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蔡炎培:情诗人代写情信,你念过多少次香港的小名?

蔡爷的诗掺杂了民间的声气,加以即兴的转韵、生猛的混音,掷入虚无。孤独本来就是晦涩的,你想让我们听⋯⋯
诗人蔡炎培。
香港 文学 社会 风物

这是地狱吗?是。抱歉没有天使──〈无翼鸟〉

一个诗人,在香港这城市,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写诗,写了六七十年,看过多少地狱,多少天使?他也许会答:

我有八达通长者优惠卡
地车五行无阻
一年到晚四围游
我的本身
成了全城最佳的视野
——〈如梦令〉

虽然置身香港这貌似“不需要诗的城市”,他还是笑说:“城里人天生最富诗意”,因此才要做地下的天使(他常穿白衣),写下一首首如梦令。

蔡炎培(1935年-2021年9月6日),生于广州,战前移民香港。1954年,开始创作之路,曾于《人人文学》、《诗朵》、《香港时报》、《文艺新潮》等刊物发表作品。曾主编《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影响广泛。又于《星岛日报》撰写专栏“碎影集”。1965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后任职《明报》副刊编辑,曾做过多届青年文学奖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评判。2003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诗集有《小诗三卷》、《变种的红豆》、《蓝田日暖》、《中国时间》、《十项全能》、《真假诗炒》、《水调歌头》、《代笔情书》、《离鸠谱》、《小说.随笔.诗》、《无语录》等,小说文集《上下卷》(与朱珺合著)、《日落的玫瑰》。

轻轻地掩门,走了

刚离开了我们的蔡爷蔡炎培,写过最有名的一首诗可能就是〈弥撒〉,那年他十九岁,留下四行诗,转眼一世纪,“还下著离离的细雨”,便“轻轻地掩门,走了”。

还下著离离的细雨
又是圣嘉肋近夜的晚钟
为谁燃点了一根银烛
你轻轻的掩门,走了
——〈弥撒〉

不少人都称道末句的停顿,转身离去,再确认已离去的惆怅,但这里想先说题目。作为场景的“弥撒”,本来就有“离散”之意(来自拉丁语Missa),而且对粤语来说,除非刻意正音,笔者听到的十居七八已不是“微”(mei),甚至也不是“尼”(nei),而是“离”(lei)。这里不是说诗人有意暗示,因为诗本身的情境已圆足,但“弥/离”之变却令我们想到,一个诗人,其毕生创作必然多少埋伏了社会和时代的语言线索,容让后来的阅读展开,并反过来呈现更多声貌情态。这不是反映现实,只是因为诗人以语言为事。

诗人也往往惘然。笔者早前访问另一位香港诗人、与蔡爷同龄的昆南,他说他不怎么喜欢古典诗,最喜欢的古代诗人就是李贺,也不怎么读五四文学。突然记起这一点,是因为在文学趣味上,昆南和蔡炎培的确差异颇大。当然有相通之处,两人都喜欢作家无名氏(卜宁),也受过欧美和台湾现代文学薰陶,但蔡却明显追慕汲取古典文学意境、兴寄象征的传统,他的古代典故俯拾即是,他也在诗中自道“我被唐衣包裹/却被一支元曲催送”(寄维斯瓦娃),而更重要的是,他是通过五四诗人进行古典养分的转嫁的。四九年前的大陆诗人,他经常挂在口边的是吴兴华,更称他为师父,当年,吴兴华在北京的诗友林以亮来港,把吴诗以笔名“梁文星”发表在《人人文学》上,从而影响了年轻诗人。其实不只吴兴华,废名、何其芳、辛笛、戴望舒各具格调的余音也能在蔡炎培的诗中寻获。

黄灿然曾说蔡炎培的诗“不讲逻辑,但真情流露”,“解不通,但迷人”,又强调这不是晦涩,因为诗句很具体,很日常化,表面上没有逻辑,节奏却节奏清晰、有效。〈弥撒〉一诗同样清晰却迷离,当中意境令人想到李商隐(1967年蔡曾以“林筑”为笔名在《当代文艺》发表〈晓镜──寄商隐〉并掀起一场“密码诗”论战)。后世解读李商隐〈无题〉系列的隐情,但朦胧尽头,不就是心事二字?〈弥撒〉中的“你”和窥者、点银烛又为了谁,知道了也无增减于恍惚的等待、迷离的别意。钱锺书说过雾里看花的诗没什么好不好,如果本来就是想写雾里看花?蔡炎培在十数年后的一篇〈卡缪时间〉里形容〈弥撒〉是他诗的起点,说他已经没有“心事”,“也没有惘然”,可知当时的惘然是那样清晰。

然而,就正在这惘然的相通处,见出最大的差异,〈弥撒〉毕竟不是〈无题〉,不是“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它除了文字也是一种语气。“还下著”、“又是”、“为谁燃点了一根银烛?”和“走了”,都流贯著说话的口吻。戴望舒、辛笛对五四新诗创发也在于语气的曲折调度:

这里他来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上有沉著的跫音。
从黑茫茫的雾,
到黑茫茫的雾。
——戴望舒〈夜行者〉

又或是辛笛的〈再见,蓝马店〉: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蔡炎培的这个起点,更寻常,又更不寻常。语气就是门的半掩。

蔡炎培六七十年代的诗,已继承吴兴华和何其芳并创造出自己的语言,结合香港市民文学、文言白话,再混合粤语的“三及第”语言,表达他的戏谑、反叛和玄思,还有社会的愤怒和批评。

我编我导我演南无路

蔡炎培看重的还有〈离骚〉这首诗。1950年代的〈弥撒〉四行,1960年代的〈离骚〉一百多行,写了三年,而且他自言从这首诗起,创作更自觉。这种篇幅规模,或许和也写了一些长诗的同侪如昆南、王无邪、叶维廉等人互相砥砺有关,但拟古重写的野心,以及部分经营,确实来自吴兴华,但蔡炎培又有独特的发挥。

吴兴华喜写个人史,不是斤斤计较那种,而是里尔克式的心灵重塑,同时擅长从历史文学典故取义化身,而蔡炎培这首〈离骚〉也围绕自身文艺的诞生写来,在和演戏的父亲回家的路上降临启蒙的一刻,并反复进出戏台的人物情节(例如《董小宛与冒辟疆》《杨乃武与小白菜》),这当然植根童年经验,但与吴兴华重演褒姒、西施、琵琶行的故事相比,蔡炎培这里又仿佛有承继意味。

这就是我的戏剧,回家的道路
接受不同的言语以同一的语言
但怕出神深处雕通的眉目

这种内省而曲折的句子固然带有吴兴华的影子,类似的著力点还有戏剧动作的塑造和升华时刻的提炼,如中段开始分饰两个自己:

可是现在你如果和我一起上道
夜眼共盲灯会把你重新孕育
把你置于如幻的世界街心的虬雾
再没有光,徒然是光的记号
这不是幻灭,幻灭在心里有几多蓝图?
这一个日子近了,你就会突然记起
那些尚在剧中的颠倒;那些演员
一句话想使自己不被厚幕拉倒
我编我导我演南无路

可是吴兴华太严肃了,相比之下,即使背著“离骚”这个名字,蔡炎培有时就是想插科打诨一下,写到父亲喝醉胡闹,他立即变为观众:

相信那时候的小生
不是杨乃武,只要爹开口
粗粗地我们便进入法语时代

精致时精致(粤云“骨子时骨子”),游戏时游戏,除了多了一点幽默,〈离骚〉本身就更放胆重复一些旋律句,结构上比吴兴华的拟古诗更灵活,更何况下半首调子一变,像换了戏码:

直须夜阑引来了浪子的脚步
脚步赶走了城市,城市的戏自造
花街是我,长巷是我。我我我
我入旋转的舞台
⋯⋯
你是否清清楚楚地知道
此去跑马地?再上山光道?
(不要摸错成和道)
⋯⋯
舞台旋转著!舞台旋转著!
猫眼石,冻过水,快的喇
那闭尽在你手中的江城盗仙草?
风已定,人未静,原来堂棣
做了红衣卫,电台表弟闹巴黎
一闹闹出巴里岛
这是戏剧的,在这出剧里我只遵从
另一个自己。

这段倾泻下来,把父亲的醉换成自己的赌,一方面是更多声音掺杂,趋向戏剧的某种混沌本源,另一方面也以戏剧之名为掩护,尽情饰演另一个自己。到尾声,

这是戏剧的;如果在这出剧里
有你儿子的血肉,有你艺海的星尘
我就斩绳为结,借止为翼
召唤召唤只有魂魄才知道的渡

不是曲终奏雅,而是哭笑难分,告别一个阶段。

笔者任《字花》总编辑,蔡爷改用传真前,常寄信投诗,一展信笺,却是茶楼点心纸(点餐单),甚或连带油迹手印,一边读诗,一边也读透底的“一盅两件”。可以想像蔡诗多是喧闹茶楼市集中一挥而就,吸收街谈巷说如小说家。声音气味就是这样来。

2017年,诗人蔡炎培(中)出席“香港书奖”颁奖。
2017年,诗人蔡炎培(中)出席“香港书奖”颁奖。

既在现场,也可以直播

蔡炎培的诗一直重视音乐性(更准确地说是“音节”),忘情时就像和音节玩游戏。音节不只押韵,更包括从现代汉语构词组句而来的二、三、四音节等变化运用。五四诗人如卞之琳、戴望舒以至吴兴华对此都有所探索实验,在此不赘,而蔡炎培明显也自觉于这技艺,有时嬉笑怒骂,句尾多用比较悠扬“爽口”的三音节,滑顺如打油诗,见于《离鸠谱》的〈周末立体声〉:

骨灰撒落海
你有机会洗白白
更有机会试驾座头鲸
纵横七海索马里

报纸标题、电影名字、广告标语混为一谈,写死从未如此畅快,而〈阿茂整饼〉则以错落短句快剪时事,其“提速”也非常香港:

阿茂整饼
整到中秋提速几个月
圆月夜
满城人语广州话
两公婆嗌大架
杀千刀
两兄弟分身家
各自分得半边烧鹅髀
“镛记”(金庸)金盆洗手
荣膺作协名誉副主席
舶来的纸尿片
家家户户点虫虫
虫虫飞

(编注:整饼,做月饼;嗌大架,吵大架;烧鹅髀,烧鹅腿;点虫虫,虫虫飞,粤地童谣。)

这是唱歌时唱歌。如其诗是有话要讲,所谓音节也是随说话者而变,视乎搭配,三音节也可以是婉约的点化。分别代徐悲鸿和胡兰成而写的〈代写情书〉,就像宋词的某种重构:

西风恶。人情薄
搭上乌篷船
船到桥洞又一个桥眼

我要轻轻扣在你手摘的红豆子
胭脂马 寒食路 徐悲鸿

下款也成为情貌,有趣的是,在代写张爱玲寄胡兰成的时候,却是日常独白语态:

上海还是这个老模样
无轨电车叮叮响
高叉的旗袍见车上
我没搭错车
可我车过虹口过了站
过了站了

如上,这信的一来一回,也是声情的一收一放。

在整体语气的驱使上,蔡炎培可说是越写越收放自如。语气从街头巷尾来,有时从现场来,有时语气像意气,从内心来。饮江有诗〈争战〉说:

你就好啦
你响现场
唔驶睇直播

(编注:你就好啦/你在现场/不用看直播)

蔡写〈弥敦道上〉,既在现场,也可以直播:

今夕是除夕
弥敦道上
我和你
香港重光的岁月
滑铁卢道口是南方书局
行过去榕树头
香火鼎盛
化骨美人一个斗零睇一睇
我嘴馋,专程
为了一毫两味卤水猪嘴肉
靓妹仔时常拉衫尾
这种光天化日的手势叫做乞

而除夕要过日子,拜山(坟前祭祀先人)也要过日子,〈换鞋〉在2009写1969与父亲“揾山拜”(找山去祭拜),一眨眼却找不到父亲的墓,无厘头走去换了一对便宜的凉鞋:

回程前路遂有两朵小黄花
引得蝶儿跟著
很想一吻诗瞳的眼睛

没什么争战战争,只有“大步槛过”,横跨四十年的现场。

一边是李商隐、吴兴华,一边是民间的戏言,没有雅不雅,都是提炼,都有它们不用解释的秘密。蔡炎培继续创造自己戏谑批判的语言,而虚无也没有停下来,身后飘风吹来一声声再会,雾里看花的人已身在雾中。

系咁先啦

蔡炎培的诗总有起码一个或隐或显的说话对象或对话者,但更蔡炎培的是,其诗也总随时准备汇入更多声音。在〈十项全能〉里,他与传奇运动员杨传广对话,继而自况:

正如我
只要有一枝笔
即可持竿高跳
直达地球的南端
陪你冷到滋滋震

后来自己也成为选手之一,一起承受那句神秘的“再会”,那阵身后的“飘风”:

选手们都知道
枪声一响
正如向晚园林
幽幽传出一声的再会
“杨传广!”他暗暗
对自己说道
可是只有一股飘风
在他身后面
和著没有耐性的观众
名次已经确是(定)
我是你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这种角色互换,确实是“我编我导我演南无路”无误。

热闹时热闹,有时明明角色无多,却营造了“立体声”空间,间杂粤语口气,而且用得活泼生猛,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大悲咒〉讲赌马失利,劈头就念咒解嘲:

喃呒婀娜婀娜耶夜
谈金不说锡之夜
夜好夜

〈生番市〉借三藩市写香港,从Tony Bennett的歌词到占中口号,从代指炸弹的“波罗密”到“落雨担遮嘛/记得遮埋警察叔叔的一份”(编注:下雨打伞嘛/记得连警察叔叔的一份也遮上),蔡炎培的重点还在于“市”,一个每人都是普通人的空间,可以是这首的“茶餐厅又墟又冚”,可以是〈大悲咒〉“街头仅得一角投注站/鼎沸一如纽伦堡大审”,历史的云烟在此化为谈资,无一不是时事,包括自身的、像你像我的不太光鲜也不英雄的一面:

我行街睇戏的金钟罩背心
“勇”字在前“撇”字在后
伙记:唔该
滑蛋虾仁炒饭

(编注:行街睇戏,逛街看电影;唔该,劳驾)

笔者任《字花》总编辑,蔡爷改用传真前,常寄信投诗,一展信笺,却是点心纸,甚或连带油迹手印,一边读诗,一边也读透底的“一盅两件”。可以想像蔡诗多是喧闹茶楼市集中一挥而就,吸收街谈巷说如小说家。声音气味就是这样来。

蔡诗人在〈谈粤语入诗〉一文回忆他的“紥脚奶奶”是他文学生命最重要的人,儿时常听不识字的她讲谜语:“哎吔痛 扯猛弓 捋揸毛 塞住个窿”。一边是李商隐、吴兴华,一边是民间的戏言,没有雅不雅,都是提炼,都有它们不用解释的秘密。他不同意一首粤语诗中用“走啫”,认为“企不硬”,而建议用“走头”或“较脚”,便可见口语对他来说应该是另一种实在、“到肉”的表达,如果是现在,换成“系咁先啦”(就先这样吧)“有下次嘅话”(如果有下次),蔡爷又收货吗?

诗人蔡炎培。
诗人蔡炎培。

不义的政权只想我们相对无言,而蔡爷的诗掺杂了民间的声气,加以即兴的转韵、生猛的混音,掷入虚无。孤独本来就是晦涩的,你想让我们听,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回音,也成为彼此的如梦令。

写诗的人注定被诗写

麦然然在〈雪里鸣禽:论蔡炎培诗歌的声音〉指出现代抒情诗的拓展和深化,在于向自我内心世界开掘,通过抒情自我的声音而写出整个时代的声音,诗人也不得不积极利用那个时代一切文化积累的成绩,通过描写自己而描写他那个时代,而蔡炎培的诗,便体现了这种声音的积极调动。陈智德提及蔡炎培六七十年代的诗,已继承吴兴华和何其芳并创造出自己的语言,结合香港市民文学、文言白话混合粤语的“三及第”语言,表达他的戏谑、反叛和玄思,还有社会的愤怒和批评,民间、不正规的语言实有其反建制的政治性指向,只不过指向的未必是革命和批判,而是虚无。

蔡炎培继续创造自己戏谑批判的语言,而虚无也没有停下来,身后飘风吹来一声声再会,雾里看花的人已身在雾中:

昂坪360
老张的哲学如诗如画
我不会跌倒
我将穿越死亡的幽谷
幽谷之姬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爱即是哀‧哀即是爱
大佛冇眼睇
幻即是觉‧觉即是幻
冥即是河‧河即是冥
暗黑很美
使者已然对过我的李金发
你的身份幸存证

(编注:冇眼睇,没眼看。)

有惊无险,过渡幽谷,全诗紧扣雾而不著雾,当然,更突出是写死,但偏偏在昂坪360这人人嘲笑的市侩景点发生,又多了一重自嘲和批判,而“幽谷之姬”是诗人以前提过的马,于是又令人想起赌马输钱的〈大悲咒〉。然而就在吟哦之际,出名晦涩的五四诗人李金发突然出场,“对”是核对、通关,“李”又是“你”。穿过人世间的美丑爱哀,来到冥河畔,晦涩竟是身份的证明、幸存的凭据?以晦涩克服危险——乃至死亡?不禁越想越凛然。此诗写于2月14日情人节,诗人七十三岁,只有雾为依傍。廖伟棠说蔡诗人挥霍语言背后是一种佯狂的激进精神,通过不断回溯性情之本真(也许包括追问情之本真),在日常的裂缝、时代的飘风苦雨里,敞开成温度计。这雾中人的确情愿在幻觉里,在暗黑中幸存著。死亡的幽谷不是虚无的深渊,而是大佛不忍全关的眼。

蔡爷说“离鸠谱”(编注:离谱的粗口版),我们现在则常说“痴撚线”(编注:神经病的粗口版)(事实上蔡爷也在〈异象〉说过),恰好凑成一对。有时我们也会说累了,一夜无话,而蔡爷不是掷下一句离鸠谱就算,而是去写离鸠谱。“有毛有翼”而“晓飞”,不能飞就是〈无翼鸟〉,恰好和〈雾中人〉又是一对:

我默默数手指
掂量哪一只脚长哪一只脚短
我很想中一次三T
然后出门
看看几个方外的朋友
红尘中
听你一堂课

静夜。月光。水井
写诗的人注定被诗写
你呵呵笑
一台电脑把我们带回无头无脑去
我从未一见的女人
如此放恣
这是地狱吗?
是。抱歉没有天使

本来是给别人的情书,再来给自己,给我们,我们又是谁呢,收信人原来不重要,我们都是时代迷雾里的无翼鸟,只但是:

你念我
我无有而永在

——<应鸟儿问答>

不义的政权只想我们相对无言,而蔡爷的诗掺杂了民间的声气,加以即兴的转韵、生猛的混音,掷入虚无。孤独本来就是晦涩的,你想让我们听,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回音,也成为彼此的如梦令。擅写生死离别的你其实总在回头召唤,力挽逝者,或与无限的当代史闲话家常。你念过多少次香港的小名──弥敦道、歌连臣角、跑马地──现在轮到我们,念你的诗──弥撒、离骚、离鸠谱。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门槛好高

  2. 在風物誌下看見對社會的批判固然可取,但三番四次的「不義政權」的控訴,嚴格來說和所賞析的詩歌內容不盡呼應,其實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