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輿論觀察河南暴雨

從問責消失到鴻星爾克:河南水災的多重敘事與自我感動的民間情緒

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這場暴雨,國家意志與民間情緒,以更加民粹的形式團結在了一起。

2021年7月23日中國河南省新鄉市 ,救援人員使用卡車從災區疏散當地居民。

2021年7月23日中國河南省新鄉市 ,救援人員使用卡車從災區疏散當地居民。攝:Cui Na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7-26

#河南暴雨#公共輿論#評論

河南暴雨帶來的洪水,和以快速反應見長的互聯網之間,拉開了明顯的時間差。以微博熱搜作為座標來看,7月20日下午2點,已經因暴雨而淹沒了部分路段的鄭州,在微博熱搜中得到的話題呈現是「鄭州的海來看我了」——這是近幾年中國民間對城市內澇的常見浪漫化修辭,官媒也習慣用「開啟看海模式」報導城市暴雨。下午5點,一小時內201.9毫米的超歷史極值暴雨剛剛下完,話題「鄭州地鐵4號線成水簾洞」上升到熱搜第6名,此時暴雨造成的慘劇已陸續發生。

直到當天晚上7點半,「鄭州停電」、「河南暴雨救援電話」、「河南暴雨互助」等話題進入熱搜榜,人們才普遍意識到這是一場災難,並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積極轉發求助和救援信息。當晚8點之後,水災輿論聚焦在被洪水淹沒的鄭州地鐵上,人們轉發困在地鐵裏的人發出的呼救視頻,但信息也陷入混亂之中,鄭州市政府一度發出消息指受困者已全部被救出,又迅速被求救者發出的信息證偽。在21日凌晨近4點官方通報地鐵中有12人死亡之前,人們對地鐵5號線的救助和傷亡情況所知甚少,而截至本文發稿時,官方也只公布了其中9名遇難者的信息,此外,仍有地鐵失聯者的家屬在要求官方繼續搜救。

信息混亂的局面在後續幾天也沒有得到顯著好轉。一方面,民間依靠互聯網快速建立起發揮「調度中心」作用的自救網絡,但面對分布在整個河南省的大面積受災人口,仍然力有不逮;另一方面,河南政府以沉默寡言的姿態守住了關鍵信息的發布權限,儘管大量市場化媒體在前線發回調查報導,始終未能凝聚起問責的聲音。當局沒有承受需迫切回應的公共輿論壓力,傷亡人數和名單也只能等待官方「權威發布」。

暴雨過後,救援與調查仍要持續一段時間,這創造了一個輿論窗口期,眾多遊離在災難核心敘事之外的社會議題逐一登場,測試民間情緒的水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