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走出仇恨、哀痛與愧疚:高壓時代,香港人如何情緒自救?

在面對種種社會和個人問題的輾壓之時,人們怎樣找到屬於自己的活下去的方式?好像沒有事情可以做,但也總有事情可以做。

阿苗在長洲的沙灘上。

阿苗在長洲的沙灘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吳世寧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7-14

#無力感#心理#創傷#香港大離散#心理健康#社會創傷#反修例運動#香港

去年六四,Ray參加一個正念共修工作坊的分享時,突然崩潰大哭。他想起1989年,父母帶著年幼的自己去維園,買了一個民主女神像,現在父母已經不太關心民主進程;現在,他因為反修例運動被起訴,案件即將開庭,內心充滿憂慮。

「好像山洪爆發一樣,」Ray說。今年六四,燭光晚會再被警方禁止,他特意避開維園現場,在家點燃蠟燭,平靜悼念。「我現在更懂得放下執著。」過去兩年,他經歷巨大的情緒創傷,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走過一段艱辛的自救過程。

過去兩年香港大地震,反修例運動發展成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社運,觸發巨大管治危機,北京和港府隨後以通過港區國安法和全面整頓來處理民意。社會急劇轉變,不少市民情緒翻攪,卻似乎沒有一個傾倒的出口。

香港心理衛生會於2020年進行全港抑鬱指數調查,收集1366份問卷,發現23%的受訪者抑鬱情況達到需要關注級別,而首三個最讓港人受困擾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及社會動盪、疫情以及與家人關係。另外,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於2020年發表由香港大學進行的香港人精神健康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9月至11月期間,22%港人疑似患有抑鬱症或創傷後遺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