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抗拒中國流行語外,壯大台灣文化真正值得做的是什麼?

台灣這波憂慮底下沒說出口的期待,是透過不同用語習慣,去深化自我認同、塑造台灣共同體。但能有更好的方式嗎?

2020年1月7日台北,市民在中正紀念堂看電話。

2020年1月7日台北,市民在中正紀念堂看電話。攝:Carl Court/Getty Images

喬瑟芬

刊登於 2021-04-19

#語言#台灣#評論#喬瑟芬

上週(4/12),台灣READr 網站發佈一篇調查報導:《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以文字斷詞技術,分析台灣30歲以下族群拜訪率最高的論壇 Dcard 在近10年出現頻率最高的用語,認為這個結果呈現了中國對台不對等的文化滲透。這個結果自然也加重了台灣對中國始終不停以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試圖統戰的憂慮,引發一波論戰。

台灣社會存在一種擔心失去文化主體性、被文化統戰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特別是這兩年隨著對中國政府在全球範圍進行資訊戰的討論,語言背後可能蘊含或偷渡價值觀的作用,讓一些人呼籲要正視這個現象。

但越是這樣,越需要冷靜梳理相關議題,釐清這些流行用語是否真的與中國有關、如何進入台灣、又如何流行起來,否則在沒有區分的情況下對所有使用者執行「語言檢查」,恐怕只會格外引人反感。

大陸流行語如何進入台灣

在沒有區分的情況下對所有使用者執行「語言檢查」,恐怕只會格外引人反感。

首先,語言並非全然靜止的,而是會在不同使用群體間流動、轉換意義、重新被賦予當代性。一個用語會出現並被大量使用,根本上還是需要一定的趣味性,或對某種情境的傳神描繪,讓不知道來源的群體也能理解並且覺得是有意思的,才會納入自己的語言使用習慣中並擴散出去。這種使用者會不會因此就對中國的文化統戰和意識型態灌輸照單全收?恐怕沒有直接相關,因為人們學習、使用這些用詞,已經是在某種「落地」的情況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