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台灣疫情

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與政府尚未公布、釐清爭議的數據資料

 2021年5月26日,台北疫情繼續惡化,國軍化學兵出動在捷運消毒。

2021年5月26日,台北疫情繼續惡化,國軍化學兵出動在捷運消毒。攝: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特約記者 林庭葦、實習記者 黃傲天、設計師 郭瑾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5-30

#數據儀表板#台灣防疫#台灣疫情#2019冠狀病毒疫情

台灣疫情爆發,端傳媒將收集政府公開資訊、綜合採訪專家意見,於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週的關鍵疫情數據儀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為止。

第二週的疫情儀表板,新增「總死亡數」,其餘維持第一週項目:「確診」人數的趨勢變化(含校正回歸後案例)、「採檢陽性率」、「未檢驗的檢體數量」與全台的「疫苗累積接種人次」。

今(30)日下午最新數據,尚未列入此表中。30日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新增266例本土、沒有境外移入個案,另有89例「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特別列出台灣政府應該公布、而尚未公布之數據欄目。

綜合國內外各界專家建議,這些欄目包括(但應不只)下列項目。

本週感謝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教授、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提供以下專業意見。紀駿輝建議,台灣政府應主動公開:

  1. 各縣市每日每10萬人新增確診數。此數據可以幫助民眾理解各縣市疫情的相對嚴重度。

  2. 從5月1日起的累計本土病例。

  3. 從5月1日起的累計每10萬人本土病例。

校正回歸:研判日、檢驗量能與陽性率

另,關於上週校正回歸衍生的「研判日」疑問,指揮中心後公布了研判基準,為「確診個案之採檢日至確診日(陽性檢驗結果通知)超過兩日以上」,即所謂的「+2」計算法。

自從「校正回歸」開始後,台灣「實驗室檢驗量能不足」、「核酸檢驗(PCR)太慢」的批評四起。近日,連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也公開表示「樂於將校內 PCR 設備和 P2 實驗室投入防疫相關工作」,許多學術機構也紛紛發聲表示願意接受徵召協助檢驗,並呼籲政府放寬《醫事檢驗師法》對檢驗場域的要求與限制。

對此,中華民國醫檢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反駁:「不是我們醫檢PCR篩檢塞車或量能不足,而是5月28日前,CDC的兩大電腦系統塞車當機!」

高智雄解釋,進行PCR檢驗以前,醫療院所的感染控制中心必須先進入疾管署的「傳染病通報系統」登錄檢體資料,並在跑完PCR檢驗後,將檢驗報告上傳至疾管署的「檢驗資訊管理系統」。他強調,「目前台灣PCR篩檢量能是足夠的,不要再說我們PCR篩檢量能不足了」,也無需開放其他生技公司或學校實驗室來協助增加篩檢量能。

換句話說,從醫檢部門內部的角度來看,數據之所以延遲、之所以產生校正回歸的爭議,並非醫檢部門的「核酸檢驗量能不足」或檢驗機器不夠,而是疾管署這兩大關乎「每日檢驗量」數據的系統經常塞車當機,實驗室無法順利上傳檢驗結果,才導致5月24日至5月28日的「每日採檢陽性率趨勢」數據缺位。

5月25日傳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將協助指揮中心改良通報系統,以解決通報系統塞車、「校正回歸」的問題。然而,據端傳媒昨日(5月29日)向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求證,唐鳳改善的系統目前仍在台中榮總測試中,相關改善措施都還在測試階段。

台大公衛:「發病日」判斷趨勢較正確

針對校正回歸議題,台大公衛學院則在5月24日提出建議:依照發病日為時間軸的流病曲線判斷趨勢較為正確,但是最近一週的資料會被低估,因此判讀上仍要注意。另外,台大公衛學院也提醒,由於輕症與無症狀的個案不一定會就醫確診,目前的通報數字勢必小於實際的感染人數,因此台灣國內的疫情,「仍屬嚴峻」。

一個比較不受到通報延遲影響的作法,就是根據病患發病日的時間軸來看疫情的趨勢,對於無症狀者,則用送驗日來代替發病日。台大公衛學院指出,如果「發病日」的資訊正確的話,這樣較能準確地觀察疫情演變。

不過,台大公衛學院也提醒,這樣的數據,無法非常即時。最近一週才發病的個案,有可能因通報延遲,所以還沒有出現在通報系統內,甚至還沒有被診斷。

因此,如果用發病日來看疫情趨勢,「一定會發現最近幾天的個案數目是下降的,這不能解釋為疫情趨緩,應該要把最後幾天略過不看。」

台大公衛學院以5月23日疾病管制署公布的流行曲線解釋,雖然病例數目在5月15日之後開始下降,但是「這不應該解釋為5月15日之後疫情受到控制,而只是5/15之後才發病的個案還沒有全數通報進來而已。」

公衛學院提醒,Covid-19從感染到發病,約需一至兩週的潛伏期,所以就算台北、新北的三級防疫措施非常有效、平均一個個案傳染給不到一個人,但預期台北、新北的流行曲線,也至少要5月15日之後的一兩週,才會看到個案數的下降。

今日過後,即是公衛學院所說的「15日之後兩週」開始的日子。接下來的曲線,便見真章。

另,在現行指揮中心的圖表呈現中,每一筆資料的X軸標準原先應該一致,但在現行的回歸校正中,卻無法得知那些未被校正的個案是否也是採取「採檢日+2」的一致標準?指揮中心將檢驗數問題解決之後,是否可以不再需要進行相關校正了?將會是下週疫情數據的關注焦點。

2021年5月27日,疫情嚴重下的台北,一家空蕩蕩的餐廳。
2021年5月27日,疫情嚴重下的台北,一家空蕩蕩的餐廳。

中央與地方的病床、病房爭議

近兩週以來,民眾相當關心的「病床」是否充足的議題。然而,台灣當前台北、新北地區醫院現有空床 / 佔床數,至今各方說法仍不一致。

5月29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全台現有1092床,520人收治;北部三家醫院全面清空,包括聯合醫院和平院區110床、三總93床,新北聯合醫院117床。

專責病房計算差異,收治房間數、病床數計算單位的不同,過去都是一人一室,現在多數是確診者,為了即時照顧,已經回歸到病床設置的空間,目前統計全國開設專責病房180家,到今天上午一共房間有4201間、床數9646床。空間還有2519間、7676床。

雙北房間數是1378間、2836床。空床大概320間、1500多床,並未公布具體數字。加護病房方面,已有重度責任醫院46家開設專責ICU,全國開設577張、空床還有429。雙北比較吃緊,177張ICU、空床97床。全國加護病房3990張、空床1137。負壓隔離病房919張、空床391;雙北231張、空床43間。政策上希望負壓隔離病房留給呼吸器插管病患。

然而,以上數字,無法得到台北市政府的認可。中央政府與全台疫情相對嚴重的台北市政府,在病床的計算上,屢屢出現爭執。29日,柯文哲在記者會上批評,中央計算的方式是在「講幹話」,按照台北市政府計算,病床數並沒有這麼多。

對此,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解釋,中央和地方的病床數字有落差,是「因為病房數與病床數計算單位不同,過去收治確診者都是一人一室,但隨疫情變化,為了讓病人能即時收治,因此回歸到原本病床的設置空間。」

柯文哲則反駁,「這不是幾個房間、不限一人一室就自動乘二,房間轉換也要時間,所以北榮把普通病床轉成專責病床,轉換都需要時間」,他批評,請中央官員不要坐在辦公室看報表來統計病床數。

截至本週為止,中央與地方政府關於病床數的計算方式依然未能達成共識。許多大量收治患者的醫院,均有醫護在臉書上或ptt提出「病床不夠」的呼救示警。不只一位、一家機構的醫護匿名指出,指揮中心公布的病床數字,與他們所計算推估的實際狀況有出入。

按照台灣平日的行政權責,衛福部醫事司是負責調度病床、掌握空床數的單位,亦對此一業務最為熟悉。

上週疫情深度報導、評論回顧

24日,綜合Apple移動數據與Google人流趨勢,與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團隊合作〈數據分析:「軟封城」一週間,台灣民眾是否真的比較「自律」?〉

27日,推出重磅現場報導〈萬華十日記:疫情重災區,一場對抗病毒的游擊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