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一次交易,都是all in(全下)進去,all in 出來,」去年年底,林俊豪第一次開通網上證券商戶口,就將3萬港元——幾乎全部積蓄,投身美股市場。4個月後,戶口賺到了19萬港元,他轉身又將19萬全數投入美股GME。
林俊豪今年24歲,出身基層家庭,目前在大學傳理系讀四年級,同時也是一名網絡作家。以前大部分閒暇都用來寫作,讀書,玩遊戲。這半年來,他的眼睛離不開手機的券商app,又或上網研究GME(美國上市公司遊戲驛站,英文為GameStop,美股代號GME)。
2019年9月,程志康第一天上大學,他打開電腦,屏幕一半是課堂的Power Point,另一半則是虛擬貨幣的實時升跌圖表。旁邊的同學看到,說起自己也有投資美股,幾年前已買入特斯拉汽車的股票(Tesla,美股代號TSLA)。程志康後來發現,近乎他新認識的所有同學,都有接觸股票。有些學兄,會帶同十幾個同學每天舉行「大會」,討論某股票的財務報表,應否買入等等。
2019年以降,香港前景未明,疫情又起,一波又一波新轉變,令城市蒙上陰影。然而資本世界有如平行時空,一路高歌猛進。一間螞蟻金服未能在港上市,後邊有數十間公司排隊,等待成為最新的IPO,衍生巨額新富。據香港交易所數據,2020年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及各種衍生產品成交量,均創下歷年最高紀錄。
股市熱潮亦見於外國。美股迎來新一波牛市,今年4月道瓊斯指數與標普500指數同登歷史新高,受此消息刺激,台灣的加權股價指數同月亦創新高。牛市之下,散戶紛紛入市,不乏眾多年輕人和學生身影。在美國,知名券商應用軟件“Robinhood”2020年第1季增加了300萬用戶,其中半數都是新手投資人;根據Robinhood數據,該平台用戶年齡中位數為31歲。另外,由騰訊、經緯創投等持有的富途證券國際(香港)去年表示,美港股網上交易平台富途牛牛,90後用戶增長快速,目前佔該平台用戶量約43%。
一邊是北水與大戶的盛宴,一邊是低迷壓抑的政局,投身股海的香港年輕人在想什麼?他們的投資模式和以往的散戶有何不同,又如何面對政見與利益的矛盾?我們採訪了四位22-25歲的年輕人,他們有的透過港股賺到房子首期,有的炒賣虛擬貨幣、每天平均賺取1000港元,亦有人瞬間輸掉一半積蓄,從此決定不再投入市場。
林俊豪覺得,這些年日常裏的娛樂、生活也停了,就連學業也停了,每天就是渾渾噩噩地生活。「唯一你能聽到不斷更新的消息,不是疫情,就是股市,」對於將來,他這麼形容,「我不是對香港絕望, 而是我發覺如果我盡快做到(有錢), 我就會變成有希望的人。」
散戶的直覺
2021年1月初,一個星期五晚上,林俊豪按著手機,眼晴離不開一家手機券商app的區間漲幅榜。
盯了4個小時,凌晨4時50多分,美國股市就要收市了,突然,一隻代號為FTFT的股票急升,很快直升漲幅榜首位。林俊豪打開另一家網上證券行SoFi的應用程式,快速點擊兩下,買入。三萬元從戶口消失了一秒,又出現在屬於FTFT的界面上。
「 都不管它是什麼, 感覺上會升就買入了。」林俊豪說,當時的股票知識還是菜鳥級,買賣全靠「直覺」。緊接著的星期一,他準時打開應用程式,數字顯示賺了80%,他連忙賣出所有股票。
他第一次對股票產生興趣,是2020年8月的政界大事——警方大規模搜查《蘋果日報》,包括創辦人黎智英在內的壹傳媒4名高層因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被捕,大量憤怒的市民選擇購買壹傳媒股票(股票代號:0282)來表達支持,壹傳媒股價一度飆升344%。一個月後,香港警方拘捕15人,稱其涉嫌操控股價。
以前只關心時政新聞的林俊豪第一次旁觀到股市的魔力。「它(壹傳媒股票)最高升到19元,除以2毫半(爆升前的價錢)——76倍。我就想,我如果放5萬元進去,就變成380萬。」12月,他開通了總部位於美國的券商、SoFi香港的戶口,又下載了富途牛牛的應用程式。
早期,他對股票投資近乎一竅不通,連盤前盤後的概念亦是懵懂:「我以為這隻股票在5元收市,下次開市應該也會於5元開市。」他最初的投資策略,是瞄準漲幅榜中急升的股票,不問基本面,不問財報,憑直覺進出。
70後的孔雪茵,今年初也突然感受到身邊年輕股民的浪潮。一個平常從來不關心財經的朋友,突然問她是否是否應買入匯豐的股票(股票代號:0005)。「這個朋友20多歲,以前愛買名牌手袋……上年,她突然過來問我,應否買匯豐(的股票)。」其時,匯豐因於去年宣布不會派息,股價正值低位,「她跟我說,就是買手袋的概念,之前40幾蚊,現在30幾蚊,好抵,有折扣。」
孔雪茵現就職於證監機構,以前是資深財經記者,面對後生無畏,她感覺自己一時跟不上時代步伐。「網上不是說嗎,現在年輕人是買了股票,才開始查“what is stock”……就像是後生的牛頭角順嫂……以前她們是被恥笑的對象,現在(的風氣)則會恥笑看基本面的人,」今年年初的GME事件,也讓她頗為衝擊,在她眼中,投資不應該投放感情,「竟有人說,為了要對抗大戶,不會理會公司的基本因素。」(編註:「順嫂」是香港上世紀八十年初的電視角色,後來被用作形容無知婦孺。)
震驚之餘,她也下載了富途牛牛等交易軟件,觀察新世界。在她看來,投資應用程式的流行,可能是引致衝動炒股熱潮的原因之一。回看2004年,她第一次投資股票,雖未至於要打電話給經紀下單,銀行及證券行亦已開始有網絡服務,但操作複雜,也必需使用電腦。
孔雪茵說,現在一部手機在手,就隨時隨地可以買股票。另外,這些網上證劵商不時會以送出「碎股」以作招徠,例如SoFi,近期標榜只要成功開戶,即可獲贈價值100美金的亞馬遜公司(Amazon,美股代號:AMZN)股票,而每天登入SoFi,即可累積分數以換取特定股票。
以前作為散戶,如果想獲得股票相關新聞、公告、各項報告等資訊,需要逐一搜索,現時一些券商的網絡交易平台,連即時的圖表技術分析、以數據研判市場訊號、趨勢等功能,亦一應俱全。
孔雪茵說,金融數據供應商彭博也有推出一部名為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的電腦系統,為專業投資者提供上述資訊。「這個系統每個月的訂閱費用約1萬港幣,現在(某些券商平台)是免費。」
她也留意到,新技術和應用程式,幾乎將整個投資理財的生態圈囊括其中,除了投資,還提供討論區。例如富途牛牛,每一隻股票都有專屬的討論區,中港股民各自用繁體字、簡體字,快速討論,若該股票為話題焦點,近乎每一秒就會有一條新評論。「裡頭好搞笑的,什麼人都有,我甚至學會了一些大陸用語。」孔雪茵說。
財經專欄評論員徐風對端傳媒指出,以前大家會在香港討論區、高登的財經版討論,用戶一般會認真討論數據、講財務知識,現時連登和富途牛牛等,則充斥了迷因、趣味性的言論。「炒股票除了是想賺錢,也可能當它是一種娛樂,」徐風觀察。
例如,網民會隨著方舟創新ETF(ARK Innovation ETF,美股代號:ARKK)的股價升跌,改變對其行政總裁Catherine Wood的稱呼,股價上升時稱其為契媽、聖母,反之則稱其「臭X」。又例如,在特斯拉股票的連登討論板中,第一個帖子必然是將行政總裁Elon Musk「神聖化」的繪圖,下邊附有彷照聖經寫法的馬斯克(Elon Musk)福音:「TSLA是你們的方舟,信者必得救(1:1)」。
孔雪茵表示,這股新手投資的浪潮,並不專屬於年輕人。「現在訊息蔓延得更快,以前可能只是師奶圍著討論,現在漫天訊息,不只香港,美國也在談,爐大了,信心也大了就會投注。」她指,以前已有不少股民單憑消息入市,現在不過是社交網絡發達,讓這類股民更容易浮現在公眾面前。
觀察身邊朋友,林俊豪覺得,身邊不少朋友買股票時還是相對謹慎。「保守的比較多……會做研究, 入少少錢試一下的那種。」
他說,朋友Ken是他的股票啟蒙者。2017年,21歲的Ken於副學士畢業不久後,就投入股票市場,最初以月供股票形式,投資香港中華煤氣(股票代號:0003)。後來他留意到,連登用戶「麵咪媽」極受關注,因為他幾乎每次的股市預測,都被認為和結果相反,Ken開始專門去買「麵咪媽」說會跌的股票,後期也買入不同的焦點中概港股。
股齡4年,Ken表示自己賺得近60萬,足以支付小型房屋單位的首期。不過他自言,最近在投資理念上,和林俊豪等朋友出現分歧。
「2019年之後才投資的人,會覺得投資是一件好簡單的事。」Ken認為,股市投資一年有10%回報已經非常出色,但反觀身邊好友,沒有30%回報的話就諸多不滿。在Ken看來,GME事件對市場來說並不健康,「純粹靠消息湧入去…… 所有(股票)基本面, 已經不Work(行不通)。」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對端傳媒表示,冒進無關年齡,更多取決於個人性格和股市是否暢旺;通常於牛市階段加入的散戶,其投資心理亦自然期望高回報。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隨著工具與資訊的普及化,年輕人所作的投資決定,理論上有可能更加穩建。
「以前炒股,可能什麼資訊都沒有,人家說你就信。現在年輕人則習慣資訊科技,可能有google,參考了很多意見才決定……本質上是好事。」麥萃才說。
「賭徒」的風險管理
投入資本世界之後,程志康的心臟大起大落。
2018年暑假,他無事可做,表哥跟他說起以槓桿炒賣虛擬貨幣這回事。回家後,他嚐鮮心態,放入4000港元試試。相比普通股票,虛擬貨幣全天候開市,幾乎每一秒都在上落,幅度甚大。
程志康說,當時初次接觸投資,表哥已教他玩槓桿,他一開始沒多想,以為槓桿是投資的必然與基本。初生之犢,他每一次交易的槓桿逐步攀升,由一開始的5倍,到10、20、50,最誇張的一次,是75倍,即實際上只需要投入4000港元,卻可以買入價值30萬港元的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的槓桿是以保證金制度運作,不同的槓桿倍數,就會有不同的保證金率。假設75倍槓桿的保證金率是1.3%,即該虛擬貨幣的價格,只要下跌1.3%,交易平台就會強制賣出投資者持有的虛擬貨幣 ,保證金全失。而1.3%的上落,在虛擬貨幣的世界,可以是剎那之事。
程志康覺得,自己最初的投資心態有點病態,「升一元好像贏了整個世界,跌少少心情好像破產一樣。」
經歷最初的刺激以後,程志康跌入對數字的麻木。最多的一天,他交易了近30次,「好像入了部機,錢已不是錢,只是數字。「我一個早上就賺了二萬,我起床按兩個鍵,然後過了一小時就有二萬元。」今年2月,幣價狂飊,他帳戶的數字跳到15萬。同月22日,數小時內,他投資的以太幣由1900美元跌到1100,十幾萬利潤沒有了。
經歷這次損失,他開始改變投資方式。「我覺得沒有理由像賭徒去賭,就去買書看,看了十二三本書,」他亦使用一個名為Trading View、為投資者提供不同技術分析工具的網站,「我就逐個逐個工具search,到底這個工具在說什麼。」
現時,他說自己整理了一套技術分析方法,亦會執行風險管理——每贏兩萬元,就會抽走一萬元。截至目前,他實際賺取了4萬多港元,平均每日可於幣市賺取1000港元。
改變了的,還有投資動機。最初賺錢,是為了遊戲課金,最近則開始思考買樓和未來的生活水準。他今年22歲、攻讀商科,去拜訪一些社會地位頗高的親戚時,已經思索將來怎樣才可以達到他們的生活水準。
「你想你每個月人工,這樣慢慢等,等到不知幾時才買到樓,所以我才開始會專注多點下去投資……你不去管這些錢的話,它只會越來越貶值。 」
多次孤注一擲之後,林俊豪也開始看書,透過youtube影片學習財經知識。不過,投身實戰之時,他認為這些知識「真的沒有用,你看市場反應會更好」。
今年1月19日,專門沽空股票的美國空頭機構香櫞研究,發布了對美國公司遊戲驛站GME的沽空報告;其創始人安德魯·萊夫特(Andrew Left)稱買入GME股票的散戶是「蠢貨」(suckers),瞬間激怒一眾網民。加上GameStop本身是老牌遊戲零售店,萊夫特的態度亦令美國網民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中對華爾街對沖基金的憤怒。
以美國社交網站Reddit的r/wallstreetbets討論板為首,網民以對抗做空的對沖基金、華爾街大鱷為口號,號召人們買入並持有GME,令股價急升,迫使沽空機構為履行期權合約,購回股票,令股價再次飊升,產生軋空(short squeeze)現象。一時間,大量撐GME的口號席捲整個網絡,大量meme圖以至分析文章,飄洋過海到連登、富途牛牛等網上討論區。
林俊豪最初只是在漲幅榜看見GME氣勢如虹,是以於40多美元時購入,70多美元賣出,資金瞬間翻上數倍。他後來開始從網絡吸收各種有關GME的資訊,從而堅信一套GME的股價將會一路狂飊的理論。
說起這套理論時,他彷如基金經紀——從軋空、裸沽空、Gamma Squeeze (伽瑪擠壓),6月9日的股東大會、Proxy Card、Control Number,2008年大眾汽車事件,一連串名詞及術語連珠炮發,解說了30分鐘。「GME的股價,理論值是無限大,」4月15日,他將積蓄19萬港元再次投向GME。
同樣買入GME的,還有24歲、已畢業工作的羅家倫。2020年年底,他第一次投身美股市場。他說自己性格穩重,最初計劃以一半積蓄、約二萬港元買入Apple,當長線投資,「打算幾年之內都不會動它」。
今年1月,羅家倫也在區間漲幅榜留意到GME,在「半明半解」的狀態下,他以數千港元小試牛刀,轉瞬賺得數千。後來,他將Apple的二萬元盡數抽出,連同剛才利潤,共計29000多港元,一併買入GME。其時,股價一度升至500多美元,他覺得仍有上升空間。
「好像有參與到一件財經界的歷史事件,」他說自己當時被網民情緒感染。同日,多間網上券商禁止買進GME,股價急瀉,觸發多次熔斷。跌到60多元之時,羅家倫無法忍耐,全數賣出,後來他為追回損失,不斷做短線交易,虛轉一輪,打個平手。
看著紅紅線線的圖表,羅家倫說自己只感到累。最近,他放棄了投資。
不是善忘,是認命
美股港股虛擬貨幣一路亢奮,對比香港的壓抑時局,彷如平行時空。
Ken每天都要從將軍澳到港島上班。反修例運動後,他響應「罷鐵行動」,每天更早起床坐巴士。起初選擇投資平台時,他堅持不用中資背景的富途牛牛。
不知何時,他發現自己開始坐在地鐵車廂,看著富途牛牛的界面。他說,自己不是善忘,而是「認命」,「接受我會依賴地鐵,依賴中概股」。他說,自己平日會盡量在飲食上選擇「黃店」,即那些支持反修例運動的餐廳來消費,以作彌補。
然而他想起,自己以前都會批評吃「黃店」來贖罪的人。「有點像,以前被批評的人,就是現在的自己,」他頓了一頓,「真的沒辦法。」
程志康說,自己政治立場偏「黃」,即傾向支持香港抗爭,而使用的投資平台是一家中國公司。他說自己對此並沒有太多掙扎。「最簡單,也是最不合邏輯(logical)的例子,東江水。你在家中的用的東西,也可能很多都是中國製造的。」他認為,身處此地,沒可能完全避免所有和中國有關的事物。
面對香港如斯境況,程志康近來也有想過移民。「 但不是短期內的事。我預計我移民以後不會做任何打工的事情。 等於退休吧。」
平日生活裏,林俊豪堅決不吃「藍店」,即被認為支持政府和建制力量的餐廳。最初開始投資,他只利用富途牛牛作為追蹤股價、收集資訊,拒絕在上面開戶,「不會給它錢。」
他的第一桶金,FTFT,未來金融科技集團,亦是一家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他起初沒有留意,知道後亦沒有掙扎,後來也陸續購入不同的中概股圖利。「賺錢起來,有點像六親不認,」他舉例,就好像是富途牛牛的討論區,大家會自動迴避政治,感覺投資盈利和政治光譜是兩回事。
「我覺得中概股有點像是condom(編註:避孕套,比喻用完即棄),我對它沒有感情。」然而,富途牛牛就有一點「感情」了,實在太方便,「是有少少合理化自己。」
他開始意識到,運動熾熱之時,為社會的想法,比為自己更大,但隨著運動落幕,「自己」又佔上風了。
一天,在荃灣一條天橋上,他和女友在人來人往之間,談GME,談staycation。依稀,一曲「願榮光歸香港」,在一個街頭賣藝老伯的二胡中傳出。隨著步伐,聲音漸響,那一刻,勾起他許多記憶。「我當下的內疚感全部爆發出來,」他和女友突然陷入靜肅,直到聽不到二胡聲後,才再次開口聊天。
林俊豪承認,自己有點自私。他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歷年辛苦工作,女友的家境比他好,今年快將畢業,他自然有些壓力。「香港一直都是向錢看……已經入了骨。大三大四, 準備入社會……我們全都處於準備步入將來的階段,在一個很大的轉折位置。」他也是網絡作家,筆名叫木鎷紫柃,曾出版《流星少女》一書。
訪問前幾天,正好是他生日。踏入24歲,他想起從前自己賣出一本書,大約只有6港元的收入 。「我以前講理想,現在不是不說, 而是關乎利益。我的理想會有一個錢字。」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程志康、羅家倫、Ken為化名。)
(端傳媒實習記者林詠祺、何頌盈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omg, 如果端的其他文章用林鄭月娥這個字用了20/30多次,是不是又收了政府錢/林鄭錢寫繕稿XD
怎會是廣告,太敏感吧
@MCHEY 第一, 你憑什麼肯定端傳媒是收了富途牛牛的廣告費? 第二, 如果大部份受訪者都是用富途牛牛, 自然會多次提到富途牛牛。例如去訪問網絡影片製作者, 我相信絕大部份都會使用到 youtube。 那麼如果在文章中多次提到 youtube, 又是否在為 youtube 賣廣告?
順帶一提,作為富途與SoFi的用戶,我想要點出的是富途能購買的金融產品較多,例如期權,牛熊證,認股證之類的,但缺點是美股交易要收佣。而SoFi介面雖然較簡單,但是勝在美股交易免佣金。兩者之間的取捨不能完全等同於「中資v.s.美資」 或者是黃藍之爭。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富途牛牛,usmart以及華盛三家互聯網券商都是有中資背景,而且他們比本地及外資券商在用戶的社交體驗上都有更多著墨,就例如文中提及的每隻股票的討論區。
如果我哋睇翻鏗鏘集同樣會涉及到某些特定品牌的集數,例如是香港製造,以及防疫用品的集數,就會發現,節目的旁白從來都不會直接點出產品或品牌的名稱(即使畫面上不斷地都會展示出)。同理,這篇報導中的 「富途牛牛」可以用(某中資科技巨頭戰略投資的)某中資交易軟件代替,SoFi用美資交易軟件代替。有用過的自然心照不宣,未用過的也不會因而覺得是被推銷。這理應是記者基本功吧,事實上是否點出產品名稱對於理解本文核心思想根本沒影響,畢竟又不是像D&G事件一樣是某個特定品牌/產品發生的事件。
不認同是證劵商廣告,的確該券商在近兩年成為香港,特別是年輕股票新手的首用投資平台,確實準確描述題目的風潮,令讀者有共鳴。就如Facebook成為社交媒體應用程式的代名詞。
利申,本人90後,沒有使用該平台。
@ everydaydreamer 「點解一定係牛牛的鱔稿,而不是sofi的?」全文牛牛一共出現17次、sofi不過5次左右……提及牛牛,行文多為強調,sofi更似陪襯罷了。洗地就沒意思了,沒必要再討論。btw,應該係嗰個不是果個。挑剔錯字當觀點更無意思。
@MCHEY 點解一定係牛牛的鱔稿,而不是sofi的?篇文都好多次講sofi,而且我睇完更加想用sofi,果個受訪者話債券,都係美國總部的公司可靠啲。而且,牛牛點需要係端落廣告⋯⋯ btw,應該係鱔稿不是線稿。
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大陆的年轻人们也是这样想的.....”
第一次留言。太失望,明年不會繼續訂閱!端已經淪落到不敢承認廣告線稿了?那就應該將文中某牛換一種說辭,你們是電子傳媒,文字可以立即改正。
還回復kkk留言說「其中幾家不同的券商應用平台是作為一種新聞現象而被提及和報導的」,更是混淆視聽,大家都知道你只是不斷在提一家券商某牛,而不是幾家。如果此文不是廣告,那編輯部就應該管管了。
Strong Hold🚀💎
如果这篇稿子是在给券商做广告,那应该明确标识。
謝謝讀者查詢提點。這篇報導沒有涉及任何廣告活動,其中幾家不同的券商應用平台是作為一種新聞現象而被提及和報導的。端傳媒在深度報導中不涉及廣告成分,廣告相關活動一定明確標示,謝謝讀者提點和支持。
心酸:
一天,在荃灣一條天橋上,他和女友在人來人往之間,談GME,談staycation。依稀,一曲「願榮光歸香港」,在一個街頭賣藝老伯的二胡中傳出。隨著步伐,聲音漸響,那一刻,勾起他許多記憶。「我當下的內疚感全部爆發出來,」他和女友突然陷入靜肅,直到聽不到二胡聲後,才再次開口聊天。
過分多次——絕對不必要地——提及一個特定投資app的名字,令人懷疑記者的企圖
受惠於各國在疫情期間的放水,還有幣圈的火熱,散戶炒股回報率贏過大機構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產生的,對自己投資能力的高估最為可怕。
富途牛牛的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