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週末,香港電台清談節目《五夜講場》主持之一、藝術家黃宇軒和其他主持在錄影廠拍了一張合照。那天,港台正好放寬了主持戴口罩拍攝的限制,久違地,眾人在綠幕前毫無拘束微笑留影。黃宇軒當下半說笑、半認真問,「好少這麼齊人影相,是不是收到風就快被cut,要好好留念?」
6月28日星期一,該節目多位主持收到消息,本來第二天預定好的錄製取消,節目被中止。黃宇軒發現自己竟然一語成讖,「那天合照很古怪,監製以往好少一起拍照,我好像有點預感。」
事後想來,預感也來自當天下午,新聞傳出資深傳媒人區家麟被停擔任港台政論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主持,也許更可來自近期《蘋果日報》停刊事件。對於《五夜講場》,港台翌日回應,稱不時會檢視及更新不同頻道節目組合,包括推出全新節目取代舊有,但具體未有正面解釋停播安排。
黃宇軒也從節目監製傳來的訊息中理解到,港台7月後要有節目調動,是大變,「像show trial(公開審判),是否要透過這樣告訴你有一個新港台,不會再做以前的東西?」
「現在的氣氛是,7月之後,社會要有很多大刀闊斧的事情要發生。」
在香港,來場學術清談
「香港沒有其他節目可以讓學者嘗試用普通人聽明白的方式,去認識一個平時大學課堂的話題」,「港台作為公共電視台,mission就是做公共教育,普及知識,適合這類節目。」
同是「學人串社科」板塊的主持,張天心(化名)也於28日收到停播消息,一切始料不及,她說因此早前錄影時,各位主持甚至沒能在節目中同觀眾道別。
身為全港獨有學術清談節目,《五夜》擁有2017創立至今累積下來的大量粉絲觀眾。在香港大眾媒體上開講被視為「票房毒藥」的文學、歷史、哲學?書生三五,清談大學課堂裡才會出現的課題和議題,而竟能吸引以年輕人為主、實則隸屬不同代際的追隨粉絲?四年多以來,《五夜》在做的,卻就是這樣一件事。
監製羅志華於2014年港台初開電視台時構思此事,彼時高層說要做成本低的清談節目,他便提議做「文史哲」主題。對電視台而言,清談節目編排直接, 節省人力物力。他參考歐洲流行的類似節目,想通過《五夜》嘗試由小眾市場締造出面向更廣的自由討論空間,填補公共媒體中文化學術缺失的一環,以凸顯港台作為公共媒體的特性,「文化學術這塊沒人做,我們就去做。」
2017年,節目開播,涵蓋文史哲及兩性話題, 以主持人互動和性格模塑各單元, 拍攝手法模擬直播(live),一刀不剪,且絕不寫定文稿,擺脫主持和來賓一問一答的生硬。彼時,世界乃至華語界台灣的哲學普及熱潮初成風潮,《五夜》乘風將學術變得輕鬆入屋。甫出台已獲獎項提名,其中哲學、文學兩個單元獲「2017 香港電視大獎—訪談節目獎」提名,前者更在「2017香港電視大獎」排行第一,勝過眾多娛樂清談節目。在「電視節目欣賞指數2018」報告中,歷史單元又在各電視台80個非新聞財經報導節目中高據第四。更有觀眾分享視節目為教材,翻YouTube影片當上課 。
2019年節目重新策劃再出發,每週連續五晚深夜11點播出,分為「哲學有偈傾」、「歷史係咁話」、「學人串社科」、「文學放得開」、「真係好科學」 五單元。主持人與嘉賓多為年輕學人及文化新秀,一時風雲際會,坊間反響持續熱烈。至2021最新一季,YouTube頻道上平均每集觀看近5萬次。
張天心講述自己參與主持的「學人串社科」,計有十餘位合約聘請的主持人,來自政治、社會、傳播、經濟、心理等學科,「香港沒有其他節目可以讓學者嘗試用普通人聽明白的方式,去認識一個平時大學課堂的話題,」她說,這節目因此亦是學術走入公眾的一個平台,「讓多些人認識年輕學者,也讓年輕學者把大學課堂和研究中的東西帶給觀眾。」
她印象最深的,是節目有一期談論「謠言」。「乍聽『謠言』,很多人應沒想到可用社科方式切入,那期請了『歷史係咁話』的主持客串,講以前皇帝如何處理謠言,又有學者從傳播學解說,」她眼中這種跨學科組合分析社會議題的方式,是很好的公眾教育和知識普及。
「學術清談節目在香港很商業化的環境裡,真的沒什麼空間去做,但港台作為公共電視台,mission就是做公共教育,普及知識,適合這類節目。」她自述主持人和嘉賓都十分認真對待每次錄製,「討論多次才開始做」,而港台工作人員也十分專業嚴謹,「會幫我們做fact check,核對數字等。」
原來很多人願意認真思考
作家鄧小樺自2017年擔任「文學放得開」主持,每每拿著一本簿和一支筆,在綠幕前的沙發上與其他嘉賓開懷大笑。她覺得節目最重要是有個人意見和風格,可信,亦能切中重點,而「文學放得開」做到了她心目中知識和娛樂二者的平衡。
開播至今,古今中外或雅或俗的作家作品,「文學放得開」都有涉及。鄧小樺很喜歡去年討論張愛玲、葉靈鳳、沈從文的幾集,「有大學課堂水平,有趣味,亦和時代有對照,講到我們的時代為什麼要讀這位作家。」
節目亦有意連結大眾心中的高冷文學與身邊時事,如針砭香港書展,將時政議題溶入文學解讀。亦有一集討論林夕歌詞,嘉賓們「連續引用歌詞,好似比武」。 這一集在網上播映本達19萬次,只是後來影片被 YouTube港台頻道移除再上傳,目前次數僅逾4000。
「五夜講場」播放至今,鄧小樺在大街上、學院裡都曾遇觀眾來分享觀看感受,「很多人願意認真對待思考,發現文學、思考和深度可以解決當下問題。我們發現很多人願意這樣,比我成長時多很多。」
她收到停播消息時正和朋友辦大食會,當下卻繼續有說有笑,形容自己是「啟動了災難應變機制」。被犧牲掉的,是原本準備在7月1日錄影的大製作:香港作家西西專輯。
三月定風波
「精神養分很緊要,你(會因此)覺得有第二個天地,不只是見到社會上有事不開心,不只是沒得走、死定了。」
其實鄧小樺早有心理準備會迎來節目終結。 原因是今年3月,新任廣播處長李百全上台,「五夜」製作一度被喊停。張天心回憶「當時監製說節目錄好了要送審」。據悉當時曾有內部管理層形容節目為「黃絲大本營」,但未能證實這是那次叫停的原因。後終如期播出。而4月底,港台再表示要播放特首林鄭月娥主持的新節目《選委界別分組面面觀》,需佔用夜晚11點檔期,《五夜》因此一度暫停,後來復播。
作為香港唯一公共廣播機構,港台近年頻繁受壓。2020年3月,港府通訊事務管理局曾撤銷生效逾30年、本地免費電視必須播放港台節目的要求,大大縮窄港台的觀眾接觸面;同年6月,逾廿載歷史的諷刺時弊節目《頭條新聞》亦被裁定侮辱警方而遭停播。自今年3月1日李百全新任香港電台廣播處長,履職數月已發出多項引致爭議的內部指示,包括要求港台記者退出競逐新聞獎項,又抽起多宗節目。近兩星期又解僱《瘋show快活人》主持、亦是已停播的《頭條新聞》前主持曾志豪,及前述撤換區家麟。和《五夜》同時被腰斬的,還有逢周二播出、由公共事務組製作並屢獲獎項的《視點 31》 。
3月那次事情,黃宇軒自言比起其他主持不算很有危機感,「3月都pass了,我想它會放過這節目的,所以我很積極去想今季,起碼想錄15集。」他所在的「學人串社科」有4組主持,黃宇軒同組還有城市研究者何雪瑩、學者鄧鍵一等,至今已拍攝7集,9月前的主題也已計劃好。
這段時間,團隊的確避談直接相關的香港政治議題,但並未完全跳過政治討論:已錄影或構想好、未及播出的主題,包括移民、動盪時局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等;亦有無關政治題目如運動社會學和漫畫。
鄰居文學組,鄧小樺則形容數月來製作團隊加倍小心,「忍辱負重囉,大家都不想累團隊,不想製作後出不到街啊,大家很小心,斟酌用字。我狂做古典文學,做些安全性高的文學。」
到底多敏感?紅線在哪?
「最重要是不屈的心,不可以就這樣被它打殘。我要揀我想看的東西,做我想做的事。」
儘管如此,沒想到依舊大限忽至。究竟節目內容有多「敏感」?網上不少觀眾為之抱屈。3月時有觀眾寫信至李百全,稱「《文學放得開》推介傳統中國文學」,「節目中不少內容,都有令年輕人增加了解中國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效果。」信講的沒錯,文學單元確曾介紹不少中國文學經典如《紅樓夢》、李商隱。
雖則如此,在正常免於自我審查的情況中,學術畢竟植根於時代,大眾節目也需回應當下。《五夜》在反修例運動前後便常回應時事,本是大眾節目本分,但奈何紅線游移難定。
譬如「真係好科學」,主持余海峯一直認為「是五晚之中,最無機會踩中紅線」,鄧小樺也認為這檔一同被殺實屬最無辜,「hit rate又高,又安全:地質岩、細菌、大腦神經科學,有什麼造反?」但6月初「真係好科學」的一集「忘記你我做不到」,疑因於六四前夕探討「記憶的構成」,生物學討論竟激起網民兩極留言:有人在留言牆寫上悼念字句,如「人民不會忘記」;亦有人斥責製作團隊「死性不改,又想暗示什麼呢?」,呼籲港台解僱該集編導。
又如哲學單元的一集討論法治是否已死,當中提到社會運動與法治的關係、公民抗命亦可尊重法治。本為哲學命題,但這類學術討論卻在近年香港飽受建制抨擊,特首林鄭月娥就曾公開批評「違法達義」違背法治精神、公民應有的價值觀。
鄧小樺認為港台的決定並不單看節目內容。「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他們不想有任何雜音、冒任何險,亦不會仔細考慮有否殺錯良民。7月1日後是全新港台,大家不要有幻想。」她說,以往若機構想換走一個主持人也需步步舖墊,「現在是嘭一聲沒有了。那是一條新的線,不是我們習慣的線,不是香港人習慣的方式。」
紅線設在哪?這刻仍沒人確切知道。張天心惋惜《五夜》曾擁有的自由,主持人構想什麼主題,請什麼人做嘉賓,「監製都很少干擾」。自然而然的自我審查或曰謹慎,始於國安法的生效,張天心說,儘管未曾收過直接審查指示或施壓,但大家會變得「小心不要請有案底的人來做嘉賓,因擔心不能過審」;並安排相對安全的議題,如貧窮、房屋、城市這些「政府也在處理的事 。」
而她心裡覺得,港台受到的整頓還沒到停的時候,「我們本以為港台的整頓,可能到一些電視新聞節目就停止,原本覺得對Radio(電台)那部分是比較寬鬆些的,但沒想到也這樣。」又或者說,當權者對香港各個面向的整頓和審查,都「未見幾時會停」。
未來在自媒體?
「知識變成可隨意去聽的東西,是很重要的。這節目是很特別的存在。我想很難有能與之比較的東西。」
一塊綠幕,一張咖啡桌,兩張沙發,幾個主持與嘉賓坐下便是一集。背後花費許多工夫心血,數年間憑不斷改進內容,才吸引到固定的觀眾群。
而「五夜講場」沒有會怎樣?
網絡各處數以千計留言,表示惋惜、不解或憤怒。鄧小樺認為這意味著香港公民社會也隨之失去了如此時勢下自我療癒的精神養分之一,「失去了一個避風港,」她說,「以前常說大家今天不開心,聽我們講講古詩詞;之後沒得聽了。精神養分很緊要,你(會因此)覺得有第二個天地,不只是見到社會上有事不開心,不只是沒得走、死定了。」
而令黃宇軒覺得可惜的是,港台與這些知識分子、製作人員和觀眾建立的關係已被破壞,往後很難重新累積。他說,教育大眾、問拓民智,本應是香港電台身為公營機構多年致力的形象與核心價值。「知識變成可隨意去聽的東西,是很重要的,香港可以出現更多這些產物;本來難得有個缺口,沒有了。」他覺得對比外國電視台,香港電視工業以往未見訓練本地學者面對鏡頭、跟大眾說話,「特別對於香港公共知識史來說,這節目是很特別的存在。我想很難有能與之比較的東西。」
但他也相信,青年主持們仍會找到新平台繼續天南地北,「傳播知識有太多新方法。港台創造了一個社群,嘉賓、主持、監製在其中有共同理念。」
Patreon或Youtube可會是下個選擇?
其實自3月開始,鄧小樺已用Patreon直播延續公開的文學討論。「最重要是不屈的心,不可以就這樣被它打殘。我要揀我想看的東西,做我想做的事。」雖則這當然無法完全取代港台這樣的公共放映平台,「像蘋果、港台等較大眾的channel,一旦被破壞是很難cover的。」
亂世中如何走出舒適區,是她眼中節目參與者和觀眾都要想的問題。「(課金)錢課去哪裡,不要聚在一起,要懂得分配,讓多些東西有空間。大家要珍惜已有的establishment,像沒了港台,(我們)可以做直播但沒有剪接、沒Panel,沒人Call time。好多我們看到覺得消費得很輕易的東西,要是一倒塌,後面的世界就會沒了好多東西。」
「希望大家將就著一起過亂世,」鄧小樺已經準備好,翌日跑到Patreon直播了。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張天心為化名。)
某組織痛處太多,讓你天南地北地談,總會戳到。
很可惜, 好喜歡這個節目
希望五夜講場主持人可以透過其他渠道繼續向大眾傳授知識
畢竟這個時代, 電視已非主要傳播工具
或許轉個方式會吸引更多不同的觀眾
致 李慧筠:
《消失的香港》一文第8節:…人放工趕回家追劇,食肆和街道變得「水靜河飛」…
寫錯了,應該是「水盡鵝飛」才正確。
自己还有一些默默期待的theme 没讲到就失去了..
「不是我們習慣的線,不是香港人習慣的方式。」
也不是香港人*應該*習慣的方式,即使現在用了這個方式。「應然」命題與「實然」命題,是截然不同的。
喜欢的节目一个一个没了。
⋯終於到了2+2=5的時候。
《五夜講場》系列陪伴我多年,雖然早已預料會被封殺,但看到腰斬消息仍然感到無比失落和無力。不知另一長壽通識節目《講東講西》會否也難逃一刧…
之前聽過商台某時評節目,主持人指港台過去太偏重政治,作為公共傳媒應著重文化藝術方面。殊不知現在就把其中一個重量級文化節目殺掉。
真的太可惜了,很好的節目。
對於需要大量奴隸的統治者,開啟民智就是紅線了。
喜歡文學,但鄧小樺講紅樓夢實在不夠好⋯⋯還不如去看臺大歐麗娟老師的公開課。老實說就算沒有五夜,網民也會懂得找別的看,就是新聞審查時代下的be water
其實只要銘記納粹德國和民主德國的下場,事情也許就不同了
但,就是沒有很多人願意讀歷史,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自甘墮落的劊子手最終也要接受審判
五夜这个尺度,10年前如果电视台不行的话,但应该可以上内地的网站没问题的…现在,香港都不行了。
!!五夜講場都⋯天吶
记得节目里有句话说古代中国:“乱世是思想的混乱”。统一思想,抹杀个性,是他们追求所谓“治世”的手段吧,且看是谁的治世。
学粤语的时候就是反反复复听《歷史係咁話》,这个节目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低落的时光,为生活增添了好多乐趣。是我最钟意的历史节目。
我觉得香港很可爱,就是因为有他们这些可爱的人。
如果继续有的听,我愿意付费支持。
謝謝端
心痛
十分心痛,五夜是我最喜歡的節目 😭
你們在大學的教席也將被褫奪。
昨日恰好看了走向反啟蒙這期,講到對於宏大敘事的消解問題。與今日現實對照,可發現,縱使講學術,亦難免會觸到中共的敏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