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也走了:殘酷世界是怎樣運作的

我們該慶幸他沒有妄想成為一個改變世界,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間諜,而成為一位用通俗小說啟發我們思考生存這命題的偉大作家。

英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於12月12日在英國康沃爾去世,終年89歲。圖為勒卡雷拍攝2001年。

英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於12月12日在英國康沃爾去世,終年89歲。圖為勒卡雷拍攝2001年。攝:Leonardo Cendamo/Getty Images

譚劍

刊登於 2020-12-18

#勒卡雷

綜觀英國報章的勒卡雷訃聞,標題除了稱他為「間諜小說大師」(master spy writer)或「出身自間諜的小說家」(spy turned novelist)之類,多是稱他為「《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的作者」(author of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難免讓人覺得有點欠缺。

其實以勒卡雷(John le Carré)在英國家傳戶曉的大名,早就可以像他筆下的角色史邁利(George Smiley)般獲頒起碼是OB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國勳章)的勳銜,成為 Lord David或Sir David,但他在1982年時戴卓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執政時已表明拒絕授勳。他討厭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話近乎人身攻擊,他說兩人吃飯只花了25分鐘;批評魯西迪(Salman Rushdie FRSL)的《撒旦詩篇》,說:「我的立場是,冒犯偉大的宗教,並沒有日常生活的法例或自然法則指明可以不受懲罰。」(My position was that there is no law in life or nature that says great religions may be insulted with impunity.) 換言之,不能濫用言論自由這種較為進步的思想在言論上攻擊觀念上相對較為保守的宗教。兩位重量級作家在1997年開始交惡,至2012年才兵釋前嫌。

雖然在伊頓公學執過教鞭,但他打從心底極其討厭那種自視過高的精英階層。即使名成利就,但他討厭城市的舒適生活,不是住在倫敦的豪宅或高價公寓裏,或者瑞士的農舍(他用《冷戰諜魂》的版稅買下),而是住在遠離塵囂的英國Cornwall鄉間超過40年。他同情揭露「稜鏡計劃」的吹哨人斯諾登(Edward Snowden),同情被視為棋子的間諜,同情被送去試驗藥物的非洲兒童。在高牆和雞蛋之間,他永遠同情後者,不管在書外或書內都一樣。他討厭虛偽,聲稱「自己從來不是模範丈夫和父親,也沒有興趣裝成那個樣子。」(I have been neither a model husband nor a model father, and am not interested in appearing that way.)

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

本名為David Cornwell的勒卡雷,1931年出生,5歲時就被母親抛棄,到他21歲去找她時,她已另外組織家庭,和新丈夫生下孩子。他由父親養大,那人永遠錦衣華服,開Bentley,擺排場,交遊廣闊,聲稱認識所有上流社會的人,也會對他施行體罰。後來他發現父親其實是個撤謊成癮的騙徒,畢生事業都是靠吹牛騙來,甚至到勒卡雷成名後,父親在外地遇到麻煩或坐牢時仍然會發電報向他要錢,有時勒卡雷要尷尬地找在地的經紀人代為繳交費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