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進擊的巨人》爭議結局:永遠追求自由的巨人,為何最終走向自身的「反面」?

結局對整個作品核心精神的回答,即便不是完全妥善的,也是自然和值得理解的——它直抵諫山創構思這部作品的源泉和本質衝動。

《進撃的巨人》。

《進撃的巨人》。圖:網上圖片

麥克李

刊登於 2021-04-22

#進擊的巨人#存在主義#自由#評論

在引起巨大「爭議」的結局之前,《進擊的巨人》一些可疑的跡象就表露出來了。用心的讀者明顯可以感到作者的不耐煩和焦躁。在「地鳴」作戰開始前後,故事速度開始突飛猛進,具有衝擊力的大場面和《巨人》標誌性的分鏡仍不少見,人物描寫和伏筆安排的編織密度和精巧則無法和之前相比。一方面,同樣進度的情節推進在劇情早期往往伴隨着大量的犧牲與濃密鋪墊,在最後的章節中就大多平鋪直敘,欠缺曾讓讀者沉醉的精密戲劇安排;另一方面,讀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主角艾倫的最終目的、始祖巨人尤米爾內心的真實想法、巨人之力的全部性質和命運、世界的終局,則幾乎沒有之前抽絲剝繭、步步為營式的展開。

在漫長的十多年的連載生涯中,《進擊的巨人》遭受過讀者不止一次的責難和懷疑。王政篇將重心轉向牆內勢力的鬥爭是否意味着諫山創在情節安排上已經技窮?瑪利亞之壁奪還戰震撼人心的高潮之後,劇情接下來是否一路向下?馬來篇開始世界觀驟然擴大是否超過作者的掌控能力?「地鳴」作為一個劇情裝置,是否會像別的好萊塢電影裏一樣,最後一分鐘被阻止?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掩藏着那些曾經備受期望、最終「跌落神壇」、淪為平庸的作品的命運。讀者和業界對《巨人》的疑慮持有完全理性的基礎。在巨人完結前的很多節點,它都可能淪為下一個《大劍》、《死神》甚至《東京喰種》。諫山創每一次用超越讀者預期的完美回答,不斷克服和揚棄這些質疑,在超水平的動畫製作的加成之下,不斷擴大《巨人》在各階層觀眾的接受度,也不斷抬高讀者對作品的期待。對作品關注的熱度隨着連載進程的演進和動畫播放的展開,先是攀升、隨後長期霸佔頂流。因此之故,儘管結局前的作品「崩盤」的質疑聲逐漸密集起來,筆者目力所及,大部分長期的巨人粉絲和分析者都保持着一方面信任作者,另一方面降低期待度的心態:畢竟,按照作品裏的台詞,單憑《巨人》已經達到的高度,「單單降生在世界上就已經很偉大了。」

《進撃的巨人》。
《進撃的巨人》。圖:網上圖片

只是奈何,最終其結局的忽略和草率仍然在讀者群體中激起了鋪天蓋地的憤怒和聲討。美劇《權力的遊戲》劇情失控,最終季斷崖式口碑下跌的陰影本來就縈繞在每一位巨人粉絲的心頭,諫山創本人作為《權遊》的粉絲,還曾經在採訪中說「我曾經是『權力的遊戲』的鐵粉,所以我能理解對於權遊結尾很失望的粉絲的感受,但是在我畫巨人時候,我在表達着我自己的感受,並且我相信只要我繼續這樣畫下去,我的粉絲們能夠接受我畫的任何結局。」如今,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史上最大最惡爛尾事故」的名單裏《進擊的巨人》要榜上有名了。很多中文網絡內心崩潰的評論家甚至直陳諫山創在最終話的表現出自純粹的「惡意」,是把讀者內心的期待和珍重通通砸碎,來實現其「傷害讀者」的宣言。

讀者的失望和震驚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結局部分最終的呈現方式,和人物塑造弧線的馬虎,以及隨之而來的被作者背叛的憤怒。這些情緒很大程度上也延伸到結局之「思想」和內容的惡意,從而徹底將《巨人》釘上爛尾的恥辱柱。在我看來,這種評價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將於今年6月出版的漫畫最終的單行本中,諫山創對情節會有所增潤。這樣一個終局的「形態」是否更讓讀者可接受,仍然是未知數。但至少可以講,諫山創確實盡力想把這部定義了他職業生涯和到目前為止的人生的作品給出一個負責任的收尾。退一步無非是說,想要給出一個客觀上令大部分人「滿意」的答案,也許確實超出他目前意志和能力所能承受的極限。拋開種種可辯護和不可辯護的缺陷,巨人的結局構思針對其戲劇結構而言是最終的一塊「拱頂石」,將整個大廈撐了起來。讀者儘可以設想劇情展開和人物弧線的豐富可能有怎樣更好的構思,只是這些都像是建築外立面和內部裝潢上的考慮。本文想主張的則是,巨人的結局對整個作品核心精神的回答,即便不是完全妥善的,也是自然和值得理解的——這種和諧尤其需要擺脱劇情呈現本身的種種缺陷,直抵諫山創構思《進擊的巨人》的源泉和本質衝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