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我們怎樣親手埋葬民主 ——評美國學者韋蘭新作,《Assault on Democracy》

這意味着,在我們每個人的未來生活中,政治都將成為愈發重要的一部分。

1936年5月9日意大利羅馬,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發表向人群發表講話。

1936年5月9日意大利羅馬,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發表向人群發表講話。攝:George Rinhart/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6-14

#民主#書評#讀書時間

本書延續了政治學界近年來的研究議程,着眼於民主衰落的根源和政治主體——尤其是保守黨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1919年本應是一個美好時代的開始。在歐洲絞殺了上千萬條生命的大戰終於停火;肆虐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也暫告一段落。巴黎和會上,巨頭們確定了新的國際秩序,創建了國際聯盟來預防干戈再起。威爾遜主義風靡一時,民族自決和自由民主成為了當時人們的普遍信念。羅曼諾夫、哈布斯堡、霍亨索倫……一個又一個古老的皇室在歐洲覆滅,而新興的民主政權則遍地開花。威廉二世戰敗退位,遠避荷蘭,德國人在歷史上頭一次成為了共和國的公民。儘管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的鮮血給魏瑪的未來投下了不詳的陰影,但當時執政的社民黨人堅信,跟自由軍團的合作不過是必要之惡,他們有能力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一個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他們幾乎真的做到了這點。美國記者夏伊勒在提及1920年代的魏瑪時,不無深情地回憶到:

「那裏的生活似乎比我在任何其他地方看到的生活更加自由,更加現代化,更加令人興奮。沒有任何地方的藝術和文化生活有像德國那樣活躍的。在當代寫作、繪畫、建築、音樂和戲劇方面,新的潮流不斷湧現,優秀人才輩出。到處都是青年人佔上風。」——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國的興亡》

儘管帝國的餘孽一直在暗中蠢蠢欲動,儘管報章上時不時刊出某個政治狂人試圖政變的新聞,但看起來沒有什麼能撼動新政權的根基。人們厭倦了戰爭,對民主制度充滿了真誠的信仰。社會民主黨和保守黨的執政聯盟似乎牢不可破,足以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更何況,在遙遠的南部,由一個滿腦子妄想的波西米亞下士(編註:希特勒)所策劃的陰謀,能掀起多大的波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