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灣疫情

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三級警報解除

 2021年7月30日台灣台北,一名男子穿過萬華夜市的消毒門。

2021年7月30日台灣台北,一名男子穿過萬華夜市的消毒門。攝:Shih Hsun Chao/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 台灣組、實習記者 黃傲天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8-01

#數據儀表板#台灣疫情

5月19日,因應台灣疫情升溫,全台升至三級警戒,直到7月27日降回二級警戒,共計69天。按指揮中心規劃,二級警戒至少持續至8月9日。在過去的一週內,5月16日至22日,本土確診共3181例(含校正回歸案例),而近一週、7月25日至31日,本土確診總數已降至104例。

今(1)日下午最新數據,尚未列入此表中。1日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新增12例本土、2例境外移入個案,新增2死亡個案。

自三級警戒的第一週開始,端傳媒即以「疫情週報:數據儀表板」的方式,追蹤台灣疫情數據,收集專家意見,對於政府數據缺漏提出疑問,並將數據視覺化,方便讀者掌握台灣疫情動態,迄今十一週。由於台灣指揮中心已在本週宣布三級警戒解除,下一週的數據週報將停止更新。

【8月10日更新】

據台灣政府提供的數據,7月24日至31日,死亡個案僅新增1例;然而,8月7日,指揮中心宣布新增12例死亡,死亡日卻介於7月22日至7月30日。

指揮官陳時中稱,7月23日時程式有所修改,導致擷取檔案時資料不全,「前陣子個案數都是零,後來判定單位覺得有些怪異,從檔案中搜尋,發現有部分檔案沒有轉進來」,新增的12例死亡中,有11例因而較晚被公布。

對此,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8月9日以「死亡人數也開始『校正回歸』?」為題,於臉書撰文質疑染疫死亡「到底有沒有黑數」,要求政府向人民釋疑。

衛福部:疫情低度流行,可維持緩慢下降趨勢

5月中旬,三級警戒開始後,確診案例大幅增加,受篩檢量能、通報程序影響,確診案例出現「塞車」狀況,5月22日至6月6日間因而出現「校正回歸」情形,一度引起輿論譁然,也連帶影響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任。

由「數據儀表板」中「未檢驗的檢體數量」欄位可見,5月排除數一直遠低於通報數,兩個數字於後漸趨相同,近一週通報數每日平均約21718、排除數則是21554,可見通報流程簡化、效率提升的效果。

過去七天,單日本土確診數都在10至21例間。衛福部7月29日至行政院會報告「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認為疫情曲線可維持緩慢下降趨勢,未來一週每日發病新增可能維持30例至50例以下;同日疫情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近期每日確診數低於30例至50例,是否代表有潛在病例?是否不可能回到確診「加零」?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每日確診低於30例至50例是非常低的數字,近期每日確診數約20例上下,希望持續維持,隨著居家隔離對象慢慢解除隔離,新增案例會愈少,確診案例數應該還會往下降,雖仍可能有群聚事件,但處理群聚事件的經驗與速度已增快許多;陳時中也稱,疫情控制不以零確診為目標,因此不會有潛在案例沒報出來,但若有零確診出現,「我們確實會很高興。」

關於解除隔離相關內容,第八週的疫情週報我們曾統整標準的異動歷程。7月20日,指揮中心在全國防疫會議後,決議再次調整,新聞稿寫道

「針對地方政府所提,確診者其症狀緩解且檢疫期滿,惟經採檢後Ct值<30,可繼續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進行居家隔離;至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期滿,惟採檢陽性但Ct值>30之處置方式,仍請依確診者處置方式辦理,至2採後Ct值均>30者,可解除居家隔離,但其密切接觸者應辦理疫調匡列。」

因仍不確定此一版本與原版本的差異,向指揮中心詢問,經過此次調整,解除隔離的標準與原訂版本有何差異?更動的依據為何?

指揮中心公關室表示,會再向相關業務單位詢問,但距離端傳媒記者提問已超過一週,仍未得到指揮中心的說明及回應。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9日累計公布14,438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85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0%。

近一週僅1人死亡,但重症率、致死率未下降

除了疫情曲線趨緩,死亡個案數也大幅下降:過去七天,僅新增1例死亡個案,截至7月31日,累計787人死亡,其中有695例年齡大於60歲、占比約88.3%。

但輿論一直認為,台灣的致死率數字過高:截至7月31日,以「確診者死亡比」(Case Fatality Ratio,簡稱 CFR)方式衡量的致死率,台灣約為5.02%,美國1.8%、英國2.2%、日本1.7%、南韓1.1%。

彭博社(Bloomberg)也注意到台灣的高致死率,在7月26日的報導中,將其歸咎於自滿心態(driven by complacency)。綜合彭博社對台灣前疾管署長張鴻仁、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也是港府疫苗政策團隊成員)的採訪內容,這篇報導認為,台灣致死率高,與政府未在病例數較低時積極接種疫苗、提升篩檢能力、強化醫療量能有關。

我們在第七週的「數據儀表板」曾簡介「致死率偏高」議題:數據的計算,會受檢測人數、人口結構、醫療照護系統限制,詳見第七週的疫情週報

致死率的高低,也與重症率有關。6月1日,確診個案重症率為16.3%,60歲以上則有30.2%;截至7月31日,重症率上升至19.5%,60歲以上增幅更大、增至38.8%。

為降低致死率及重症率,在前線醫護、防疫人員接種疫苗後,指揮中心優先讓高齡者施打疫苗,作為預防措施。除此之外,6月的作為還包括:採購已通過美國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EUA)的單株抗體藥物bamlanivimab、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減少輕中症者轉為重症;大量採購、儲備用於治療重症者的藥物瑞德西韋,並委請疾管署增加類固醇訂購量,於患者呼吸困難時使用、降低死亡機率。

7月5日的防疫記者會上,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疫情資料時表示,使用單株抗體對病人有很大幫助,更能減少重症死亡狀況。

2021年7月21日台灣台北,人們在醫院內接種2019冠狀病毒的疫苗。
2021年7月21日台灣台北,人們在醫院內接種2019冠狀病毒的疫苗。

政府的疫苗數據資料:無法回看過去資料,中途有數次錯誤

接種疫苗後仍可能染疫,但誠如上述,可避免重症死亡,疫苗相關數據故為防疫重要指標。截至7月30日,台灣疫苗「接種一劑涵蓋率」為 32.82%、「接種二劑涵蓋率」為 1.62%,「劑次人口比」則是34.4。過去七日,疫苗平均施打速度每日約21.8萬人次(上週日則為17.8萬人次),以此速度估算,「接種一劑涵蓋率」要達到 40%、60% 分別還需約6天、28天。

第九週第十週的疫情週報,我們說明了「疫苗接種涵蓋率」、「劑次人口比」的差異及意義。過去這段時間,衛福部疾管署每日於「COVID-19 疫苗統計資料」專區上傳的檔案,經過多次改變:

6月9日前,僅公告疫苗接種累計人次,自6月10日起增加公布AZ、莫德納疫苗個別接種人次;6月22日起,新增第二劑接種人次,我們因而能計算「接種二劑涵蓋率」;7月9日起,開始公告縣市別疫苗累計配送劑數與接種人次,我們透過這些數據,計算各縣市「劑次人口比」、比較區域間的差異。

但7月27日起,政府不再繼續公布縣市別疫苗累計配送劑數與接種人次,各縣市累計配送劑數、第一劑及第二劑個別的累計接種人次、以及疫苗剩餘量,都無法繼續掌握。

7月29日,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暫時不會公布各縣市疫苗剩餘量,以「避免比較心理」:「每個縣市有它的想法,剩的多會被說打得慢,剩的少又會被說打太快 ,所以要避免比較心理」。

出於官方的這項調整,我們無法繼續透過「劑次人口比」衡量區域分配的現況。端傳媒計算台灣各地疫苗「劑次人口比」,自7月9日至7月26日,六都數據分別為:台北市由20.19升至40.43、新北市由12.46升至29.97、桃園市由15.03升至29.03、台中市由13.92升至28.26、台南市由13.2升至26.52、高雄市由14.17升至29.59;最高的縣市連江縣,由54.69升至69.16,最低的新竹縣則由9.02升至22.16。

另外,台灣政府採用逐日更新、不可回溯的方式更新疫苗統計資料,僅能在當日下載前一天的資料,隔日過往的資料便無法再翻查。端傳媒曾試圖向指揮中心索取過往特定日期的疫苗數據,以核實相關資料,指揮中心回應:

「疫苗統計資料可能依醫療機構補上傳資料而隨時變動,故各項數據皆可能回補修正先前之統計資料,指揮中心在每日記者會後於官網公布前一日疫苗統計相關數據,不另提供過往之數據資料,建議每日於該頁面取得留存。」

新竹縣衛生局直至上週,都還會在網站上的「COVID-19疫苗專區」留存疫苗資料,但近日端傳媒記者發現,該連結會直接導入衛福部的疫苗專區,也無法回溯過往資料。端傳媒記者就此致電詢問,新竹縣衛生局表示,考量衛福部官方為最新、確認無誤的資料,且沒有民眾反映有翻查過往數據的需求,因此決議撤下相關資料,直接導流至衛福部的最新資料。

事實上,端傳媒記者曾在翻查疫苗數據時發現多處應勘誤的部分,包括但不限於:6月23日,將「接種人口涵蓋率」以接種一劑+二劑的累計人次計算,但6月24日之後都是以接種一劑累計人次計算,同一指標採用不同算式卻未說明;7月2日,將接種一劑+二劑累計人次誤植為接種一劑累計人次,數個小時更正後重新上載,但沒有公告、也未向傳媒通知原先提供的資料有誤。

端傳媒將現有的疫苗資料全數彙整上傳雲端硬碟,讀者可點選連結參閱

外國疫苗陸續抵台,蔡英文宣布施打國產「高端」疫苗

本週,台灣預計取得的疫苗中,有18.4%已到貨,較上週增加1.2%:

7月26日,捷克衛生部長渥伊泰赫(Adam Vojtěch)宣布,將捐贈台灣3萬劑疫苗。捷克成為立陶宛、斯洛伐克之後,第三個宣布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歐洲國家。

7月27日,政府訂購之AZ疫苗第四批抵台,約有58.2萬劑。指揮中心指出,與AZ藥廠簽署1,000萬劑COVID-19疫苗供應合約,先前已到貨3月3日11.7萬劑、7月7日62.6萬劑、7月15日56萬劑,本次提供第四批疫苗,截至目前總計約188.5萬劑到貨。

7月31日,立陶宛宣布捐贈的2萬劑AZ疫苗抵台。台灣外交部指出,立陶宛捐贈台灣的疫苗原預訂在今年9月底運抵台灣,但在立陶宛政府積極推動並經雙方密切協調下,提前兩個月運達。

另外,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於7月25日納入公費接種作業計畫,並於7月27日新增至疫苗預約平台的意願登記選項。7月28日,總統蔡英文表示,「我已經完成疫苗意願登記,並且選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

截至7月31日17時,疫苗意願登記只選AZ疫苗有768,534人、佔比6.55%;選擇AZ與莫德納有6,073,185人,佔比51.79%;選擇AZ、莫德納及高端有566,304人、佔比4.83%;選擇AZ、高端為28,718人、佔比0.24%;只選莫德納有4,021,008人、佔比34.29%;選擇莫德納與高端有113,720人,佔比0.97%;只選高端有155,641人、佔比1.33%。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