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黑暗中還有光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4-10

#端傳媒尊享會員#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Wessy,回應《你的流量,誰的葬禮:香港明星在大陸變現的最後努力

為了明星的「跪」而氣憤揪心,那為了明星的「挺」而歡欣喜悅的你,不也都是握著繩子的一端,拉扯著巨星的彼此嗎?或許,兩地支持者的最大公約數,可能就是跪得體面些的展現者,生活已然徹底改變,舊情懷又怎能延續。

2. EricChan,回應《日本半導體人在中國:日美貿易戰教會了中國什麼?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一點很關鍵的內容沒有談及,那就是日美貿易戰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直接的影響是什麼?是因為日本在這場貿易戰落敗之後市場和銷量被限制?是因為這場貿易戰之後日本企業的技術優勢不再?還是因為這場貿易戰之後日本半導體產品的成本優勢不再?這一點是需要好好地去表述。因為這才是關於日美貿易戰的前線,而不是雙方官員在背後如何應對的花絮。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30年全球半導體企業營收的排名。日本半導體產業是否在1996年日美半導體貿易協定之後就即刻跳水式下跌?似乎並不是。知道1991年,nec 半導體和東芝半導體依然是行業前二,全球半導體企業前10名中有6家是日本企業,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收入最高的 nec 半導體行業營收4774百萬美元,而排第三的英特爾收入為4019百萬美元。轉眼間到了1992年,英特爾的營收便超越nec升上第一位,收入大增25%達到5091百萬美元,再過了兩年到了1994年,英特爾營收便幾乎翻翻到達10099百萬美元,再過4年,英特爾營收達到22784百萬美元,而同年nec的營收只是8135百萬美元。我們回顧科技史,這段期間正是intel的奔騰處理器在市場上大展身手的時間(當然94年還發生過 cpu 出 bug 要召回的時間)在同一段時間中,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做些什麼?角色又是什麼?

Intel 因為被日本半導體企業擠出存儲器市場之後,當時的總裁安迪葛洛夫計畫將公司轉型開發 cpu。日本的半導體企業為什麼沒有在微處理器市場上加入戰場?假若說x86處理器受限制於 intel 的授權。那麼2000年左右各家混戰的圖形處理器市場加入戰鬥,從中分一杯羹?再後來與韓國半導體企業的競爭?如果說日本與美國因為政治形勢不得不低頭,那麼跟韓國的半導體企業競爭為何還是輸得一敗塗地?

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上述問題,就將日本半導體的衰落歸因於日美貿易戰,等同於將二戰美日太平洋海戰中日本的落敗歸因於日本情報工作差劣/沒能開發出原子彈/沒有石油等等一系列日本右翼自我反思得出的敗因一樣,是在自欺欺人。而後人把這套自欺欺人的故事當作是金科玉律,則只會重蹈覆轍。

3. Minagi,回應《日本半導體人在中國:日美貿易戰教會了中國什麼?

蘇聯不倒那才是人類的不幸,人們很清楚這一點,卻總是好像要為蘇聯辯護一樣,還在重複太祖那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仇恨邏輯,卻反過來指控別人在「恨國」。這是長期對於「人」的漠視所導致的,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人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有「國家」、「社會」這種集體才是目的。只要自己的集體比別人的集體好,不管裏面的「人」過得再差都要拍手叫好,畢竟人只是工具嘛。

說到底日美的這場半導體貿易戰到底是誰先打響的呢?文章裏也寫了,當初日本向美國傾銷半導體是有日本政府在背後支持的吧,這與憑舉國之力只為了破壞他國的半導體市場有什麼區別呢?更何況這還是一個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產業,美國更加沒有理由坐視不理了。同樣文中也提到了,很多日本人一開始就是帶着一種自卑的民族主義情緒,盯着美國為目標投身這一行業,就是想要超越美國。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倒不如說這才是萬惡之源,之後故意壓低價格傾銷的行為很難說不是帶有情緒在裏面的。而這也同樣與現在中國的情況非常相似。

我之前看過很多有關戰後日本復甦時期記錄各行各業的紀錄片,每一部影片中無不瀰漫着一種極度自卑的情緒。說實話,這種自卑情緒非常的彆扭和不自然,因為這背後隱藏着仇恨的情緒。我也因此一點也不奇怪日後日本的泡沫經濟和那段時期與美國簽訂的一系列協議了,前者可以解釋為自卑情緒得到釋放後引發的狂熱和不理性,後者可以解釋為對美國黑船事件的一種報復。

當年殖民主義的陰影至今仍舊揮之不去,儘管曾經支持殖民主義和被殖民過的人現在都早已死去,但是被殖民者的後代仍舊不願意忘記這份仇恨——這其中有像日本一樣是真的不願忘記的,也有像中國一樣是統治者為了樹立共同敵人來維持統治合法性而故意煽動的。我並不打算為殖民者當年的罪行辯護,也不打算評論他們日後是否都進行了足夠的贖罪行為,但是對於現在中國和日本國內所存在的這些仇恨我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的。這或許才是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

4. Tocqueville、作者、Wessy,回應《三指禮的「作者」是誰?社媒時代,大眾文化提供的革命裝備包

Tocqueville:《悲慘世界》那段,我在維基百科查到的資訊是:「針對版權事件,公民1985行動聯盟於8/22發出新聞稿: 對於外界謠傳本聯盟803活動所使用音樂之版權問題,本聯盟早有向「MUST」購買當天所用音樂之使用公播權,並於網站公開之財報資料,詳列支出明細,且有授權書為證。其次,吳醫師寫新詞改編之「臺版悲慘世界」受華納警告侵權一事。經作曲家王希文於PTT上發文澄清,並未收到華納侵權之警告,雙方均為理性溝通,並無如媒體誤傳之警告等情形。」

後續又看了幾則報導,似乎與維基所述結果相同,不知道本篇作者沒有把這段放進去的理由為何。我認為這個結果很重要,會影響讀者對於這個事件的記憶和認知。加上我自己對著作權法小有研究,文中寫道「曲目被完整使用於演出和播放的行為事實,合法的空間微乎其微」,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台灣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條款在實務案例的運用層出不窮,絕對不是「微乎其微」,更何況依照後續新聞指出,當事人應已獲得著作權集管團體對於公開播送與公開演出的授權,那就更沒有文中指出的那些問題了。

作者:@Tocqueville:「謝謝您的即時回饋。補充說明上文所指「合法的空間微乎其微」原意是指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組長張玉英當時答覆媒體時所謂遊行「符合公益性質」不一定構成侵權之見解。章忠信律師在當時的「今晚,你聽到人民的歌聲嗎?」一文中也曾質疑智財局官員的法律見解,認為「重製他人歌曲另行填詞、公開演唱、製作成影音檔案上網公開,不能主張合理使用,應該取得授權」。文章裡頭應該說得更清楚的是這些討論都以1985行動聯盟未取得授權的假設為前提。

文中漏未提及參與<你敢有聽着咱的歌>編曲的作曲家王希文後來的澄清發言確實不夠嚴謹。如聯盟確有取得授權,則其使用的合法性應視其授權範圍而定。上文未能更清楚闡述此節,在此補充說明,也再次謝謝您的提醒。」

Wessy:@Tocqueville:我讀完本文,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應該是指原曲填詞這段「媒體報導中也刊出智慧財產局主管提出填詞不是翻譯而是重新創作、無需作詞者同意的特殊觀點」,無從回應作曲人曲目被全部使用的合法性,並無囊擴到已事先購買授權或合理使用個案之意。

當然也謝謝您回應的補充,讓閲讀的時空理解更全面完整。

5. Wessy,回應《肖美麗事件:「港獨」圍獵與「性別恐怖主義」

在性別議題上落了下風,就用愛國議題找回排面,國家利益維護這面旗的鍍金含量,哪管你本來黑白, 一旦上綱到愛國「義務」,所有原本議題的主軸立刻清洗改面到連話題發起人都認不得了,左岸網民體會到了要搬動那塊乳酪,是多麼舉步維艱了嗎?

6. Anonym2019,回應《肖美麗事件:「港獨」圍獵與「性別恐怖主義」

「而在女權主義的分析框架中,性別歧視是結構性問題,不對既有體制進行批評和修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這一張力,女權主義者梁鈺宣布入黨時,才會受到呂頻等人的批評。」

文章對簡中輿論場形勢變遷的梳理分析幾好,這也是我和朋友關於這次圍剿事件討論得最多的一點,但對呂頻等人的看法不敢苟同。女權主義的確不可能不修正體制,「女權運動去政治化」也是個偽命題(不是只有入了黨才會涉政,文章所列種種便是例證),但你去翻呂頻對梁鈺的檄文會發現,主張「女權運動去政治化」的恰恰是呂頻自己。她是真的有那麼神奇的認知,還是因為過節找了個缺口抨擊異己,只有她自己知道。個人認為梁鈺對女權運動的影響和意義只是因私怨和妒嫉被誇大而已。同樣,「港獨」固然只是把殺人刀,但肖美麗大兔等人對真正香港民主的支持亦未必有那麼大,從她們對自己女權社群自治不屑一顧的態度、樂於黨同伐異的作風可以窺知一二。

至於有評論指出「不明液體」這個措辭,其實也是她們(影響力範圍內)操縱輿論的一貫手法,比如上面提到的以討逆之名抨擊梁鈺,或者再早先幾天的以「打倒女利主義」之名組織圍攻另一名青年女權主義者趙思樂。簡中女權運動的脆弱與不安,並不只有外部壓力可愁。

7. ELIN,回應《鐵路事故後七日:回家

看到特搜隊員的訪談很難過,這是一場人禍造成的悲劇。

身為在都市長大的台北人,渡假時去東部是心中的人間仙境,廣闊的大地,湛藍的海景,坐在火車窗邊看著窗外,是讓人有說不出的歡喜。這列在連假第一天的太魯閣號,早上七點多發車,正是想去花東旅客及返鄉遊子的首選,今年台灣早早邁入夏季,一定有很多人期待著四天連假晴朗天氣可以看看親人,可以出去遊玩,沒想到一個不注重安全的意外打碎了所有的一切。

當天中午,看著新聞報導死傷數高達30幾人時,已經覺得十分誇張,兩年前的普悠瑪號出軌意外已經讓國人震驚,沒想到0402的事故更是慘重,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是我們國家文化中對於「安全」這件事永遠都不是第一位,如果我們重視,我們不會放任火車軌道旁毫無任何防護狀況下,卻有各式各樣重型工具車執行施工;如果我們重視,我們不會一直允許有著違法前科廠商持續施作公共工程;如果我們重視,我們不會跟著民代起舞,以為立委與議員諸公幫大家爭取票價凍漲20多年是德政,而應該想到的是背後是冒著安全風險在營運的百年老店。

這次50位寶貴的生命,如果不能喚醒我們文化中講求CP值的小確幸,改為「安全至上」的民族魂,我們只是在賭下一次發生更嚴重意外的時日何時來到。

8. Anothermaverick,回應《鐵路事故後七日:回家》

這樣的悲劇發生,背後一定有好多細碎的、系統性的問題。不論是端、報導者、公視、甚至是不同外媒的報導切入點,都能帶出不同的觀點讓群眾共同反思在這樣的票價、施工文化、決標方式之下,大家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個人看了這次的報導方向,覺得台灣的媒體和民眾正在進化。沒有一篇報導直接呈現出大體,雖然還有煽情式的報導,但對比九二一大地震、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的地震報導,都顯得全面性許多。黑暗中還有光,希望這場悲劇激起的討論與反思延綿不絕,不要讓這些悲劇一再重演。

9. 懷湯,回應圓桌話題《韓劇《朝鮮驅魔師》被指嚴重扭曲歷史、錯置中國食物遭停播腰斬,你如何看?

民族主義過分發展的產物。

為了塑造民族的獨立性,韓國在去中華化,而中國在強調自身繼承了古代中華的傳統。然而實際上中、日、韓、越南以及東南亞這片廣大的區域都在古代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之內。甚至文中提到這個韓劇中被韓國人指出是中國食物的月餅,中秋節吃的月餅,這個中秋節在學界就有觀點認為是唐朝中後期從新羅傳入又結合了玄宗生辰千秋節後的產物。李氏朝鮮在清朝建立後也以中華自居。日本的儒學也有類似的表述,但我記憶衰退記不清了。

現在中國網民斥責韓國偷盜中國傳統,韓國網民認為中國侵佔文化,這些都是以西方傳入的民族國家概念對自我歷史進行重塑的後果。東亞地區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要是用民族國家來進行區分,那隻會出現這樣掰扯不清互相指責的結果。因為這是強行套用了在歐洲也還是晚近發明的概念,並不符合東亞歷史的脈絡。

這種情況也早就被觀察討論過。近代,西方進入了東亞(以及其他地區),就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我是誰」的身份問題。一方面,西方中心論有它的強大壓迫力;另一方面,為了證明自身,為了確定「我」與他者的邊界,這些地區就不得不界定自我。拿着民族國家的帽子,從歷史中勾勒獨特的自己。而中韓兩國,正是在這勾勒的過程中,碰到了對方的手肘。

10. Kerry_01、Weber、Unicorn、madlex,回應圓桌話題《韓劇《朝鮮驅魔師》被指嚴重扭曲歷史、錯置中國食物遭停播腰斬,你如何看?

Kerry_01:中國、台灣、韓國、越南的文化差異,可能遠小於中國現版圖內部漢文化和維吾爾或藏文化的差異。

正像今天的中國文化是古中國文明和共產主義革命歷史結合的產物,台灣/韓國的文化是古中國文明影響、被殖民歷史、民主革命歷史和本土文化交融的結果。如果東亞各國將古中國文明和政治脱鈎,承認中國和任何一個東亞國家一樣都是古中國文明的現代子女之一,而不是那個位居中間皇太子,或許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很多。

Unicorn我認我自己當爹?

Weber:@Unicorn:『新』自然不同於『舊』,除非中文又再次被重新定義。

Unicorn:@Weber:一個人如若在生活中經歷重大變故,此人的性格甚至外貌都有可能發生改變,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她和過去的自己就不是一個人了。 國家和民族也是一樣的。

madlex:@Unicorn:以一個人作為比喻本就存在偏差,否則,照你所講,與你有共同特點的其他人(比如都剪一個髮型),是否就是你?顯然其他人是獨立的個體,而「中華文化」僅僅是相同髮型一樣的共性。

Unicorn:@madlex:古代中國與當代中國佔據着同一片領土,說同一種語言,使用同一種文字,連血統都是一樣的,中間也並未出現類似於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斷代,有明確清晰的歷史演化路徑,然後你告訴我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不屬於同一個文明,你在跟我開玩笑嗎?

正確的說法是,「中華文化」起源於一脈相承的中國文明,並影響了包括越南,韓國,朝鮮和日本在內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與此同時,作為當今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明,中國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現國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像日本由大日本帝國改為日本國,韓國由李氏朝鮮改為大韓民國一樣,政權歷經更迭,但文明本身仍然屹立不倒。

madlex:@Unicorn:你這些「同」應該去自己考證一下,不應想當然,還有所謂血統到底是什麼,都應該明確概念。中國人往往把「文化」與「民族」、「國家」、「種族」等等概念混為一起來講,這是最大的問題。且「文化」上的同源不等於可將文化作為政治霸凌的武器,亦不意味著文化上有某個分枝可以高人一等,韓國人不承認中華文化元素的偏執,與中國人的此類文化中心主義偏執,皆為民族主義操弄罷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