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玻璃盒外的眼晴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中國武漢肺炎、俊偉,回應圓桌話題《香港德貞女子中學學生被欺凌影片曝光,誰該為頻生的校園欺凌問題負責任?

中國武漢肺炎:可笑的是,當整個政府道德誠信破產後,一個已經淪為洗腦道具、毫無道德感召的教育部門想要傳遞任何感化的信息都會戴上虛偽的濾鏡。就連叫學生不要毆打同學,在黑警打人的影片到處都是的年代,一個道德真空的政府到底有什麼資格「不許百姓點燈」?

我們的社會到底在為我們的下一代做著怎麼樣的榜樣?Authority失信,法治道德崩潰,連小學生都知道藍絲砍人道德高尚...只能說,我想不到在教育局擁抱洗腦道具這一角色後,還能有什麼資格或資源去「教化」學生。

俊偉:@中國武漢肺炎: 校園霸凌在全世界都有,可是當一套體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上位者的權位而能夠無視是非對錯,不斷放大人性的惡,我很難想像這個社會的未來。

中國武漢肺炎:@俊偉:最讓我痛心的是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崩壞,香港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法治帶來的安全感之上,隨著這立足點的消失,人們只會變得冷漠、自私,不值得尊重的法律系統會滋生犯罪,而腐敗的警察系統甚至未必有道德高地去彰顯執法本應代表的社會正義。

我有預感香港會變成一個很黑暗的地方,可惜了。

2. madlex、中國武漢肺炎,回應圓桌話題《香港德貞女子中學學生被欺凌影片曝光,誰該為頻生的校園欺凌問題負責任?

madlex:其實校園欺凌這種事情早已有之,與本次運動並無直接關係。任何聚集更多問題青春期學生的地方,必然會如此。主流社會有主流社會的「規矩」,而他們亦有他們的「規矩」,要根除這一現象,除非將他們的「規矩」扭轉成主流社會一樣,否則主流社會永遠只能於玻璃盒外觀察他們,做一下事後補救的作用。

順便提一下,中國武漢肺炎的講法,已經反映出香港社會的一個現實,即是整個政府機構已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無論做什麽都無人信,並被人懷疑背後是否有什麽陰謀詭計。

中國武漢肺炎:@madlex:部份同意。就算教育局明天忽然推出防治霸凌條例,我也只會會覺得這是另類政治打壓,擴充警權進入校園,教育清算,擴大對學生意識形態掌控吧,哈哈。但我的重點是在於整個社會的道德崩壞,因為執法機關不用守法,窗戶破了什麼牛鬼蛇神都會跑出來。

當法律失去道德號召力,墮落到所有人都不再尊重法治不過是時間問題,治安變壞其次,也會讓嚴刑峻法和警權擴大合理化,形成惡性循環。

3. 雨月,回應《民主全球滑坡:危機從何而來,將向何去

資本全球化確實在根本上動搖了底層民眾制約本國最富有人群的能力。

向近代那種通過自下而上暴力革命人為地實現財富再分配的方式只有在人民極端困苦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在今天已無可能。在西方可能表現出政治「極化」,在東亞造成的後果就是民眾的消極抵抗——不結婚、不生孩子、少消費,從而造成人口滑坡→需求緊縮→經濟下行的惡性循環。

新生兒(一胎)斷崖式下跌的趨勢可能倒逼中國政府向普通民眾釋放更多福利(例如生育補貼、兒童教育補貼、提升勞動力價格等),但是在中國製造業仍然嚴重依賴低人力成本優勢的情況下,難以負擔平均工資水平大幅度提升。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製造2025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如此重要的原因,可以說關係存亡。
但是通過人工智能等方式實現製造業轉型,恐怕會進一步削弱勞動力的議價能力。會不會被拋棄掉也未可知。由於制約工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產能落後,而是需求不足,未來人口的主要價值也從提供勞動力更多偏向於提供市場需求。這會帶來政治制度、財富分配、商業模式怎樣的變化,還需要拭目以待。

4. 中國武漢肺炎,回應《民主全球滑坡:危機從何而來,將向何去

三年前已經有美國大學生半開玩笑地告訴我希望能在國內來一場共產主義革命,因為現在都情況已經半步踏進了極端資本主義的dystopia了。

關鍵問題是,比起真的去考慮如何解決問題,漠不關心和憤怒憎恨的成本顯然更底,而把票投給賣萬靈藥的也比寫意見書、給參議員打電話、製作連署更加容易。

公民社會的最大敵人是怠惰,懶得思考真正原因所以把憤怒投向移民,懶得解決問題所以把信任放在獨裁者身上,懶得改變現有系統所以選擇疏離和冷漠——而狡猾的資本漁人得利。

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核心價值都是民主,儘管各有極端。最近美國似乎在討論如何改革選舉計票方式來促進多黨派參與,但這勢必會損害兩大黨的利益,而兩翼的互相憎恨歸根究底其實反而提升了選舉投票率,對兩黨政治是一件好事。

只能看看這個自稱「best country in the world」是不是真的有轉型和療癒內部分裂的智慧了。

5. vidya,回應《讀者來函:當代右傾的海外第一代華人移民都是哪些人?

國人對黑人的反感更多是因為政府對他們有過多的優惠政策和特殊待遇,無論是生活便利或是法律上的約束都有超越國民的「高級待遇」,內地網絡已經有數不盡的例子,無需贅言。尤其是上一年的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再一次加深了國人對於黑人的反感。中國人向來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傳統思想,從這裡就可以延伸出政府要負上大部分責任。

一方面,政府灌輸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另一方面,又給予外國人超越國人的優厚待遇。一邊批評崇洋媚外,一邊對「洋」積極獻殷勤。向來「溫順」的國人面對這種自相矛盾的困局,不敢也不可能去質疑政府,唯有單純發洩仇恨在被動方身上。所謂被動方,說的是這些超越本地國民的待遇從來不都是「外國人」自己要求的,而是他國政府自願提交的。中國民間常常用「這裡是中國,該滾的是我們」來挖苦自己,實屬無奈。國人的心裡始終就如一個小孩,孫隆基的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解構》有詳細的解釋。這種心理放在仇視外國人、黑人裡面,可以解釋為一個小孩見到自己父母對別的小孩特別好,就好不甘心,又不敢對自己的父母提出異議,唯有攻擊對方小孩。向來服從政府的國人和政府之間扮演的角色,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所以我認為政府至少或應該負上大部分的責任。

上述觀念是我認為筆者忽視了一個重要論點。我本人才疏學淺,這些觀點只是我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出來的淺見。筆者提到的「達爾文社會主義」的情況,我也有所了解;但是在中國民間這種情況要較為複雜,我不知道怎麼解釋。簡單來講,就是優先對待弱者的這種做法沒有福澤到中國人之間的弱者,而只是福澤了「非我族類」的「洋人」。而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民間的弱者也多不勝數,要這些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的弱者去支持一些有特殊待遇的弱者,加之國人向來冷血自私的心態,實屬無稽之談。

6. O_O,回應《讀者來函:當代右傾的海外第一代華人移民都是哪些人?

身為一個尚未肉身翻牆的韭菜,在筆者說的第四類人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我有限的見識來看,政治正確在某些地方太過,有些地方又嚴重不足。於是黑人依舊很憤怒,白人就覺得你們不知好歹。

Spike Lee多年以前的成名作「do the right thing」最近又小火了一陣,號稱是對這次暴亂的精準寓言。裡面的白人固然傲慢,可黑人也是懶散,無事生非,在他們眼裡,同為少數族裔的韓國人比白人更討厭。但大家都在一個街區生活,只能相互忍受著把日子過下去,甚至也不乏溫情片段。即使在最後的大暴亂過去後,生活還是會一樣不好不壞得繼續下去,直到下一次暴亂發生。這應該最接近真實的美國了。

接下來我想說的是,這片在奧斯卡拿了一堆提名,然後敗給了白人導演白人編劇黑皮白心的「為黛西小姐開車」。果然更喜歡一派其樂融融,種族大和諧啊,而且你看,在裡面摩根大爺勤奮工作,子孫也很爭氣,跳出了貧困漩渦。你可以說在美國,也有嚮往新聞聯播的傾向。

說以上是拍些裝模作樣的玩意兒來討好黑人未免太刻薄了,至少摩根大爺這片比前幾年那部我很討厭的「隱藏人物」要有誠意得多得多。這種刻意拔高黑人的現象和現實中黑人境況相比還是很令人唏噓的。

身為華人,尤其是瞭解20世紀歷史的華人多少能從中嗅到相似的味道。一開始只是工農階級被剝削壓迫,爭取正當權益,隨後慢慢是勞動最光榮,知識越多越反動,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專政一切非我階級的異類。當我們看到原先的「弱勢群體」趕跑壓迫者,坐上他們的位置後,反倒帶來了更大的不平等和罪惡。我們不能否認,弱勢群體除了弱勢,還有無知,狹隘,更有甚於其他階級的嫉妒心。於是為了維護自尊,導致他們困境的特質成了他們強迫自己沾沾自喜之處,進而綁架了整個社會,使得中國大倒退⋯⋯

確實,要給美國找個參照,津巴布韋或者南非都更有資格,拿文革跟BLM比較客觀來說太過了。歷史都是相似的,但又大相徑庭。文革是屬於中國人的沈痛記憶,眼前的混亂無序,政治倒逼文藝,任何一個關心祖國過去的華人在感情上難免會聯想起來而心生警惕。華人看著BLM想起文革,不如說是在默哀49年後一整段慘痛的歷史,而文革是這段歷史的一個最好總結。

7. ZLL,回應《呂大樂:為什麼香港的社會運動不能轉化?

好文,可以和Atlantic那篇論述林鄭爲何是一個公務員角色而非政治家角色的文章對比閲讀。

但從另一個角度言,用兩派(建制與民主)的框架分析同時消亡的政治力量似乎躲避了一個根本性問題:這種消亡並非哪一派的消亡,而是本土政治本身的消亡。而這種消亡在於,只有在權力來源產生的地方才會有政治及政治性,而香港也早不是其政治權力來源之所在。

就好比我們會說國内某個城市某個區政府、某條馬路某個交警隊有内部的政治,但不會和它所管轄的對象形成一個政治關係。因此談論某個交警隊和它所管轄的馬路上的行人的政治關係是荒謬的,他們并不形成一個構成權力來源的政治關係。作者所用的「政治轉化」其實也隱含表達了這個意思。

當人們對路況不滿的時候,哪邊的交警隊也不佔優,因爲它本身是交通部的問題。
民主派若想上風,要先不當自己是交警隊,而要想象自己是交通部。

8. 中國武漢肺炎、JouleYuan,回應圓桌話題《台灣反骨男孩模仿黑人抬棺塗黑臉引爭議,原為反映趣味的影片為何備受爭議?

中國武漢肺炎:美國對種族議題如此敏感和其獨特的歷史遺留問題有關,要求世界上那些沒有參與過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的國家也持有同等的文化敏感性我自己感覺有點不合理。雖然我支持BLM,但我沒有white guilt,文化挪用之類的議題我個人感覺更像是白左的議題,要對亞裔做同等要求也麻煩先給我一份white privilege,謝謝。

JouleYuan:@中國武漢肺炎:按你這麼說,央視春晚塗黑臉的節目也不該被罵了。所以說錯了就得承認,而不是用「我們沒有販奴史」這種在微博上常見的話語來逃避問題

中國武漢肺炎:@JouleYuan:我個人認為央視抹黑臉的問題不是在於黑臉本身,畢竟京劇也抹黑臉啊,包青天也抹黑臉啊,海底泥面膜也是抹黑臉啊,黑臉在不同文化場合和實際情況裡有不同的意義是事實,我認為重點是有沒有存在種族歧視的意味和意圖,而不是抹黑臉本身。

春晚和本次的事件的分歧在於,本次事件取樂的對象是抬棺舞,而春晚取樂的對象是窮困落後的非洲國家。美國本身固有「模仿黑人=種族歧視」,甚至「塗黑臉=種族歧視」的文化說到底是源於他們廢奴前的模仿黑人搞笑秀,而這種文化context在台灣並不存在。
當然,任何人都可以被任何事冒犯,譬如假如沙地人看見美國女性在沙灘穿比基尼覺得被冒犯,這是因為文化差異導致的不適;但假如沙地人看見美國極右政治漫畫惡搞「穆罕默德人肉炸彈」而感到被冒犯,這就是因為被歧視而產生的不適了。

令人不適,要不要道歉是個人選擇。本次事件主角已經道歉,抬棺舞團隊也已經表示了原諒,我個人認為given事件的context和文化背景,他們沒有歧視的意圖就足夠了,畢竟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不會冒犯地球上每一個文明是不可能的,我們也不可能對每一個國家的文化瞭如指掌。

總結一下,我認為種族歧視的threshold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之間有不同的定義,比如在因黑奴種植園發家致富的美國白人族群、曾經歷種族隔離的南非,對種族議題的敏感度會比台灣高並不奇怪。並不是因為不是美國白人所以我就可以進行種族歧視(事實上很多華人都對黑人有嚴重的種族歧視),而是如何避免種族歧視的規則不一樣。

譬如香港很多人用的黑人牙膏,要是在美國就肯定會被批鬥抵制,並不是說黑人牙膏是/不是種族歧視,而是兩個地方對歧視的文化定義不一樣。然而網路是一個無國界的地方,欠缺context便會導致誤會,比如給撞車袋鼠mercy kill在澳洲是很常見的事,但影片放在FB上卻可能會被美國的動保人士撻伐,問題不在於對袋鼠下刀是不是虐待動物,而是文化差異和誤會。

9. bornunfree,回應圓桌話題《嘲笑與冷眼:「港版N號房」折射的社會態度,是社會性教育缺乏還是刻板印象的問題?

按照目前的「常識」,一般都以為女性在社會權利位階中是處於弱勢的,如若是爆出來受到欺凌的大多也「理應」是女性,男性則是加害者的角色。而男同本身是被貼上標籤的污名化的邊緣群體(特別是艾滋出來後)。他們在我周圍,但是從來不會說起,彷彿是隱形的。某一天,這個群體突然現身了,一反常態,站在了被害者的位置,但這個位置並沒有為他們擠出空間。

這就有三層矛盾了:加害者-被害者;隱形-現身;污名-洗白(受害者的姿態被當做是一種洗白)。前兩者加重了最後洗白的戲劇性,引人嘲諷,反過來又讓他們更羞於表達。與此同時,那些在觀看的人呢?是否也是男性同志?是否在權利、金錢的高位?是否也生兒育女?是否也羞於表達自己的取向?甚至也成為嘲諷的一員?那麼現在,誰是加害者?誰又是受害者?還有那些同妻呢,那些還在學校疑惑自己性取向的孩子呢?

「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是否應該做點什麼,哪怕只是在馬路上看到男生手拉手的時候控制住自己的表情。我們是否應該質疑並重新建立我們的「常識」。

10. nanijia,回應《不選邊站的想法過時了:專訪中美澳關係學者Tony Walker

在動蕩的國際形勢之下,世界普遍需要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和政治家不一定是負面色彩的形象,反而負責任而穩定的政治界,可以綜合考慮各方的需求,精通談判,重視溝通和平衡,這才是世界需要的政治角色。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其實中國國內都有歧視的,我由來到大都聽家人說非廣東省的外省人為「撈鬆佬」,避之則吉,我小時候不明白原因也沒有問,連「撈佬」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但印象好深刻。

  2. 謝謝中國武漢肺炎針對歧視的界線和想法,覺得獲益良多