流動的移民階級其實越高,他們的消費與階級是匹配的。」

「中餐當時在美國站得住腳,是一種平民式的,五塊錢可以吃一盤飯加上炒雜碎。因為是便宜菜,別的移民工人,義大利、波蘭工人,都會吃炒雜碎。而奶茶是價碼放得比較高的,之前有人在美國喝這麼貴的飲料嗎?我覺得沒有。」周成蔭補充。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2016年4月18日美國紐約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在訪問美國紐約市皇后區餐廳時舉起她的珍珠奶茶。
2016年4月18日美國紐約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在訪問美國紐約市皇后區餐廳時舉起她的珍珠奶茶。

很多學生會用波霸自由主義來自我批判,「檢討自己以前做亞裔美國人,就是喝奶茶、抱怨爸爸媽媽。」

「She wants boba milk tea!」

由兩位華裔戲劇演員兼說唱歌手組成的Fung Brothers,在2013年創作了以珍珠奶茶為主題的MV《Bobalife》,在美國大火。影片開始時,一位非裔小女孩用標準國語說「我要喝珍珠奶茶」,而負責點單的華裔店員卻聽不懂中文,只得靠旁人翻譯,「She wants boba milk tea!」

現在美國,許多奶茶店已經是土生土長的「二代店」。前文提到的Boba Guys,創始人Andrew Chau和Bin Chen都是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善用英文世界的飲食語言,貼合美國中產的消費習慣——牛奶是有機的,還提供燕麥奶和杏仁奶。雖然珍珠原料木薯粉尚依賴進口,但他們已經有了自己製作珍珠的工廠和流水線。

王冠翔稱自己的奶茶店Bopomofo Cafe是「ABC food」,是華裔小孩在美國長大的過程中吃到喝到的東西,店名來自他小時候上中文補習課學習國語發音的bo、po、mo、fo(編按:即台灣學生學習拼音的符號ㄅㄆㄇㄈ),亦是成長回憶。他與Netflix合作製作節目《Spill the Boba Tea》,邀請Ross Butler、Margaret Cho等亞裔明星,在電視前一起製作加入波羅蜜果泥或泡菜滷汁的珍珠奶茶,並交談彼此的身份和文化認同。

與其說他們開的是亞洲餐飲店,不如說是售賣亞洲飲食的美國餐廳,並依自己的軌跡將美國的熔爐文化發揚光大。在這些奶茶店裏,可以喝到致敬墨西哥國民飲料的Horchata珍奶,裏面添加了米漿和肉桂;或者淺紅色的泰式波霸奶茶,由錫蘭綠茶和泰國香料製成;還有取材自印尼牛油果咖啡的Es Alpukat,裏面有椰奶、煉乳、牛油果、咖啡。

唯獨不變的是對珍珠的追捧,「美國顧客喜歡大珍珠,有嚼勁的,還有爆爆珠,裏面有果汁的。」俞宗明說。

2017年,《紐約時報》一篇報導還將珍珠奶茶比做新鮮事物,在文中使用「異國情調」、「遠東」等詞彙,引來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你認真的嗎?」讀者留言稱該文對珍珠奶茶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之後,《紐約時報》刊文《我們的讀者因為珍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向讀者致歉,並表示珍奶早已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周成蔭在杜克大學教授唐人街歷史等課程,她課上很多亞裔孩子。「他們學到華工史,才忽然意識到,我們是應該和people of color在一起,不應該是對立的。」於是很多學生會用波霸自由主義來自我批判,「檢討自己以前做亞裔美國人,就是喝奶茶、抱怨爸爸媽媽。」而為什麼會用自由主義(liberal)來自嘲?「和白左(white liberal)一樣,暗示你在乎的東西和白人一樣。」周成蔭說。

2020年3月16日美國紐約市,貢茶的窗戶上張貼了2019冠狀病毒的告示。
2020年3月16日美國紐約市,貢茶的窗戶上張貼了2019冠狀病毒的告示。

第N次奶茶浪潮

如今,在洛杉磯、紐約等大型都市,一條街區就有四五家奶茶店,「競爭激烈的不得了,」俞宗明說。2020年5月,在美國疫情居家隔離期間,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珍珠奶茶是加州、密歇根和夏威夷等地的外送飲料第一名,在紐約也排名前列。人們開始瞄向下一個增長市場,「新墨西哥、南卡、北卡⋯⋯芝加哥、亞特蘭大也不錯。」

台北邱記涼麵家的兩個女兒住在北卡羅萊納州。妹妹雅雯嫁了美國人,攜家人在台灣學中文時,在台北考了「珍珠奶茶執照」——三天課程,英文證書。又因姑姑家在南投有茶園,於是兩姐妹在北卡開創獨立奶茶品牌Cha House,如今有三家分店。

「我們的東西全是台灣進來的,」雅雯對端傳媒記者說,「果汁是台灣大湖的果汁,茶葉、珍珠、黑糖、蔗糖,全是台灣來的。」

煮珍珠是一門學問,「煮完了之後要燜,燜多久,裡面才會透?」雅雯說,她家的珍珠是用黑糖燜出來的,單吃就有黑糖味道,軟糯有嚼勁。她們在店裏為美國顧客提供免費試吃,一小杯、幾粒珍珠,「他們就覺得,哇,這個好特別!」於是在北卡羅利(Raleigh)、教堂山(Chapel Hill)和凱利(Cary)的三家分店,黑糖珍珠奶茶都是銷量榜首。

她們另外研發了一款奶蓋飲料(Cheese Cap),「用heavy cream(重奶油)和cream cheese(奶油奶酪)打出來,加一點海鹽,鹹鹹甜甜的,很濃郁。」

張馨瑋說,雖然目前珍珠奶茶還未形成像咖啡或紅酒一樣的專業知識體系,但有它的迭代速度已經令消費者產生鑽研的興趣。「連飲料杯的凹口都是不一樣的。有三個洞,一個洞來喝奶蓋,一個洞是吸管,另外有一個凹口是放蓋子的地方。」

同時,「珍珠奶茶其實是受到了第四次咖啡浪潮(Fourth wave of coffee)的影響,」張馨瑋說,譬如芝士奶蓋,她認為是受到卡布奇諾咖啡的奶泡啟發,「打了一個懸浮物放在飲料上面」。周成蔭認同,珍奶在美國的發展路徑「像星巴克,而不是像中餐」,並且「是星巴克令消費者養成了吸管飲料文化。」

但挑戰亦來自星巴克。咖啡巨頭的排他性條款隨處可見,奶茶業主在租店面時經常發現,若一個街區或商場有了星巴克,其他飲料店便不能進入,因此鋪位難尋。俞宗明說他早在2004年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只得見招拆招,「要看房東和星巴克是怎樣簽約的,有的是不能做咖啡,但可以做茶;有的是咖啡收入不得超過10%的總營業額。不懂的人,就會放棄了。但你要去爭取,懂得避開一些條款。」

奶茶店之間的競爭也不容小覷。周成蔭說,她所在的達樂姆(Durham)小鎮,「都有奶茶的大陸幫和台灣幫」。「原先有一家快可立,賣奶茶、鹽酥雞什麼的,」最近有了競爭對手,來自廣東的Moge Tea(願茶),「蠻高檔的連鎖店」。

Cha House所在的凱利(Cary)小城,街對面就開了台灣的麵包店,「請了三個麵包師傅,加上珍珠奶茶,有點像85度C,」雅雯說,「大家去那邊買麵包,然後到我們這裏來買茶。」

SecreTea的創始人唐榕最近在「跑法律手續」,她想要將這家店做成一個「完全美國本土化的企業」,「所有東西標準化,奶茶、三明治的製作都有詳細的手冊,完善茶飲的供貨,」日後便可以在美國發展加盟。

接下來幾個月的創新菜單她已經做好了,九月迎來「小兔子」,一款奶凍做成的小兔子,趴在珍珠奶茶的杯口,映襯中秋佳節。「11月是白玉豆乳奶蓋茶,糯米糰子鋪在珍奶的奶蓋上」,「12月是可以融化的巧克力聖誕球。」當然,每一款都會只有英文菜單。

市民在台灣淡水街頭喝茶。
市民在台灣淡水街頭喝茶。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有趣的报道,只是结尾的落点有点遗憾

  2. 有趣又有深度~

  3. “Suberban Asian American culture” 應為”Suburban Asian American culture”

  4. 有趣。
    之前我輕視了這產業。

  5. 有趣的報導!

  6. 难得有这么既硬核又轻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