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端傳媒2020年終專題的第11篇,歡迎點擊訂閱專題。我們與你一起,關注一個時代的碎裂與另一個時代的新生。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1年新年賀詞,稱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邁上百萬億元新台階。兩天後,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2%左右——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不謀而合。
在大流行病令全球經濟陷入癱瘓的2020年,中國或成為少數幾個實現GDP正增長的國家之一。那麼,拉動這一增長的力量究竟有哪些?增長曲線下的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又經歷了怎樣的困境?端傳媒整理多方數據,為你展示中國經濟的真實溫度。
本文主要看點:
- 5G、大數據等新基建成為拉動投資的主力
- 房地產市場北冷南熱
- 外商投資高漲、民間投資疲弱
- 出口在全球佔比創新高
- CPI連環下跌,化妝品和珠寶卻買買買不停
- 民眾荷包大縮水,「1億多人失業」
- 政府、企業、居民負債均大幅增長

哪些力量拉動了增長?
受益於嚴格的封鎖和相對高效的疫情應對,中國大陸經歷第一季度的停工、滯產後,經濟於3、4月大面積復甦,人們戴著口罩走入廠區、格子間繼續開工。宏觀經濟研究機構恆大智庫預測,中國第四季度GDP增速或達5.5%,該智庫同時指出,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替代型出口是這一年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