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擋住中國禁片,卻放進大外宣電影:陸片來台全靠抽籤運氣?

陸片來台靠「籤運」,一年只抽十部,因此今年在台灣,你看不到婁燁新作,卻能看到兩部大陸主旋律電影⋯⋯

《蘭心大劇院》電影劇照。

《蘭心大劇院》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翁煌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12-09

#主旋律#婁燁#電影

非影視圈的朋友常常問起,為何台灣難以在戲院看到陸片,如果是採取配額制,決定的基準又是什麼?當他們聽到的答案是「抽籤」,往往大為詫異。但回到問題根源,即為什麼台灣政府不全面開放陸片進口?其原因也不難想像,自然是因為政治因素。

如是者,陸片在台灣,每年都要講「籤運」,不論作品是否有過國際知名影展認可,影片最終是否能在台上映,就看這次抽籤。也不論影片背後是否有背景雄厚的資方撐腰。上月18日,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舉辦了今年的「大陸地區電影片配額核配順序抽籤」。今年獲得資格參與抽籤的陸片共有46部,最終只能有前十名中籤作品獲得2021年的上映資格,而今年抽出的作品依序是《長安道》、《只有蕓知道》、《長津湖》、《刺殺小說家》、《限期破案》、《中國醫生》、《三叉戟》、《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古董局中局》、《遇神》。如果其中有些作品放棄上映資格,後續作品得以候補,後三部作品依序是《攀登者》、《蘭心大劇院》、《封神三部曲之妖亂國殤》。

早年的台灣為免遭受對岸統戰,所以全面禁止陸片在台上映,是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兩岸關係趨緩,才有許多陸片得以使用研究交流名義進入台灣。

1990年代可說是一個關鍵期,台灣金馬獎逐漸想擴張原有的獎勵範圍,納入大陸影人參與。由於陸委會在制度上的放寬,在1993年,「大陸編導演比例不超過二分之一」的電影已經得以報名參與金馬獎的資格。直到1996年,不限出品國、資金結構或演職員國籍的華語電影都得以報名,等於陸片全面取得角逐金馬獎的資格。接著在2000年,依據《大陸地區影視節目得在臺灣地區發行、映演、播映(送)之數量、類別、時數》,則正式確立一年可以有十部陸片在台上映的規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