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敦南誠品:逝去故事的六面體,與一個問題

當書市衰落,閱讀行為習慣改變,人們不需去書店就能取得想要的書,獨立書店難道還要與誠品比較嗎?

2020年5月30日敦南誠品,市民到將結業的誠品看書。

2020年5月30日敦南誠品,市民到將結業的誠品看書。攝:Eason Lam/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崔舜華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7-11

#閱讀與時代#書店#獨立書店

7月4日,「誠品生活深圳」宣布停業。開店兩年,這本是誠品在中國內地的第二家據點。消息引起業界關注,人們難免想起一個多月前,31年歷史之久的台北誠品敦南店在五月底漫長而傷感的告別。時代與閱讀,書店與書,種種關於未來懸浮的問題,若有答案,也只能從過去看起。

2018年,座落於台北繁鬧本町通(重慶南路)與榮町通(衡陽路)之間的金石堂城中店,黯然閉門。話說僅僅六年前,金石堂豪擲兩千萬,整修那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巴洛克建築,隔年揭幕(2013),更邀請了黃春明、隱地、舒國治、小野、楊照、何飛鵬、簡志忠、葉步榮等一眾文化人風風火火出席。

整件事頭頭尾尾,彷彿一個「書店盛世」的隱喻──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樓塌了,短短數年,台北人熟悉的那條依傍補習街林立的書局紛紛歇業,重慶南路從書店街變成商旅街,出版業產值自高峰期300餘億砍半。行街尋書者當記得,相較於其時傳統書店的失意,誠品卻置身光譜另一端——現代化大型書店,周身散發布爾喬亞品味,又混血波希米亞作派,即使同業紛紛消失時,它也一直屹立仁愛敦化圓環之畔,書燈亮通宵。

這情景一直延續到今年五月。我們現今見慣「連鎖╳跨國」的誠品,但敦南誠品開初的性格反而更為「獨立書店」——倡議文化議題、關照小眾品味、發想一種獨具質感的文化空間。它經由實體書店、誠品講堂、紙本刊物、策展與活動,扮演了台灣後解嚴時代迄今思潮領路人的角色──儘管這角色如今已有各家獨立書店所標榜。

故事第一面:「更好的生活」創想者

台灣在1990年進入後解嚴時代,政治高壓鬆綁並經濟繁榮,雖然不比1980年代政府強力導航下「台灣錢淹腳目」的盛況,社會風氣與民眾素養卻更成熟而穩定,中產階級意識初成,要求一種根基於物質性、又超越物質性的生活,於此時代呼喚下,誠品應運而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