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蔡炎培:情詩人代寫情信,你念過多少次香港的小名?

蔡爺的詩摻雜了民間的聲氣,加以即興的轉韻、生猛的混音,擲入虛無。孤獨本來就是晦澀的,你想讓我們聽⋯⋯
詩人蔡炎培。
香港 文學 社會 風物

這是地獄嗎?是。抱歉沒有天使──〈無翼鳥〉

一個詩人,在香港這城市,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寫詩,寫了六七十年,看過多少地獄,多少天使?他也許會答:

我有八達通長者優惠卡
地車五行無阻
一年到晚四圍遊
我的本身
成了全城最佳的視野
——〈如夢令〉

雖然置身香港這貌似「不需要詩的城市」,他還是笑說:「城裡人天生最富詩意」,因此才要做地下的天使(他常穿白衣),寫下一首首如夢令。

蔡炎培(1935年-2021年9月6日),生於廣州,戰前移民香港。1954年,開始創作之路,曾於《人人文學》、《詩朵》、《香港時報》、《文藝新潮》等刊物發表作品。曾主編《中國學生週報.詩之頁》,影響廣泛。又於《星島日報》撰寫專欄「碎影集」。1965年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農學院,後任職《明報》副刊編輯,曾做過多屆青年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評判。2003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詩集有《小詩三卷》、《變種的紅豆》、《藍田日暖》、《中國時間》、《十項全能》、《真假詩炒》、《水調歌頭》、《代筆情書》、《離鳩譜》、《小說.隨筆.詩》、《無語錄》等,小說文集《上下卷》(與朱珺合著)、《日落的玫瑰》。

輕輕地掩門,走了

剛離開了我們的蔡爺蔡炎培,寫過最有名的一首詩可能就是〈彌撒〉,那年他十九歲,留下四行詩,轉眼一世紀,「還下著離離的細雨」,便「輕輕地掩門,走了」。

還下著離離的細雨
又是聖嘉肋近夜的晚鐘
為誰燃點了一根銀燭
你輕輕的掩門,走了
——〈彌撒〉

不少人都稱道末句的停頓,轉身離去,再確認已離去的惆悵,但這裡想先說題目。作為場景的「彌撒」,本來就有「離散」之意(來自拉丁語Missa),而且對粵語來說,除非刻意正音,筆者聽到的十居七八已不是「微」(mei),甚至也不是「尼」(nei),而是「離」(lei)。這裡不是說詩人有意暗示,因為詩本身的情境已圓足,但「彌/離」之變卻令我們想到,一個詩人,其畢生創作必然多少埋伏了社會和時代的語言線索,容讓後來的閱讀展開,並反過來呈現更多聲貌情態。這不是反映現實,只是因為詩人以語言為事。

詩人也往往惘然。筆者早前訪問另一位香港詩人、與蔡爺同齡的崑南,他說他不怎麼喜歡古典詩,最喜歡的古代詩人就是李賀,也不怎麼讀五四文學。突然記起這一點,是因為在文學趣味上,崑南和蔡炎培的確差異頗大。當然有相通之處,兩人都喜歡作家無名氏(卜寧),也受過歐美和台灣現代文學薰陶,但蔡卻明顯追慕汲取古典文學意境、興寄象徵的傳統,他的古代典故俯拾即是,他也在詩中自道「我被唐衣包裹/卻被一支元曲催送」(寄維斯瓦娃),而更重要的是,他是通過五四詩人進行古典養分的轉嫁的。四九年前的大陸詩人,他經常掛在口邊的是吳興華,更稱他為師父,當年,吳興華在北京的詩友林以亮來港,把吳詩以筆名「梁文星」發表在《人人文學》上,從而影響了年輕詩人。其實不只吳興華,廢名、何其芳、辛笛、戴望舒各具格調的餘音也能在蔡炎培的詩中尋獲。

黃燦然曾說蔡炎培的詩「不講邏輯,但真情流露」,「解不通,但迷人」,又強調這不是晦澀,因為詩句很具體,很日常化,表面上沒有邏輯,節奏卻節奏清晰、有效。〈彌撒〉一詩同樣清晰卻迷離,當中意境令人想到李商隱(1967年蔡曾以「林築」為筆名在《當代文藝》發表〈曉鏡──寄商隱〉並掀起一場「密碼詩」論戰)。後世解讀李商隱〈無題〉系列的隱情,但朦朧盡頭,不就是心事二字?〈彌撒〉中的「你」和窺者、點銀燭又為了誰,知道了也無增減於恍惚的等待、迷離的別意。錢鍾書說過霧裡看花的詩沒什麼好不好,如果本來就是想寫霧裡看花?蔡炎培在十數年後的一篇〈卡繆時間〉裡形容〈彌撒〉是他詩的起點,說他已經沒有「心事」,「也沒有惘然」,可知當時的惘然是那樣清晰。

然而,就正在這惘然的相通處,見出最大的差異,〈彌撒〉畢竟不是〈無題〉,不是「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它除了文字也是一種語氣。「還下著」、「又是」、「為誰燃點了一根銀燭?」和「走了」,都流貫著說話的口吻。戴望舒、辛笛對五四新詩創發也在於語氣的曲折調度:

這裡他來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上有沉著的跫音。
從黑茫茫的霧,
到黑茫茫的霧。
——戴望舒〈夜行者〉

又或是辛笛的〈再見,藍馬店〉:

走了
藍馬店的主人和我說

——送你送你
待我來舉起燈火
看門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橋一夜之多霜

蔡炎培的這個起點,更尋常,又更不尋常。語氣就是門的半掩。

蔡炎培六七十年代的詩,已繼承吳興華和何其芳並創造出自己的語言,結合香港市民文學、文言白話,再混合粵語的「三及第」語言,表達他的戲謔、反叛和玄思,還有社會的憤怒和批評。

我編我導我演南無路

蔡炎培看重的還有〈離騷〉這首詩。1950年代的〈彌撒〉四行,1960年代的〈離騷〉一百多行,寫了三年,而且他自言從這首詩起,創作更自覺。這種篇幅規模,或許和也寫了一些長詩的同儕如崑南、王無邪、葉維廉等人互相砥礪有關,但擬古重寫的野心,以及部分經營,確實來自吳興華,但蔡炎培又有獨特的發揮。

吳興華喜寫個人史,不是斤斤計較那種,而是里爾克式的心靈重塑,同時擅長從歷史文學典故取義化身,而蔡炎培這首〈離騷〉也圍繞自身文藝的誕生寫來,在和演戲的父親回家的路上降臨啟蒙的一刻,並反覆進出戲台的人物情節(例如《董小宛與冒辟疆》《楊乃武與小白菜》),這當然植根童年經驗,但與吳興華重演褒姒、西施、琵琶行的故事相比,蔡炎培這裡又彷彿有承繼意味。

這就是我的戲劇,回家的道路
接受不同的言語以同一的語言
但怕出神深處雕通的眉目

這種內省而曲折的句子固然帶有吳興華的影子,類似的著力點還有戲劇動作的塑造和升華時刻的提煉,如中段開始分飾兩個自己:

可是現在你如果和我一起上道
夜眼共盲燈會把你重新孕育
把你置於如幻的世界街心的虬霧
再沒有光,徒然是光的記號
這不是幻滅,幻滅在心裡有幾多藍圖?
這一個日子近了,你就會突然記起
那些尚在劇中的顛倒;那些演員
一句話想使自己不被厚幕拉倒
我編我導我演南無路

可是吳興華太嚴肅了,相比之下,即使背著「離騷」這個名字,蔡炎培有時就是想插科打諢一下,寫到父親喝醉胡鬧,他立即變為觀眾:

相信那時候的小生
不是楊乃武,只要爹開口
粗粗地我們便進入法語時代

精緻時精緻(粵云「骨子時骨子」),遊戲時遊戲,除了多了一點幽默,〈離騷〉本身就更放膽重複一些旋律句,結構上比吳興華的擬古詩更靈活,更何況下半首調子一變,像換了戲碼:

直須夜闌引來了浪子的腳步
腳步趕走了城市,城市的戲自造
花街是我,長巷是我。我我我
我入旋轉的舞台
⋯⋯
你是否清清楚楚地知道
此去跑馬地?再上山光道?
(不要摸錯成和道)
⋯⋯
舞台旋轉著!舞台旋轉著!
貓眼石,凍過水,快的喇
那閉盡在你手中的江城盜仙草?
風已定,人未靜,原來堂棣
做了紅衣衛,電台表弟鬧巴黎
一鬧鬧出巴里島
這是戲劇的,在這齣劇裡我只遵從
另一個自己。

這段傾瀉下來,把父親的醉換成自己的賭,一方面是更多聲音摻雜,趨向戲劇的某種混沌本源,另一方面也以戲劇之名為掩護,盡情飾演另一個自己。到尾聲,

這是戲劇的;如果在這齣劇裡
有你兒子的血肉,有你藝海的星塵
我就斬繩為結,借止為翼
召喚召喚只有魂魄才知道的渡

不是曲終奏雅,而是哭笑難分,告別一個階段。

筆者任《字花》總編輯,蔡爺改用傳真前,常寄信投詩,一展信箋,卻是茶樓點心紙(點餐單),甚或連帶油跡手印,一邊讀詩,一邊也讀透底的「一盅兩件」。可以想像蔡詩多是喧鬧茶樓市集中一揮而就,吸收街談巷說如小說家。聲音氣味就是這樣來。

2017年,詩人蔡炎培(中)出席「香港書獎」頒獎。
2017年,詩人蔡炎培(中)出席「香港書獎」頒獎。

既在現場,也可以直播

蔡炎培的詩一直重視音樂性(更準確地說是「音節」),忘情時就像和音節玩遊戲。音節不只押韻,更包括從現代漢語構詞組句而來的二、三、四音節等變化運用。五四詩人如卞之琳、戴望舒以至吳興華對此都有所探索實驗,在此不贅,而蔡炎培明顯也自覺於這技藝,有時嬉笑怒罵,句尾多用比較悠揚「爽口」的三音節,滑順如打油詩,見於《離鳩譜》的〈周末立體聲〉:

骨灰撒落海
你有機會洗白白
更有機會試駕座頭鯨
縱橫七海索馬里

報紙標題、電影名字、廣告標語混為一談,寫死從未如此暢快,而〈阿茂整餅〉則以錯落短句快剪時事,其「提速」也非常香港:

阿茂整餅
整到中秋提速幾個月
圓月夜
滿城人語廣州話
兩公婆嗌大架
殺千刀
兩兄弟分身家
各自分得半邊燒鵝髀
「鏞記」(金庸)金盆洗手
榮膺作協名譽副主席
舶來的紙尿片
家家戶戶點蟲蟲
蟲蟲飛

(編注:整餅,做月餅;嗌大架,吵大架;燒鵝髀,燒鵝腿;點蟲蟲,蟲蟲飛,粵地童謠。)

這是唱歌時唱歌。如其詩是有話要講,所謂音節也是隨說話者而變,視乎搭配,三音節也可以是婉約的點化。分別代徐悲鴻和胡蘭成而寫的〈代寫情書〉,就像宋詞的某種重構:

西風惡。人情薄
搭上烏篷船
船到橋洞又一個橋眼

我要輕輕扣在你手摘的紅豆子
胭脂馬 寒食路 徐悲鴻

下款也成為情貌,有趣的是,在代寫張愛玲寄胡蘭成的時候,卻是日常獨白語態:

上海還是這個老模樣
無軌電車叮叮響
高叉的旗袍見車上
我沒搭錯車
可我車過虹口過了站
過了站了

如上,這信的一來一回,也是聲情的一收一放。

在整體語氣的驅使上,蔡炎培可說是越寫越收放自如。語氣從街頭巷尾來,有時從現場來,有時語氣像意氣,從內心來。飲江有詩〈爭戰〉說:

你就好啦
你響現場
唔駛睇直播

(編注:你就好啦/你在現場/不用看直播)

蔡寫〈彌敦道上〉,既在現場,也可以直播:

今夕是除夕
彌敦道上
我和你
香港重光的歲月
滑鐵盧道口是南方書局
行過去榕樹頭
香火鼎盛
化骨美人一個斗零睇一睇
我嘴饞,專程
為了一毫兩味鹵水豬嘴肉
靚妹仔時常拉衫尾
這種光天化日的手勢叫做乞

而除夕要過日子,拜山(墳前祭祀先人)也要過日子,〈換鞋〉在2009寫1969與父親「搵山拜」(找山去祭拜),一眨眼卻找不到父親的墓,無厘頭走去換了一對便宜的涼鞋:

回程前路遂有兩朵小黃花
引得蝶兒跟著
很想一吻詩瞳的眼睛

沒什麼爭戰戰爭,只有「大步檻過」,橫跨四十年的現場。

一邊是李商隱、吳興華,一邊是民間的戲言,沒有雅不雅,都是提煉,都有它們不用解釋的秘密。蔡炎培繼續創造自己戲謔批判的語言,而虛無也沒有停下來,身後飄風吹來一聲聲再會,霧裡看花的人已身在霧中。

係咁先啦

蔡炎培的詩總有起碼一個或隱或顯的說話對象或對話者,但更蔡炎培的是,其詩也總隨時準備匯入更多聲音。在〈十項全能〉裡,他與傳奇運動員楊傳廣對話,繼而自況:

正如我
只要有一枝筆
即可持竿高跳
直達地球的南端
陪你冷到滋滋震

後來自己也成為選手之一,一起承受那句神秘的「再會」,那陣身後的「飄風」:

選手們都知道
槍聲一响
正如向晚園林
幽幽傳出一聲的再會
「楊傳廣!」他暗暗
對自己說道
可是只有一股飄風
在他身後面
和著沒有耐性的觀眾
名次已經確是(定)
我是你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這種角色互換,確實是「我編我導我演南無路」無誤。

熱鬧時熱鬧,有時明明角色無多,卻營造了「立體聲」空間,間雜粵語口氣,而且用得活潑生猛,是一個重要原因,如〈大悲咒〉講賭馬失利,劈頭就唸咒解嘲:

喃嘸婀娜婀娜耶夜
談金不說錫之夜
夜好夜

〈生番市〉借三藩市寫香港,從Tony Bennett的歌詞到佔中口號,從代指炸彈的「波羅密」到「落雨擔遮嘛/記得遮埋警察叔叔的一份」(編注:下雨打傘嘛/記得連警察叔叔的一份也遮上),蔡炎培的重點還在於「市」,一個每人都是普通人的空間,可以是這首的「茶餐廳又墟又冚」,可以是〈大悲咒〉「街頭僅得一角投注站/鼎沸一如紐倫堡大審」,歷史的雲煙在此化為談資,無一不是時事,包括自身的、像你像我的不太光鮮也不英雄的一面:

我行街睇戲的金鐘罩背心
「勇」字在前「撇」字在後
伙記:唔該
滑蛋蝦仁炒飯

(編注:行街睇戲,逛街看電影;唔該,勞駕)

筆者任《字花》總編輯,蔡爺改用傳真前,常寄信投詩,一展信箋,卻是點心紙,甚或連帶油跡手印,一邊讀詩,一邊也讀透底的「一盅兩件」。可以想像蔡詩多是喧鬧茶樓市集中一揮而就,吸收街談巷說如小說家。聲音氣味就是這樣來。

蔡詩人在〈談粵語入詩〉一文回憶他的「紥腳奶奶」是他文學生命最重要的人,兒時常聽不識字的她講謎語:「哎吔痛 扯猛弓 捋揸毛 塞住個窿」。一邊是李商隱、吳興華,一邊是民間的戲言,沒有雅不雅,都是提煉,都有它們不用解釋的秘密。他不同意一首粵語詩中用「走啫」,認為「企不硬」,而建議用「走頭」或「較腳」,便可見口語對他來說應該是另一種實在、「到肉」的表達,如果是現在,換成「係咁先啦」(就先這樣吧)「有下次嘅話」(如果有下次),蔡爺又收貨嗎?

詩人蔡炎培。
詩人蔡炎培。

不義的政權只想我們相對無言,而蔡爺的詩摻雜了民間的聲氣,加以即興的轉韻、生猛的混音,擲入虛無。孤獨本來就是晦澀的,你想讓我們聽,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回音,也成為彼此的如夢令。

寫詩的人註定被詩寫

麥然然在〈雪裡鳴禽:論蔡炎培詩歌的聲音〉指出現代抒情詩的拓展和深化,在於向自我內心世界開掘,通過抒情自我的聲音而寫出整個時代的聲音,詩人也不得不積極利用那個時代一切文化積累的成績,通過描寫自己而描寫他那個時代,而蔡炎培的詩,便體現了這種聲音的積極調動。陳智德提及蔡炎培六七十年代的詩,已繼承吳興華和何其芳並創造出自己的語言,結合香港市民文學、文言白話混合粵語的「三及第」語言,表達他的戲謔、反叛和玄思,還有社會的憤怒和批評,民間、不正規的語言實有其反建制的政治性指向,只不過指向的未必是革命和批判,而是虛無。

蔡炎培繼續創造自己戲謔批判的語言,而虛無也沒有停下來,身後飄風吹來一聲聲再會,霧裡看花的人已身在霧中:

昂坪360
老張的哲學如詩如畫
我不會跌倒
我將穿越死亡的幽谷
幽谷之姬
美即是醜‧醜即是美
愛即是哀‧哀即是愛
大佛冇眼睇
幻即是覺‧覺即是幻
冥即是河‧河即是冥
暗黑很美
使者已然對過我的李金髮
你的身份倖存證

(編注:冇眼睇,沒眼看。)

有驚無險,過渡幽谷,全詩緊扣霧而不著霧,當然,更突出是寫死,但偏偏在昂坪360這人人嘲笑的市儈景點發生,又多了一重自嘲和批判,而「幽谷之姬」是詩人以前提過的馬,於是又令人想起賭馬輸錢的〈大悲咒〉。然而就在吟哦之際,出名晦澀的五四詩人李金髮突然出場,「對」是核對、通關,「李」又是「你」。穿過人世間的美醜愛哀,來到冥河畔,晦澀竟是身份的證明、倖存的憑據?以晦澀克服危險——乃至死亡?不禁越想越凜然。此詩寫於2月14日情人節,詩人七十三歲,只有霧為依傍。廖偉棠說蔡詩人揮霍語言背後是一種佯狂的激進精神,通過不斷回溯性情之本真(也許包括追問情之本真),在日常的裂縫、時代的飄風苦雨裡,敞開成溫度計。這霧中人的確情願在幻覺裡,在暗黑中倖存著。死亡的幽谷不是虛無的深淵,而是大佛不忍全關的眼。

蔡爺說「離鳩譜」(編注:離譜的粗口版),我們現在則常說「痴撚線」(編注:神經病的粗口版)(事實上蔡爺也在〈異象〉說過),恰好湊成一對。有時我們也會說累了,一夜無話,而蔡爺不是擲下一句離鳩譜就算,而是去寫離鳩譜。「有毛有翼」而「曉飛」,不能飛就是〈無翼鳥〉,恰好和〈霧中人〉又是一對:

我默默數手指
掂量哪一隻腳長哪一隻腳短
我很想中一次三T
然後出門
看看幾個方外的朋友
紅塵中
聽你一堂課

靜夜。月光。水井
寫詩的人註定被詩寫
你呵呵笑
一台電腦把我們帶回無頭無腦去
我從未一見的女人
如此放恣
這是地獄嗎?
是。抱歉沒有天使

本來是給別人的情書,再來給自己,給我們,我們又是誰呢,收信人原來不重要,我們都是時代迷霧裡的無翼鳥,只但是:

你念我
我無有而永在

——<應鳥兒問答>

不義的政權只想我們相對無言,而蔡爺的詩摻雜了民間的聲氣,加以即興的轉韻、生猛的混音,擲入虛無。孤獨本來就是晦澀的,你想讓我們聽,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回音,也成為彼此的如夢令。擅寫生死離別的你其實總在回頭召喚,力挽逝者,或與無限的當代史閒話家常。你念過多少次香港的小名──彌敦道、歌連臣角、跑馬地──現在輪到我們,念你的詩──彌撒、離騷、離鳩譜。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门槛好高

  2. 在風物誌下看見對社會的批判固然可取,但三番四次的「不義政權」的控訴,嚴格來說和所賞析的詩歌內容不盡呼應,其實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