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不想聽Spotify還能聽什麼?五個當下最受歡迎的獨立音樂串流平台

互聯網巨頭時代,在哪裏才可以聽到世界上真正新鮮的音樂創意和獨一無二作品?我們為音樂付出的每一分錢,如何可以避開巨頭惠及真正需要資助的創作者?

德國一個有關音樂的展覽,有不少懸掛在牆上的耳機。

德國一個有關音樂的展覽,有不少懸掛在牆上的耳機。攝:Boris Roessler/picture-alliance/dpa/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姚少龍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10-02

#音樂趨勢#共享經濟#串流#音樂產業#獨立音樂

​新冠病毒大流行令全球音樂產業受到嚴重衝擊。因世界各地不同程度的封鎖、聚眾限制及出入境管制,2020年本應發生的音樂會和巡演基本上不是取消,便是延期至明年;由此而來的,則是音樂會承辦單位(music promoter)、演出場地、音樂藝人代理(booking agent)、藝人管理、門票公司、轉售仲介等等相關行業,骨牌效應般陷入財政危機和倒閉可能。據世界經濟論壇數據,近年來音樂演出和音像銷售佔音樂產業收入大概各一半,藝人從演出中得到的營收,由1982年的26%上升到2019年的60%。但疫情期間,大部分演出場所收入則近乎為零,包括藝人在內的相關各部門從業人員生計均大受影響,特別是較少勞工保障的自由業者。

雖然許多藝人在這段期間推遲了唱片發佈,但出於財務考量總不可能無限期押後,且當下大唱片公司營收早已由實體唱片轉移至串流播放——以美國為例,據尼爾森美國音樂市場年中報告,自選音像串流(on-demand audio streams)佔據音樂消費模式整體近80%,其中疫情期間唯獨串流銷售比去年同期有16.2%的增長,其他如實體唱片、電子唱片等項目均有所下跌(黑膠卻有所增長)。足不出戶的生活令串流平台可說是一支獨秀,疫症下發揮平台優勢,成為整個音樂工業的大贏家。

我們為音樂付的錢,到創作人手裏還剩多少?

以 Spotify 為例,每1000次的播放才可能為創作者帶來4.37美元的收益,即每次播放只帶來0.00437美元!微薄的版稅和消失的演出機會,不單止影響主流音樂產業生態,更給予許多獨立音樂人雙重的打擊。

然而,假若我們從音樂人的角度出發,串流播放又能否為他們提供足夠收入?現實世界往往是殘酷的,串流的確成為音樂人和唱片公司新的收入來源,但扣除了唱片公司分成,藝人收益往往份額很少;另外串流平台的收入主要依靠訂戶和廣告,將播放數字換算成為版稅,以 Spotify 為例,每1000次的播放才可能為創作者帶來4.37美元的收益,即每次播放只帶來0.00437美元!也許對每首歌都有數以百萬計點擊的藝人來說(畢竟大部分藝人均有許多作品),串流所帶來的收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對於沒有高點播率的小眾藝人來說,串流所帶來的收益實在太過微不足道。

換句話說,微薄的版稅和消失的演出機會,不單止影響主流音樂產業生態,更給予許多獨立音樂人雙重的打擊。短期內,業界一方面不得不尋求政府設置紓緩措施,另一方面透過科技去尋找另外的展演平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