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向何處走:一部動搖國本的政治作品?

當政者顯然知道影視文化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而他們認為這樣的影響力,很可能已經傷害了王室形象?
《王冠》第四季劇照。
美國 英國 影視 文化現象 風物

第78屆金球獎稍早公布入圍名單,由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編劇的Netflix(網飛)影集《王冠 The Crown》(2016-)獲得六項大獎最佳劇情類劇集等六項大獎,表現最為出色。值得特別一書的是,女王與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雙雙入圍最佳女主角,「婆媳之爭」從戲裡延伸至戲外。

《王冠》目前發展到了第四季,許多人談到這部作品的特色時,往往會稱許它堅實的演員陣容與高規格的歷史重現。然而,若真以嚴格標準看待,本作的「歷史重現」有許多描繪未必符合史實,想像成分其實佔上很大比例。而這樣對歷史的「再創造」也時常引發爭議。

不過畢竟英國王室諱莫如深,本來便不可能將王室成員茶餘飯後的對話向外公開,外界頂多只能透過「非正式」(如狗仔隊偷拍、真實性存疑的內部爆料等)管道去推敲王室內幕。王室之所以非得要保持神秘感,一方面也是因為必須堅守政治中立的原則,一旦傳出任何涉及干政的傳聞,便可能動搖皇室存續。保留一定的距離感供民眾仰望,穩坐國家象徵,是英國王室長期以來遵循的不二法則。

對於一個君主立憲國家而言,君主所象徵的便是國家本身,且身分完全超乎政治之外。一旦形成脫歐之亂、疫情危機等等,民眾通常只可能將苗頭對準政客,而不會去責難王室。在國家深陷類似災禍時,君主作為精神象徵,可即時出面撫慰人心,令國民相信即便朝野政治紛亂,但國家根本並未動搖。

但也就因為存在神秘感,也才激起民眾的窺奇慾望。大家也想知道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是不是也會跟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打情罵俏,是不是真的有存心刁難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又有沒有私心最愛的孩子。最後一題,女王當然不可能公開說,但答案卻是舉世皆知,而這也出現在了第四季的情節之中。

《王冠》第四季劇照。
《王冠》第四季劇照。

「穿鑿附會」皆有其因

這些刻意的編造都有其原因,基本傳達了英國社會、政壇、王室在當時的現實處境。彼得.摩根寫出了英國不同時代之下、不同階層的人的集體潛意識。

由於素材有限,大牌編劇彼得.摩根也只能就現有資料,發揮想像,說直接一點,就是「穿鑿附會」。例如在第二季第八集的《親愛的甘迺迪夫人》(Dear Mrs. Kennedy)中,女王與迦納領導人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共舞,成功制衡蘇聯,實際上是純屬虛構,是加油添醋的產物。而在第三季第四集《布比金斯》(Bubbikins)中,菲利普親王被描繪成對母親愛麗絲公主(Princess Alice of Battenberg)極其冷酷,不過事實卻是截然相反。

然而,這些刻意的編造都有其原因,基本傳達了英國社會、政壇、王室在當時的現實處境。舉例來說,在第四季第五集的《費根》(Fagan)之中,一名無業男子麥可.費根(Michael Fagan)兩度闖入白金漢宮,第二次甚至闖進女王寢室,這部分確實是史實。而在劇中,女王起先驚嚇,但仍耐心與之對談,費根向她埋怨了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經濟政策如何撕裂國家,最後他們甚至得以握手道別。

不過依據史實,費根當時拉開窗簾後,驚醒的女王只說了一句:「你在這裡做什麼?」當費根坐在床緣試圖與之對話時,女王便驚慌失措地喊道「我馬上回來」,便消失無蹤。後來迎向費根的已是警衛人員。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麥可.費根事後也曾坦承自己對時任首相柴契爾確實有所不滿,編劇彼得.摩根也許並不清楚他的具體想法,但他卻在作品之中巧妙地將他作為當時被忽略的失業勞工的象徵者,安排他來向女王當面勸諫。我們或許可以解讀成:雖然費根當下什麼都沒說,但編導卻讓他說出了自己的內心話。而這個劇情設計也貫串前後,強化了對柴契爾夫人威權作風的質疑。

可以說這個系列作品的可觀之處在於,彼得.摩根寫出了英國不同時代之下、不同階層的人的集體潛意識。固然為了戲劇化,內容多有誇大之處,但對時代氣息的捕捉、對人物慾望的描繪都頗為精確。

《王冠》第四季劇照。
《王冠》第四季劇照。

面對指控,Netflix拒絕免責聲明

陶敦未必不知道他的要求恐怕只會使《王冠》獲得更高關注,但他不能不出言維護王室。 整體而言,《王冠》也許存在不少虛構成分,但至少反映了這些王室人物的思想輪廓。

不過《王冠》第四季首映後,不出意料地,還是掀起非議。原因不難理解,故事所闡述的時代越近,的確越容易引人不安。Netflix不用擔心前三季引發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或者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跑出來批評指教,畢竟這些人早已作古,而大多數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也早已凋零。但黛安娜王妃與王儲查爾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的世紀之戀與悲劇結局,世人卻仍歷歷在目。

最令王室感到不堪的,是編導的創作視角確實存在明顯偏袒,例如查爾斯王子與情婦卡蜜拉(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偷情場面被清楚描繪,反觀同樣偷情的黛安娜王妃卻被輕輕放下。當然,如果有完整看完每一季的劇迷,便知編劇其實早有暗示這一切悲劇根本源自於王室制度面的僵化,以及沉重的王室職責何以造就成員的扭曲性格。但無論如何,比起僵硬的傳統王室成員,魅力獨具、更富人性化的黛安娜王妃所展現的非典型性格,確實更受世人所擁戴。

編導不出意料地描寫了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之間的婚姻嫌隙,喚起了老一代英國人對這段塵封歷史的記憶。要知道,卡蜜拉早在2005年扶正成為查爾斯王子之妻,多年下來她可是不停遭受揶揄與媒體霸凌,近年好不容易聲望終於有所提升,現在卻又因為一齣電視劇,讓她聲名再毀。對她感到陌生的年輕一輩英國人,從此對她的印象,恐怕也只會是「最強小三」。

眼看未來國王與待位王后遭到這般「黑化」,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陶敦(Oliver Dowden)在2020年12月初破天荒地指控《王冠》誤導觀眾對王室產生負面印象,要求Netflix在片頭加上免責聲明。結果Netflix悍然拒絕。陶敦未必不知道他的要求恐怕只會使得《王冠》獲得更高關注,但站在他的立場,哪怕是做樣子也好,他不能不出言維護王室。

整體而言,《王冠》也許存在不少虛構成分,但至少反映了這些王室人物的思想輪廓。例如許多人總是好奇高齡九旬的女王為何不盡早退位,讓待位將近70年的兒子查爾斯繼位,不過觀者在第一季時,便能察知女王接下王冠之後遭受到的種種壓力與磨難。使之必須承擔這一切的,便是他那史上第一位退位的國王叔叔間接造成。從此之後,堅守傳統與規範,重振王室聲譽的責任,全落在她頭上,再次打破王室慣例選擇退位大概從來不在女王的考量之中。

《王冠》第四季劇照。
《王冠》第四季劇照。

影視文化的影響力與傷害力

在彼得.摩根的呈現之下,王室與民眾的距離的確更近了,卻也讓人看見這群王族的蒼白與可悲,使人有星星一一落入塵世之感,固然看得見同情意識,但也同時能被人解讀成對特權的批判。

更何況,查爾斯王子在黛妃死後,負心漢形象使之民調經常探底,還有迷信被主流醫界視為偽科學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等爭議,使得近年民間頻頻出現呼籲,要他屆時應該直接讓位給兒子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顯而易見的,目前大英國協得以鞏固,並且尚有澳洲等16個國家仍尊女王為國家元首,無非是因為各國對女王本人的尊重,恐怕與繼任人查爾斯無關。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在2020年9月宣布要「擺脫殖民歷史」,將在2021年11月取消女王作為國家元首的地方,等同開了第一槍。未來查爾斯王子繼任之後,所謂象徵英國榮耀與道統的王室,恐怕將不再神聖。因為英國脫歐而擁獨人口大增的蘇格蘭,其分離運動或將更無後顧之憂。英國屆時將面臨分崩離析的處境,但只要深受愛戴女王在的一天,日不落帝國的徹底解體被認為還有轉圜餘地。

回過頭來談,《王冠》作為一齣廣受全球觀眾喜愛的劇集,之所以惹得政府都要伸手「干預」,的確顯得相當耐人尋味,因為當政者顯然知道影視文化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而他們認為這樣的影響力,很可能已經傷害了王室形象。而這只是多慮嗎?回顧漫長影視史,大銀幕與小螢幕,多少都塑造了常民的意識形態。

在彼得.摩根的呈現之下,王室與民眾的距離的確更近了,卻也讓人看見這群王族的蒼白與可悲,使人有星星一一落入塵世之感,固然看得見同情意識,但也同時能被人解讀成對特權的批判。此時,英國人若再想到自己還要付納稅錢去支持這群特權階級的生活,大概也是百感交集。

幕後掌舵人彼得.摩根已經宣佈《王冠》將在第六季完結。許多觀眾很期待能夠看見梅根(Meghan Markle)大搞顛覆的情節等等,但彼得.摩根卻坦言,一件事情真的距離太近,至少是十年之內的事,他不會願意去觸碰。畢竟去拍了,難免也只可能觸碰表象。

無論如何,未來這齣劇會往何處走,顯然已經不只關乎娛樂文化,而是政治問題。

《王冠》第四季劇照。
《王冠》第四季劇照。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個人不喜歡Meghan,覺得她是搞風搞雨的人。明明想離開皇室而到美國生活,卻又不斷消費皇室獲得關注。對於她不具名指控的膚色歧視,像是噱頭多吧。歐美對膚色議題非常敏感,相信她的計算會成功。

  2. 沒記錯當年查爾斯跟卡米拉公證結婚時,王室發言人確認如果查爾斯繼承王位,卡米拉的稱呼會是「伴妃」而不是「王后」,因為要成為「王后」其婚姻必須經由英國國教會得到神認可。
    這些年我一直希望long live the queen,但也一直好奇查爾斯繼位後會不會跟坊間傳言那樣堅持給卡米拉王后封號。他真的這麼做,王室就真的要被民眾拋棄,還不如跳過他直接傳位給威廉比較好。
    與其說王室形象會在一個電視劇下崩壞,查爾斯本身的言行才是關鍵吧……畢竟對於戴妃和這段失敗的婚姻,30歲以上的人都有印象和自己的看法,新一代的人就算不知道這段往事大概也不會特別支持君王政體。不過《王冠》的確將當年的不堪都挖出來讓世人知道就是XD
    我個人來說不太喜歡第一季肥皂劇那樣的基調,有些劇情感覺不太合理,還是希望觀眾們在看劇了解歷史和人性的同時,能記得劇情有虛構和人物形象未必與現實相符,不然對還在世的本人來說不太尊重。

  3. 說說我對這部劇的看法好了。畢竟我也是從第一季剛出就會超快看完的忠實劇迷,王冠也是Netflix上我數一數二喜歡的劇。說真的我覺得他在很多爭議的部分處得滿好的,就是會覺得皇室確實處理得不好,但是他們礙於身份常常也是逼不得已的感覺。整部劇就是圍繞著這個「身份」賦予的枷鎖,皇室不能違反什麼規定,傳統上應該如何,言行如何不得逾越,還有因為他們的特別所以這個家庭無論如何必須團結等等。這個家庭完全不是可以用一班家庭的角度去評斷他們的行為的,因為牽涉到的太龐大了,他們的一舉一動牽動的是整個英國與國協。對於這一季的黛安娜也有些這種感覺。將皇室的名字去掉我們確實可以同理查爾斯不能跟喜歡的人結婚並且半被迫地與黛安娜結婚,這些都是為了皇室的形象與傳統(出軌還是不對)。而黛安娜不懂皇室規矩,覺得偌大的皇宮冷漠也是合理,身為平民的我們如果有幸加入了他們又如何不會這麼想?但是有趣的就在於對於皇室一家人而言,這些禮數與環境是們從小就熟悉並學習的,他們在年幼時就為此努力適應過了,他們也沒有太多接觸外人的機會,自然覺得黛安娜什麼都不懂,惹事,還毫不重視這個家庭是笨拙又難搞的。不管編導有沒有Bias,這部片給我的感覺比起像小報一樣揣測,更像是描寫種種皇室遇到的shock,與大環境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